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实习报告 >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喀斯特溶洞)(2)

2009-05-26 
这是一篇关于本溪水洞(地质地貌景观——喀斯特溶洞) 的实习报告,3COME为您整理。
  本溪水洞的地下暗河形成于距今20万年至25万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根据1996年最新的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本溪水洞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别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动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动,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崩塌作用,最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本溪水洞内部的独特景观是因为发生了次生化学沉积。当洞穴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继续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如果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穴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部分水分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从洞顶向下生长的,呈钟乳状或圆锥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钟乳”。在地面从下往上长的呈笋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的称为“石柱”。在侧壁上形成的形状如帏幕一样的称为“石幔”。在洞顶、洞壁和河岸两侧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坝、钙板和石花等等,它们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和流石类,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积而成的。

  当我们到达水洞风景区的门口时,过来了很多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小贩,他们卖的是本溪的特产——枫叶和蝴蝶的标本。我们觉得这些标本很有纪念意义,又是馈赠佳品,于是大家都买了一些。进了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光山色以及漫山遍野的红叶。走不多远就到了水洞的门口。我们进洞后先到的那个旱洞,绕了一圈后又回到了门口,开始正式的水洞游览。我们站成一排,穿上大衣,登上可承载12人的电动小船,由船员师傅向我们讲解水洞的一些相关信息。在洞内,我们第一次这么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游览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又回到洞口,脱下大衣,在洞口拍照留念后自由活动。下午,我们集合后驱车回到住宿地。

  结束语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