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选举我担任全国少工委主任,我实实在在地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和各位同志一道,为少先队事业尽心竭力、扎实工作。我相信,有历届少工委打下的坚实基础,有广大少先队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少先队这项光荣的事业一定会继续向前推进。
在确定一些关键点的同时,我们还应当重视对思想道德和信念培养过程的整体把握。根据德育过程论的观点,思想道德和信念是由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因素组成。“认知”就是启蒙,使受教育者知晓教育目标。在现实中,有些少年儿童之所以有这样那样不合乎要求的行动,往往不是故意,而是由于无知或知之不多造成的。有了“认知”仅仅是个开始,不一定能产生相应的积极情感,甚至可能反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理通情不通”。即使有了“认知”和“情感”,如果没有足够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行为,也不能形成合乎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信念。总之,知、情、意、行在思想道德和信念形成中各有其特殊作用,知是指南,情是动力,意是保证,行是标志。这启示我们,要紧紧抓住少年儿童成长的每一个关键点,从“认知”这个起点抓起,及时灌输相应的目标要求。有的同志对“灌输”有不同看法,但从研究来看,在低龄时进行灌输确有其必要性。同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做到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使少先队的教育引导取得实效。
第四个问题,在科学划分层次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与之相应的工作内容、方法和载体?我们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科学制定目标任务,使我们的活动真正为少年儿童所喜爱而不是引起逆反,使我们的引导目标真正深入少年儿童的内心而不是逐渐淡化。在工作内容上,一般来说,对小学生,要培养他们初步的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意志品格;对初中生,帮助他们初步形成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在方法手段上,小学阶段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初中阶段要体现知识性、可参与性,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比如,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对小学生,要从朴素的乡土观念出发,从爱家乡教育入手,引导他们认识爱家乡与爱祖国的关系,初步培养爱祖国的朴素情感;对初中生,则可以把爱祖国山河与报效祖国等爱国主义精神相联系,帮助他们形成为祖国发展而奋斗的理想。
在具体的工作载体上,请大家多探索,特别是关注以下三方面。
——关于品牌活动的设计安排。近年来我们开展了祖国发展我成长、红领巾心向党、雏鹰争章、手拉手等活动,到底哪些是广大少年儿童真正欢迎的,哪些在好的主题之下还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特点改进方式方法,需要加强规律性总结。比如,近期开展的大样本少年儿童问卷调查显示,手拉手活动受欢迎程度最高,祖国发展我成长活动受欢迎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这种情况既有少年儿童心理生理成长的因素,有时代变化的背景,有活动开展比较广泛的原因,也与我们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合理有关。这启示我们,要科学设计、安排少先队的品牌活动,使之体现分层教育规律,承载分层教育任务。
——关于少先队文化的熏陶作用。少先队特有的标志、礼仪等,内容激昂,形式庄严,给少年儿童以生动形象的启迪,给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在今天,怎样把少先队员身边日常的文化载体与不同年龄段少先队员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由浅入深的熏陶培养过程,使他们逐步产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一些比较初始的感性认识,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比如,低年级少先队员易于接受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是否可以在探索在队歌、队礼、队旗、红领巾这些文化手段上下功夫;高年级少先队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是否可以在队章、队史的学习上下功夫。下一步,全队有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设计分层的队日活动,探索通过不同的队日活动内容,与不同年龄的少先队员讲党、讲祖国、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之,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们感受到少先队文化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些标准形式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少先队文化在分层教育中的作用。
——关于现代传媒的育人作用。当前,现代传媒已经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正在深刻地改变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方式。我们要研究不同传媒、不同传播方式对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加强队报队刊和队属网站建设,加强与电视、广播等各类社会媒体的合作,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运用卡通片、电视公益广告、手机报、手机短片等传播方式,构建分层化的少先队传媒体系,把教育的思想性和娱乐性、趣味性、时尚性结合起来,更好地影响教育少年儿童。
构建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是一个紧迫的课题,希望各级少先队组织继续加强研究和探索,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更多的实质性进展。
3.加强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大、中、小队等基层队组织处在少先队与少年儿童的边界上。在少年儿童心目中,大、中、小队就是他们理解的少先队组织。党、团、队的主张和理念,少先队服务少年儿童成长的项目等,只有通过组织体系传导到每一个基层组织,才能最终传导到每一个辅导员和少先队员身上。近年来,通过“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得到了推动和发展。总体上看,少先队基层组织体系健全,基层基础工作规范扎实。但是,少先队的根本任务要求少先队组织覆盖全体少年儿童,少先队活动影响全体少年儿童,与这一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把加强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突破口来抓实抓好。
第一,以统筹兼顾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少先队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比如,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小学与初中、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学校与社区等等。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但我们应该更多从主观上找原因。通过前段时间的调研,我感到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有共识。即,在认识上,所有基层组织都是少先队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因为有一些困难就轻言放弃;在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用好本地资源。我们不要求都达到同样的标准,但是要体现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围绕根本任务有效开展工作。从总体上讲,就是要巩固小学、加强初中;提升公办,兼顾民办;重在学校、延伸社区;发展城市,强化农村;提高东部,巩固中部,加强西部。各级少工委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方筹集资源,把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困难地区倾斜,通过全队上下的扎实努力,共同推动少先队的基层组织健全和基层工作活跃。
第二,切实加强少先队各项保障。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是加强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的长远之计。2005年团中央、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和2007年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全国少工委等联合下发的《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办法(试行)》等,是加强少先队工作保障的重要文件。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在时间方面,要保障少先队活动有必要的课时;在经费方面,要保证少先队工作和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在阵地方面,要抓好队室、队角、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等学校少先队活动阵地建设,推动青少年宫、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社会活动阵地对少先队组织免费开放,以各种方式建立体验教育基地,为少先队活动提供依托。这里我特别要强调一下少先队工作的队伍保障。我们看到,哪里的辅导员得力,哪里的少先队工作就开展得好。我们既要积极落实少先队辅导员的配备、培训和待遇保障,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更要加强对辅导员职业成长路径的研究,探索建立社会对辅导员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使辅导员朝着努力成为少年儿童教育家这一方向去培育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质。在辅导员的队伍里,有一批把毕生精力献给少先队事业的老同志,他们本着对党和少年儿童的热爱,长期辛勤工作,潜心思考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直到今天仍在孜孜以求地探索,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造活力,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值得每一个少先队工作者学习。
第三,积极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少先队工作的支持。学校是少先队工作的主阵地,我们要主动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把少先队工作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和家长认识到少先队工作的价值所在。要探索少先队与学校教学部门、学生家长的交流机制,促进彼此的合作。在合作中要注重发挥少先队的优势,比如说,通过少先队活动增强孩子的集体主义和责任意识,锻炼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教会他们与同龄人相处等等,这些在本质上和学校、家庭的教育目标有着内在一致性,能够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欢迎。我们还要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少先队事业的支持,特别是善于把公众人物的公益心引导到为少先队事业作贡献上来,发挥他们在少年儿童中独特而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朝着这些方向去努力,少先队的工作必然会越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