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在文化界已经讨论了一个世纪,但却没有结果。建筑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在于:中国的建筑应该走传统路线还是现代路线,如果要结合传统与现代,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
当我们把金子交给喇嘛,把我们的罪恶也交给喇嘛,然后由喇嘛去替我们去赎这份罪时,我们真的能赎掉自己的罪吗?
杜尔克姆把全部事物(现实的或理想的)一分为二:“世俗的”(profane)和“神圣的”(sacred)。
而宗教思想也确实如他所说把世界分成两个领域,一个包括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个则包括所以世俗的东西。虽然不同的宗教对其定义不同,但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喇嘛们不去洗僧侣服,因为那是圣物。衣服在他们眼中和在我们世俗人眼中是不一样的。我们不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会去尝试;他们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执着和神圣的职位。虽然他们可能也怀疑其价值,就如我们有时候也看不懂自己一样。
为什么狄安娜神庙的祭司兼森林之王非要杀死他的前任?
为什么他在决斗前必须先折一节所谓的“金枝”?
为什么佛有十万个?
宗教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一个喇嘛带着我看了一座小院子,告诉我他来过南京。临别时年轻的喇嘛站在院门口目送我们离开。有同学看到开玩笑说“他想还俗了”。当时大家一笑了之。回想起来,不无道理。为什么要做一个神圣的人?做一个最接近神的人和做一个世俗的人差别何在?意义何在?他是动摇的,绝对是动摇的。有喇嘛问我的老师我们是怎么样看待他们的。一个抱有坚定信仰的神职人员绝不可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在乎别人看法的想法。
回想那个喇嘛孤独的站在小山坡顶时的表情,我想或许我们都有着同样的疑虑:宗教是什么?
PS. 用精神分析美学解释莫高窟人物壁画及雕塑
宗教信仰无疑属于深层次的精神或心理活动,精神分析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推动了宗教心理的研究。
由于佛教对性的压制,创作者的性压抑很容易在宗教画像及雕塑中寻找替代性满足。
达利在“圣.约翰十字架”一画中体现了现代感和虔诚的宗教化,但其骨子里还是透着达利身理上的缺陷和这种缺陷的转化,也就是精神分析中所提到的“升华”。
弗洛伊德提过文艺的基本功能在于创作者可以舒解自己潜意识里被压抑的部分。
就隐藏性的特征来说,最特別的是佛有“马阴藏像”,意指其性器可以密隐收藏,好像马阴通常隐藏在体内,此相的用意是指佛能断除邪婬、救护怖畏而生成
在实际的造像中因佛穿着衣服而不被表现,再加上经典原意即指密藏于体內,所以即使薄衣帖身的佛身像,也没有隆起的造型体表现出来。而也正是这一点反映出了创作者对男性生殖器的嫉妒,转而表现在拒绝刻画男性的基本特征。
壁画里所描绘的佛的形象并不都是完美的。在魏晋甚至到了盛唐时期,佛的形象很多都是被妖魔化或者说是被丑化了的。黑色的皮肤、白眼珠子,等等是常见的表现形式。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创作者潜意识里对佛的恐惧和敬畏。这里面也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即出于对父亲的恐惧转而对其演变而成的神的形象进行丑化。
而随着时间的变迁,佛的形象渐渐世俗化、人性化,甚至女性化。
艺术活动的驱动力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佛像的女性化可能正是由于创作者对宗教性压抑的一种反抗的冲动。这种本能冲动的升华导致了佛的形象的女性化。创作者把把自己对女性的潜意识的幻想转移到了作品中去从而得到替代性满足。另一方面,佛的女性化也正反映了男性把女性二分的这一事实出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
由于道德伦理及宗教的制约,壁画的创作者被“自我”控制着,不可以在佛的形象上彻底的释放“本我”。
隋唐时期的壁画中女性化的佛往往很是粉嫩和肉感。其唇部的刻画很有意思,嘴小,但是丰满,且唇形明确、撩人。由于唐代在性问题上的态度暧昧和放松,可以看出宗教美术在其表现方式上也越来越大胆。唇所隐喻的对象不言而喻,它所包含的创作者潜意识里对性的欲望也是很明显的。
(五)墓葬艺术
用这样的标题似乎有些不妥,但也没有什么不对。
魏晋墓和秦王陵是我们此行所遇到的唯一两个墓穴。深入十余米深的魏晋墓确实让人感触很多,与看书不同。想其原因,大多数建筑物我们都在平时亲身体验过,再在书本上看到同类别的,也可以想象其大概。而墓穴,我们从没有亲身经历。
魏晋墓中的砖画的确生动,且造型简洁、笔法流畅,其结构虽小,倒也考究。但与秦王陵相比,顿感穷酸。其实谁不想死后住的地方金碧辉煌呢?
我小时候倒是见过土葬。其墓室也就是一方坑,棺材周围好像摆了五谷杂粮,再别无它物。墓葬艺术看来再无前景。加之土葬已被禁止,等我们死后就只能化做灰,委身于一小盒内了。想一想,觉得郁闷。倘若可以风光大葬,死倒也不可怕。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嘛。汉之前的皇帝对死都是不忌讳的,出行时都带着自己的棺材。可后来世俗生活风行,提倡享受今生的多了,对死亡,却开始恐惧起来。
提到再无墓葬艺术,确实可惜。不过想想,何必呢?已经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就像古建筑一样,已经逝去的形式,何必还要提倡发扬?这又与鞭尸何异?
以墓穴的章节作为报告的结尾,虽不吉利,却有意义。
秦王陵灿烂辉煌,惊世骇俗,但那只是过去。虽被我们定义成永恒,但它更大的意义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总结:
戈壁的落日伴着大漠的孤独,那段时光会让我永生难忘。很多观点和看法可能会随着时间慢慢改变,但这段经历却停留在记忆中再不会褪色。感谢母校给了我一次用一种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的眼光和心境去看去体会事物的机会,让我体会到昨日和昨日所堆垒起来混成一片的历史是那么的结实又那么的缥缈,而我们每一个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候里都是那么的主要,又是那么的渺小和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