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调研报告 >

从科学发展观看改革开放

2009-11-28 
同时在全国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正在全力推进。

编辑推荐更多文章: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重新发现中国

学习科学发展观解决党性党风党纪问题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思想解放中形成科学发展观新共识调研报告

中央党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30年,您感受到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2008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面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服饰的人们,当记者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惊人相似:是生活。许多人还从自身衣、食、住、行等各个侧面描述变化,畅谈感想,每个人的脸颊上都洋溢着明媚而温暖的笑容。

  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这是改革开放30年带给中国人的最切身的感受。

  30年来,13亿人的生活发生了沧桑巨变,这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展现给世界的最大的惊奇!

  小康生活:千年梦想化作宏伟蓝图

  小康生活,这曾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回望历史,从《诗经·大雅·民劳》的古老篇章中,我们已经读到这样的诗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以民为本,曾是古圣先贤们济世箴言。富民安邦,也曾是历代统治者努力的方向。然而,先贤和帝王们的“以民为本”和“富民安邦”都有着这样一个“法度”:即帝王们高居圣殿,老百姓匍匐乡野,不管帝王官吏多么的“爱民如子”,百姓依然是皇帝的“子民”,官吏依然是百姓的“父母官”。

  于是,人民对“小康生活”期盼了几千年,先贤和帝王们“以民为本”喊了几千年,结果依然是“民不聊生”……

  直至一代伟人孙中山,高举起“三民主义”大旗,可在封建势力和殖民势力的合围下,这位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最终只能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呐喊。

  20世纪上半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出现和“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新中国的诞生,使亿万中国人民终于走出苦难历史,迸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无限激情。然而,十年内乱,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和灾难。

  此时,一个已逾古稀之年的小个子老人——邓小平出现中国的政治舞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人民之子爱人民,人民之子人民爱。

  1978年,他在不同的场合说过的两句话,成为开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的先声——“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同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中国从此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老百姓的日子开始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1979年12月的一天,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将来是什么样的?”在沉思了一分钟之后,他提出了“两步走”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的小康梦想从来没有被描绘得这样清晰;中国人民追求小康生活的脚步从来没有变得如此有力。

  总体小康:在探索中梦想成真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对奔向小康的路径选择并不十分清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我们找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制胜法宝,中国人民便开始按照“自己的步伐”,在探索中前进。

  “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是硬道理”等一批闪耀着真理光辉的论断,都是从不断探索前进中得出来的至理名言。

  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对“摸着石头过河”等论断倍加推崇。他认为,就中国经验来讲,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通过这种渐进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国的渐进改革是重要的经验,值得世界参考。”

  那个发生在安徽农村的故事,似乎最能说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探索历程。1978年12月一个寒冷的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社员代表聚在一间低矮的草房里,神情悲壮地签订了一份契约。18户农民18个鲜红的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页,而其最初的动因竟是如此简单而悲情:为了生活,为了温饱!

  有人提出担心:分田到户的大包干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邓小平站了出来:“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的肯定,推进了农村改革的进程,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深圳曾经是一个荒凉的渔村,设立经济特区后短短几年就变成一个繁华的都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他站在民生的立场上对深圳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果断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92年初,已宣布退休两年的邓小平开始了他生命中极其辉煌的南巡之旅,并提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打破了人们思想领域里的种种羁绊,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0年,由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推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到199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率先达到小康标准;199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0元,是1978年的16.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4.74倍。到1999年底,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0年的5.5平方米提高到14.2平方米以上;农民告别了土房,住上了钢筋砖木结构的楼房。民用飞机航线的增加,火车的提速,汽车数量大大增长,为居民旅行创造了便利条件;包括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及互联网在内的通讯业发展迅猛,让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同时,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

  这份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告诉我们:1995年我国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总体上达到小平当年提出的小康水平标准。

  全面小康:让十几亿人的生活更殷实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关注民生,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对当时中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先说“低水平”,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而当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039美元。再说“不全面”,当时的小康主要是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在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精神生活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同时农村尚有3000万人温饱待解,城镇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保障线以下。再看“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

  在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以民生为重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新目标、新任务。目的就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3年到2007年,即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年,是改善民生、成就辉煌的五年。

  有人曾进行过统计,在这五年间,国务院常务会议共召开176次,其中半数涉及经济、民生等议题。一家外国媒体评价说:中国五年来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可以用“关注民生”来概括。中国一系列重大民生举措受到全球瞩目:抗击非典、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尊重保障人权入宪、农业税取消、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物权法出台、青藏铁路通向雪域高原……

  同时在全国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正在全力推进。

  前进的中国不仅战胜了举世罕见的SARS、禽流感、川渝旱灾、淮河水患等一系列直接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灾害,还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总量突破21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2002年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000美元基础,到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中国正在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