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最新党建分析材料: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迁(2)
这是3COME文档频道为您提供的一篇以对比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政府措施来分析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迁的党建分析材料。
从“人定胜天”到“直面灾难”
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态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唐山地震时,中国尚处文革末期。那个时候极为看重“人民”的力量,“人民”可以打天下,可以与来自同类的“敌人”开展阶级的斗争并取得完全的胜利,当然“与天斗、与地斗”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在“天不怕、地不怕”口号下产生的是人对自然的轻蔑与藐视,似乎一场人民战争便可以打败来自大自然的任何威胁和灾难。既然“人定胜天”,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在具体的行动中无疑会出现夸大人类的主观意志,忽视甚至无视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唐山地震后,当时中国上下使用最多的字眼就是“人定胜天”。诚然,作为一种调动人们主观能动性和增强抗灾信心的技术性口号,这句话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应该说,唐山地震后充分展示了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唐山抗震体现了人类自身与自然力的较量,凸现了人类的坚强精神。但毕竟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人定胜天”不再是抗灾口号。我们看到的是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灾难,政府宣布这是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必须直面。在此之下,“把地震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克服困难,重建家园”,“研究地震成因,加强对地震的观测预报”……汶川地震后,我们虽未再见唐山地震时与自然为敌的“大无畏气概”,却同样看到了中国人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依然看到了当年唐山地震后出现的奋不顾身、冲在一线的共产党员的形象,看到人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场景。更为重要的是,与唐山抗震救灾比较,汶川地震抗灾救灾方方面面的工作是建立在对大自然不可抗拒的破坏力的科学和理性分析基础上,在极端困难的震后环境下,科学决策,有所取舍,取得了更大的成效。这些变化除了与30多年后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提高与改善有关,最根本的还是决定于党和政府对人与自然关系形成的新的理念:人类不能征服自然只能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人类必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承认作为大自然对立面的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弱势地位,立足于“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直面灾难,探索规律,才能有效地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