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背后没有“超大财团”的支持,只有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实现。
2007年,百丽、安踏、波司登等企业相继在香港上市成功,迈出了“中国时尚”资本化运作的第一步。就在国内的其他服装企业正满怀希望地准备排队上市之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让这些排队等候者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企业要升级与转型,就必须要通过资本层面的扩张来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因为金融危机,很多欧美实体企业正忙于资金回笼,恨不得让中国品牌去收购自己的二、三线品牌,压根不愿意自己去中国收购股份。因此,去哪里融资,成了中国服装企业最头痛的问题。
但是,一些国际性的投资机构开始对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有了新的看法,台湾的一位投资人分析说:“投资公司从来没有失去对中国制造业的兴趣,也没有放松过对制造业品质的要求,因为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根本。投资——投的是主动出击的能力,对市场掌控的能力。投资公司对企业的要求有几点:第一,对自己产品的专注度要非常高;第二,要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第三,要具有高度战略思想。”所以,资本和企业的牵手,应该是企业首先专注于自己的产品研究,等到有一天,企业和资本的对视,相互早已了解价值,彼此就像一场恋爱,在合适的时间,合时的地点,自然地牵手。
产品卖到哪里去
由于诸多不利因素的挤压,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纺织服装业近30年来最为艰难的一年。在这一年,纺织服装业的外贸一改前几年的两位数增长态势,一路顺势下滑;在这一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一路高歌猛进,历史性地“破七进六”;在这一年,新《劳动合同法》第一次解决了廉价劳动力的问题,却也让行业企业叫苦不迭;也是在这一年,金融风暴席卷欧美,我国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出口纺织服装1851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8.2%,增幅较2007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和6月份分别出现负增长。由于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外需对纺织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正在全面削弱。金融危机下市场需求的紧缩,汇率的变化,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出现,让中国服装的出口变得更加“无利可图”。
中国服装多年来一直保持着7:3的市场格局,内需市场一直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纺织业70%以上的产值都是在其国内市场缔造的,另外的30%产值来自于外贸和出口。2008年,中国纺织业中衣着类需求的增长速度为28%,大大高于全社会零售产业16%的增长速度。
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以前,内需市场的趋动力对于中国服装时尚产业,甚至是世界时尚产业的意义就显得犹为重要。数据显示,LV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位居全球第二;高档奢侈品历峰集团的财务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占历峰集团全球总销售的20%。以至于许多外国商家都一边感叹于中国人“买LV像买大白菜”,一边疑惑“中国人是不是有钱没地方花?”
“13亿人口的纺织品服装消费是纺织服装业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我们充满信心的重要基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他认为,历经30年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纺织服装行业的飞跃发展,使得我国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拥有了克服困难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