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都在欢欢喜喜过年,但没有一个省区市过年像云南这么丰富多彩,奇特诱人,引人入胜。云南拥有的少数民族年节文化堪称奇观。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居住在红土高原70%的土地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每个民族都要过年,但又各有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无与伦比的云南年节文化。
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一年过两次年,哈尼族六月过“六月年”,十月还要过“十月年”。有的民族甚至一年中过三次年。但独龙族过去因为生活贫困,三年才过一次年。少数民族过年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四月、五月,也有的在十月、十月,傈僳族在腊月野樱花开的时候开始过年。只要你愿意,在云南几乎每月都可以参加节日活动,一年四季都可以在云南享受到过年节庆。
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在最隆重的年节期间,过年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是歌舞的海洋。在年节时,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民族服饰,听到从未听到过的优美歌声,看到多姿多彩的舞蹈。可以了解许多许多关于年节的动人故事,听到许多许多有关过年的民间传说,看到许多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节风俗。
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会在少数民族年节中,听到先民的声音,看到历史发展的脚步。音乐家、舞蹈家会在年节中,得到取之不尽的灵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类专家都会有所收获。作为普通旅游者,到云南参加云南少数民族年节文化活动,你会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稿件来源:新华网图片来自《云南风物志丛书》和云南大学网
早年的铁懋克节本来就是打铁节,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和使用而举行的节庆。基诺族民间传说,在基诺族还没有铁器的时候,有位妇女怀胎九年零九个月,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一生下来,就成了一个粗壮的汉子,右手拿铁锤,左手握铁钳,在屋子里架起炉子,支起铁砧,开始打铁。从此,基诺族群众有了铁刀、铁斧和其它铁制工具。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变化,基诺族每年都要过特懋克节。 节日这天清晨,寨中长老“卓巴”心情激动,猛击那只供奉在他家的大鼓。穿着节日盛装基诺族人听到“咚咚”的鼓声,一齐涌向预先布置好的剽牛场。在卓巴念诵完一段传统的剽牛词后,一群手持竹标的男子,轮流举起标枪投向牢牢拴住的黄牛,扎进黄牛身体。宰杀黄牛后,首先割出七份给寨中“七老”,然后均匀的分给所有人。 各家栽猪杀鸡,备办丰盛的酒席。中午,各家男性家长带上自家准备的酒、肉和菜肴,到卓巴家参加祭大鼓。大鼓前面的供桌上,摆放着铁匠的工具铁锤、铁钳和鸡毛、姜、芋头、鸡冠花、金盖花等物品。卓巴诵念祭词,握锤击鼓,然后带领大家跳大鼓舞,唱辞旧迎新歌。从傍晚开始,人们吃年饭,载歌载舞,达旦方休。 第二天,寨内群众要把一只竹鼠送给铁匠。基诺族地区竹林茂密,生活在竹林里的老鼠是最好的山珍美味。群众簇拥着铁匠,到卓巴家举行象征性的打铁活动。铁匠和他的徒弟,临时烧红一块铁片,用铁锤敲打一遍,意思是打好新刀、新斧,准备投入春耕生产。然后,人们才开始打秋千、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活动,或串亲访友,欢渡节日。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原来没有固定节期,一般在农历腊月举行。1988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基诺族人民的意愿,确定特懋克节为基诺族的年节,每年2月6日到8日统一举行庆祝活动 |
怒族给牛拜年一定要赶在给人拜年前面,这样才能表示人对牛的真心诚意。正月初一早上,等到东方露出彩霞,怒族人家全家人端着饭菜来到牛厩边,把全家还没有品尝的过年饭放在牛面前,一边看着牛津津有味的吃着,一边对牛说着感谢和祝福的话。在怒族心里,牛是最辛苦的,它为主人耕田犁地,驮柴拉车,没有一句怨言,应该接受人们的感谢和慰劳。 普米族则用一种称作“车信”的驾牛集会活动给牛拜年。新年初二这天拂晓,人们给早就精心饲养得膘肥体壮的犍牛刷洗得干干净净,戴上红绸球,披上彩带,然后来到平坦的原野上。比赛前,人们用精心烹调的美食和刚刚酿出的黄酒,慰劳参赛的牛群。 仪式开始了,公推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到大家面前,从各家带来的饭菜中取出一点,再从各家的酒里倒出一点,分装在两个碗里,供在牛群前后的大石板上。这时,人们面对牛群烧香磕头,在老人带领下,念诵对牛表示崇敬和感谢的诵辞。念完颂辞,小伙子给牛群喂饭喂酒,每头牛都要喂到。接着,大家选出的一位老人驾牛在田野上耕下第一犁,人们一起唱耕牛歌,用美丽的辞藻赞颂耕牛。接下来,小伙子驾起耕牛来回耕地,看谁耕得最快。 夕阳西下,人们把带来的美酒佳肴几种在一起,送给终年在山上放牧的牧牛人。一首祭辞说:“驾牛节,我们敬供为人类辛劳的耕牛,我耕敬重在深山老林中奔波的牧牛人。这些礼品让他们带在身边,与我们共享美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