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其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概括,涉及经济水平、改革进程、小康状况、发展格局等各个方面,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分析全面,认识深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13.用“五化”来表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使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概念。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对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理解,以及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四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被称为“新四化”。
十七大报告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四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五化”中,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与报告里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相联系,充分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对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