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站业务个人工作总结(2)
这是一篇关于农科站业务个人工作总结,3COME为您整理。
一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示范1000亩,选用优质良种“会单四号”、“海河1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和坑田种植栽培技术,玉米平均亩产达430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30公斤。增产幅度达7.5%。
二是水稻施用锌肥技术示范100亩。重点是在水稻抛秧后3-4天,每亩稻田施入硫酸锌2公斤,该项目技术要领简单,效果明显,平均亩产达300公斤以上,比对照亩增产35-40公斤。
三是马铃薯新品种示范2000亩。品种为“PB09、抗青九—1、大西洋、爱德53、九0单选、云薯2号、云薯51等”。这些品种从长势看较当地普通品种粗壮,根系发达,抗病虫,抗倒伏,抗旱能力强。平均亩产2000公斤。
2、认真做好全乡种植结构调查工作。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大桥是一个农业大乡,生产条件较为落后,为了促进全乡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加大力度调整种植业经济结构,是顺应市场经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大桥开始对种植业结构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整。我在主抓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民培训同时,肩负着马铃薯、辣椒等种植调整的规划和落实工作,在各级领导对种植结构调整的高度重视下,认真学习贯彻了省、市、县农业结构调整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按照“适当压缩粮播面积,稳定油料面积,扩大马铃薯种植。”这一主导思想,认真规划“十一五”马铃薯种植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安排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5.87万亩。在粮食作物中重点发展了马铃薯、玉米、辣椒等作物。在经济作物中着重发展了马铃薯,并把其列为大桥种植业中的一个主要支柱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来抓,特别是在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及销售上加大了力度,全乡安排马铃薯基地面积4万亩。在各级涉农部门的配合下,切实保障了全乡实现结构调整计划的顺利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3、积极参加国家级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2009年-2009年,在大桥乡参加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中按照“高效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我积极参加了园区各项工作建设,累计建立原种基地一、二级5000亩;一级种薯基地6万亩,二级种薯基地10万亩;优质商品薯基地4万亩。应用马铃薯省级地方标准进行生产。使园区生产纳入绿色、高效轨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能建设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区,来引导农民调整马铃薯种植结构,优化投资方向,强化科技意识,逐步走上科技兴农之路。
4、负责大桥乡2009-2009三年粮食增支补贴及优质专用玉米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