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弄了两张电影票,发现影院正在放映《建国大业》,刚刚看过回来,谈谈观后感。
先说两句题外话,我家锦州这儿的电影院,这次破天荒的与全国同步上映电影。而今天——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走进那座“工人文化宫”,发现主动买票看电影的人也多了起来。不管是不是因为这部巨星云集的《建国大业》的放映,单说同步上映和票房增加这两点,既是电影院的进步,也是本地区观众“走进影院看电影”意识的提高。
抛开媒体对《建国大业》的炒作来说,我先前并不看好这部电影,理由很简单,观众看的是电影,而不应该把视线与注意力都集中在某某大腕上。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应该取决于当红明星客串的数量多或少。相反,有过多明星的参与,反而不像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电影。路人甲、乙、丙、丁应同样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甲只能由甲来扮演,而不能让成龙来扮演。
在弄到电影票的时候,姐姐让我找个女生一起去。我说,我的目的如果去看电影,就算带个女生去,注意力还是会百分之百的投入到电影中,否则就是对电影以及电影背后那些付出辛苦的电影人的一种不尊重,是一种不严素的态度。这话当然是开玩笑的,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姐姐说,尊重就不必了,这部电影本身就不够严肃。
严肃?视乎不应该用这个词来要求《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想在节日里助助兴,让大家乐呵乐呵。而且新中国都成立60周年了,也没必要在影院里搞得那么严肃。但是,哪怕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我对片中借用《大决战》中的战争场景镜头做法还是不太欣赏。一部独立的电影,干嘛要去拾人牙慧?还有,影片的镜头的剪接过于潦草,尤其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树林里放枪那组镜头,那些“机位”或“视角”之类的专业术语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总之是让人看着很不舒服。好歹也算是一部电影,态度怎么能如此这般呢?
既然了解本片的初衷,也就不要计较这些细枝末节了。还是从影片的内容找找看点与特别之处。《建国大业》主要介绍的还是1945到1949年之间,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以及国共两党对其他各个党派的态度,影片把更多的镜头集中在了后者。这对提倡民主起了宣传作用。符合当今潮流。顺便插一句,60周年国庆阅兵,没有放鸽子仪式,也体现了民主。鸽子是和平与自由的象征,我们要是先把它们抓进笼子里,再放飞,就显得不妥。好像是在说,和平与自由是我们决定的,想没收就没收,想赐予就赐予。这应该由鸽子自己决定。
影片中对谍战的两次描写,也迎合了最近比较炙手可热的谍战题材影视作品。不过,毛主席身边的厨子是间谍未免太夸张了吧?说到厨子那段,还有一个情节暗含超自然意味。敌机来袭,毛主席非但不慌不忙,而且还要睡觉(真不敢恭维这种“伟人的气魄”)。警卫员来劝主席撤离的时候,主席说:“炸弹不是还没炸呢吗?”后来,一个炸弹落进了主席的卧室,竟然真的没炸……这难道说明一切都是天意?
还有几个莫名其妙的情节,宋美龄去美国求援,看门的美国士兵竟然说:“这女人真漂亮”。这一情节到底想说明什么?是在赞美宋美龄,还是贬低美军素质?马歇尔的卫兵就那么没有组织性与纪律性?
若是将《建国大业》当作一部喜剧片来看,我想它是成功的。因为片中不仅有一个小品演员,还有一个主流相声演员和一个非主流相声演员。扪心自问,有几个观众是为了重温这段历史去看的《建国大业》,更多的观众不正是冲着某某演员去看的这部片子吗?
若是《建国大业》取得成功,也只好把它当作新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