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龄结构
(1)县级
在187名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员有60人,31岁至40岁的有90人,41岁至50岁的有34人,50岁以上的有3人,分别占32.08%、48.13%、18.18%、1.60%。
(2)乡镇
在226名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员有157人,31岁至40岁的有51人,41岁至50岁的有16人,50岁以上的有2人,分别占69.46%、22.57%、7.08%、0.88%。
(五)职称情况
1、县级
技术员和技术员以下的人员有29人,占15.51%,其中:农技9人,兽医8人,农经11人,水产1人;助理师级73人,占39.04%,其中:农技32人,兽医25人,农经7人,农机9人;中级师50人,占26.74%,其中:农技20人,兽医20人,农经2人,水产4人;副高级2人,占1.07%,其中:农技1人,兽医1人。初级工人11人,占5.88%;中级工人14人,占7.49%;高级工人8人,占4.28%。
2、乡镇
技术员和技术员以下的人员有80人,占35.39%,其中:农技27人,兽医12人,农经38人,农机3人;助理师级111人,占49.12%,其中:农技57人,兽医39人,农经9人,农机7人;中级师32人,占14.16%,其中:农技12人,兽医17人,农经3人;初级工人1人,占0.44%,中级工人2人,占0.88%。
(六)工资来源、福利待遇、社会保障情况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障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工资每月基本保证能够按时发放。但农业推广经费紧缺,基本没有什么福利,部分乡(镇)农技人员出差、下乡的补助处于无力解决的状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为了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用人机制、改善农技推广服务质量,我县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以农村经济管理、种子、经济作物、植保、水产、土肥、渔政、农机、农业信息、农业教育、科普培训等多学科、宽领域、全方位、多功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其服务手段和业务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科学技术力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基础地位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有了长足进步并不断推陈出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向产业化调整方向迈出了战略性步伐,为解决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的加快发展做出了贡献,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反映了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系统与新形势的要求有许多不适应,特别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创新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着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
目前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21人,其中:县级195人,占46.32%,乡镇226人,占53.68%。。县级核定编制数为195人,全部在岗,而乡(镇)站核定编制336人,在岗人员226人,只占编制的67.26%。农技推广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全县农业科技推广系统,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县、乡财政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于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之中,农业科技项目投入渠道主要依靠省、州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投入。有些乡镇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连路费都报销不了,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