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上,我立足于学生学力情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向魏书生、钱梦龙和李镇西三位同志教学经验的学习,我从实际出发,尝试各种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我坚持 “用生活去理解语文,用语文去品味生活”的原则,将学语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现代诗歌的教学是一个大难题,学生往往很难用抽象思维去理解,如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课,我是这样做的:
我与学生先谈谈诗的有关内容,特别是现代诗,再而谈到了朦胧诗,我知道这些学生很难理解“朦胧诗”这一个诗学概念,所以我还是以通俗的比喻来引导他们理解。我说:“朦胧是什么?”
他们说:“不清楚,模模糊糊”。
我说:“对了,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朦胧有什么好处呢?”
“有朦胧美”,他们答道。
我打了一个比较低俗的比喻,有一个男人喝醉了酒,回到家里,又停电了,他于是就拿着油灯看看他的妻子,第二天醒来之后他说了一句话:“醉里挑灯看娇妻,娇妻越看越美丽!”(众人笑)
我接着说,这就是朦胧美,朦胧往往会让人感到很美。接着我再谈到朦胧诗,我对他们说:“朦胧诗的鼻祖,是《诗经·兼葭》这一首诗,大家有没有听过邓丽郡唱的《在水一方》?”
许多同学都说:“有!”
“那一首歌的歌词其实源于《兼葭》这一首诗”,说完我将《兼葭》的前四句念出来,并且作了简单的解释。我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没有说是谁,就是说那个人,那个人长得怎么样,没有说,她只是在河流的另一边。我们都喜欢幻想,而且总喜欢幻想着美好,所以伊人也变成美人了!(众笑)但美不美我们可不知道,只不过事实上当我们揭开现实的面纱时,美便不复存在了。特别是80年代的朦胧诗,诗人们往往通过某些意境来抒写自己追求光明的愿望,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我们必须知道80年代之前我国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还没说完的时候他们都说:“文化大革命!”
我于是跟他们讲了文革之中人民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黑白颠倒,兄弟反目,姐妹成仇,人们有口不敢言,有苦不能说,没有了自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经历过这个年代的诗人写出来的诗,他也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这首《星星变奏曲》是他的处女作……”
随后,我又简介了朦胧诗的概况和怎样读学习朦胧诗,我提出了“朦朦胧胧(朗读)—清清楚楚(解读)—朦朦胧胧(回味)”的方法,并以人生为喻来说明这一种方法,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可以说是“朦朦胧胧”,随着年龄的成长,见识的增长,我们开始懂得了许多人生的事和理,这便是“清清楚楚”,但是我们到老了的时候,我们回想起自己的过往,有些东西已经不可言喻,一切只等待你去细细回味,于是又进入了“朦朦胧胧”……
下来我让他们自己讨论,去探讨如何才能“清清楚楚”,我到下面和他们交流了一会,发现像黄某等一些学习不太自觉,成绩差的同学也能读出一点儿东西来。我知道,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引与导,而不是我去长篇大论地分析课文,那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讨厌语文。我想这只是开始,以后还要努力走引导教学之路而不可纯用讲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