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5#高炉采用皮带上料系统上料,配有六个焦槽八个矿槽。其炉顶采用新型紧凑型无钟炉顶,该技术于去年产于PW公司
与采用外燃式热风炉的宝钢为代表、顶燃式热风炉鞍钢为代表相比,武钢热风炉采用内燃式。与高炉相配套的热风炉有四个,三烧一送或两烧两送,风温可达1100℃~1250℃;32个风口中,有8个内径为140mm,24个内径为130mm,大修后,有7个内径为140mm,25个内径为130mm。热风炉配套风机所鼓入热风炉内的风,加温后,经过加湿、富氧后,通过风口以大约150m/s的速度鼓入高炉内。高炉配套风机有两个,一用一备用。
武钢5#高炉采用苏联的环形出铁厂配环形吊车模式,占地面积小,通风效果好。四个渣铁口,两出两修,每个铁口在工作周期内出铁量约为12万吨。铁水经过铁沟,被摆动流嘴分配到对应铁罐里,渣被分离后经过渣沟进入因巴(INBA)渣处理设备,渣被水冲后粒度若沙子。
武钢5#高炉最闻名的性能是长寿,其产铁指标11096t/m3至今仍是世界领先。另外,其软水闭路循环系统同样也是其他使用该技术的企业中最成功者之一。3COME文档频道
基本了解武钢5#高炉后,在工长的带领下,我们对高炉进行了参观。在环形出铁厂台阶上,我们看到了正在流出的熊熊的铁水。而那些检修中的铁水沟和新修的摆动流嘴,也正忙着被烘烤。环形的吊车,也在机灵地完成本职工作。乘坐电梯,我们上到了炉顶,近距离地看到了两并列的料罐和待用来布料的旋转溜嘴。俯视整个钢铁厂,我们满目都是高高低低的建筑设备,整个布局也体现了钢铁生产的工艺过程:烧结-炼铁-炼钢-轧钢,里面所体现的科学耐人寻味。
二、 炼钢厂实习。
我们去的炼钢厂是二炼钢。首先参观的是铁水预处理站。在灵活的爪子般的扒渣机前,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KR机械搅拌脱硫过程:特制的特种形状的搅拌头伸入铁罐车铁水内,投入脱硫剂,经过一定时间的搅拌,取样检测合格后,运到扒渣机处经过多次扒渣。
处理合格的铁水被送到转炉跨。二炼钢有三座转炉,一般两座生产一座检修。转炉中加入铁水前,先会加入经过计算而定量的、被处理过的废钢。我们看到大型吊车利用电磁吊盘运送废钢,称量后又用大撮箕将废钢加入到转炉。之后,在铁水加入的时候,炉口会有一定的喷溅。在转炉门后,随着加料、吹炼、加合金等的进行,一般25~35min后一炉钢水就炼成了。
出钢时,吊车把预先经过烘烤的钢包用来盛装钢水。钢包之后被送到炉外精练站,进一步脱除杂质元素,添加有益合金。精练好的钢水,被吊到连铸跨,经过四个连铸机而得到需要要求的各种坯型的钢材。我们看到的是一台弧形板坯连铸机。钢水经过钢包流到中间包,被中间包分流给各流的结晶器,之后在结晶器里得到冷却成型,在拉矫机作用下,经过扇形区、二冷段,变成了火红的连绵不绝的板坯。长长的铸坯,在同步的高压(一般约两个大气压)火焰切割下变成需要长短的钢坯。钢坯被辊子送到转盘,掉转方向后有序地送到后续的印号机处被印号,最后被吊车吊到指定位置,或者直接吊到汽车上送往轧钢厂。至此,作为我们冶金工程专业的工作任务已经顺利完成。3COME文档频道
结合具体毕业设计题目“蓄热式中间包烘烤装置能量平衡程序设计”做实习调查总结。
对于钢铁冶金里的烘烤,起先我的了解很少。
在炼铁的5#高炉,我首先被铁水沟的烘烤所吸引,一排排的管道开孔处吐出一排排火舌,其景相当壮观。接着,我又看到了盖着钢盖的摆动流嘴的烘烤,煤气火苗突突地望外窜。在炼钢的二炼钢厂,我也同样看到了在转炉跨与连铸跨间的钢包与中间包的烘烤。
根据随行的技术人员和老师的介绍,以及参考一些资料(由于本文为学习消遣之用,参考资料在此并未列出),我终于对烘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液态钢铁非常“怕”水,一方面是因为容易产生爆炸(水被立即汽化于有限容积的容器内),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钢铁液的温降。另外,冷的器壁也会直接导致钢铁液的温降。因而在使用所有盛装钢铁液的容器前前都必须烘烤,包括以上所提铁水沟、摆动流嘴、钢包和中间包。
其中,中间包的烘烤质量直接决定着中间包的热稳定状态,从而影响到中间包开浇或快换的成功与否,对提高中间包连浇炉数,提高连铸机作业率,降低生产成本起着重要作用。中间包的烘烤,主要需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防止塞棒、浸入式水口的氧化;2、控制中间包的水份;3、保证中间包的热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