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词→→【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争鸣辩词宝典
5 ★★★【 反 方 二 辩 论 证 辩 驳 】★★★
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 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 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既然对方还没有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 上进行阐述。 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 范。所以,不管人类处在哪一个阶段上,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礼记·礼 运篇》中记载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正是中国 远古时代道德状况的生动写照。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 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 里是汗牛充栋的。想必对方对此也了如指掌吧。 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给谈道德提供 一些方便,但这绝不是必要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达尔文 在其环球旅行中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 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 温饱的路数。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第三,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 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 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齿和爪子横决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又何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 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也不要对人类的历史视而不见。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掌声)
6 ★★★【 正 方 三 辩 论 证 辩 驳 】★★★
吴俊仲:各位好!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对方没有针 对我方的定义作出答复,只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强发挥而已。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 定义又有什么不同。 首先对温饱,我们提出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所讲的饥寒只是指社会一般人、中产 阶级的人的饥寒的定义,并不是对方讲的那个饥寒。所以我们并没有承认对方的定义。如果照这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 ,就会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对方举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 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大家都不能够实践的规范,不叫做道德。对方只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 不到,所以大家都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掌声)譬如说,一个医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到瘟疫横行的地区去行医,大家赞美他。但是另外一个医生不去,大家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话,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不要在这里听辩论,大家去索马里亚。(笑)关于道德的起源, 第一,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会产生道德。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可能产生道德吗?大家抢都来不及。 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悉有。资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后要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这是人类学的研究。从道德跟温饱的逻 辑关系看,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之后才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才能谈道德 和谐。所以谈道德必须以温饱为前提。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如果 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学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钱给他,但是我不能把 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全部收入给他。因为考虑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这些。如果再考 虑一个饥寒的情形,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吃不饱,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 ?不会。所以我方说:人的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去剥夺他就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 成说将对方的第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笑)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铃响)谢谢。
8 ★★★☆☆☆ 【 自 由 辩 论 】 ☆☆☆★★★
季麟扬:我先请问反方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固然是圣人 。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样能算是这种道德在社会上得到推行了吗?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推行道德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 坡社会。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您引《礼记·礼运篇》上面“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请问“皆有所养”是温饱还是道德?请回答。
蒋昌建:首先指出对方一个常识性错误:李光耀是总理而不是总统。(掌声、笑声)我方认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贫困的社会中有没有道德?(掌声)
吴俊仲: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
季翔: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掌声)
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有这个可能。但我 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 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虚伪做法。(掌声)
严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在贫困中培养起 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呢?(掌声)
吴俊仲: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观点,对方有两 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谢谢。
季翔: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观念?(掌声) 孙学军: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告诉你了,法律所规范的道德是最低层的道德。暂且不提这个问题,请问,对 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 主义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资料表明,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 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问题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 严嘉:《邱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队 买鸟食,还买不到啊(掌声)
季麟扬:对方同学一直回避一个问题,你们总是举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为,告诉我们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请问对方,你们认为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内,有几个人做得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有几个人是欧阳修?有几个人是笛卡尔?有几个人是范仲淹?
姜丰:既然对方辩友不喜欢谈仁人志士,那我们谈谈普通人。刚才对方三辩讲到一个小孩子的例子,那我问对方辩友:如果在你吃不饱的情况下,你就不谈道德了吗?(掌声)
吴俊仲:对方是基于道德已经在心里的概念,你设身处地想,你饿得什么都没有了,你要谈道德,这是人道的吗?这公平吗?谢谢。
蒋昌建:对方认为,教唆一个人追求温饱这就是最道德的。我们教唆一个贫寒的人去抢麦当劳,看样子是最道德的喽!
孙学军:但我们的这个同学可以在他饥寒的时候帮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他怎么去帮助呢?我们讲问题要讲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从结果考虑。如果他根 本就达不到什么功效,他何必做这件事情呢?
季翔:我方从来不反对温饱时也能够谈道德。但是今天对方讲道德,就因为你十年前吃过一碗“莫莫咂咂”(注:马来西亚流行的一种食品)吗?(笑声、掌声) 吴俊仲:对方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为?请对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