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教学相关 > 学生评语 >

让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

2007-01-21 

案例一。

教学完六年级《折线统计图》后,联想到经常有学生在我面前发牢骚,星期六、星期日浴室里的人怎么怎么多!于是,在单元评价时,我布置如下一道实践作业:到附近一个浴室调查统计某一个星期内每一天顾客人数,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请提出自己的建议。完成方式:小组合作。完成时间:一周。

也许是第一次开展这种开放式的评价,开始心中没有底。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我逐渐为学生那种高涨的研究热情所感动,更为摆在我面前琳琅满目的研究作品所骄傲:他们不仅数据精确,制图美观,而且提出的建议颇具独到之处。摘录一位同学的建议如下:

以前,我总是怨自己的运气不好,每次星期六或星期天来洗澡,都是拥挤不堪。现在,迷雾终于解开了,原来,大家和我一样,都喜欢星期六和星期天洗澡。星期六和星期天洗澡的人太多,水容易脏,不卫生;平时烧很多水,很少人洗,太浪费。如果有一部分人改在平时洗就好了。我们学生平时有家庭作业,功课太紧;上班的人有工作,太忙;还是希望不上班的人平时洗,上班的人和学生星期六和星期天洗。这么烦恼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一下就解决了,数学真有用。

思考。

评价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是深远的。在传统的评价中,评价的内容一般是封闭的试题,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评价进程中,把学生置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让学生面对试题孤军作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这种甄别性的评价,导致学生畏惧考试,谈考色变。反思这次评价,之所以能考出学生的热情、个性与智慧,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试题突出人文性。问题是评价的载体,高质量的问题能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艺术。上面的问题较好地体现:生活性。星期六、星期日洗澡人挤,是一种人人经历的现象,但却很少有人研究它。把它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生容易产生一种需要感,容易带着强烈的欲望去参与研究。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过程。开放性。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问题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解答距非常宽泛,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作出不同的解答,不同学生的数学素养都得到了反映。应用性。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如何评价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情况,我并不是把视角全投向学生对定义、制图步骤、图形结构的记忆背诵上,而是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在解决具有真实性、情境性的问题中,不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收集、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而且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决策,便于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真真正正地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评价注重过程性。新课程理论强调,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为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传统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的本身意义。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评价,首先,开放评价的时空。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消除心理紧张感,进入一种自然状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态势,为积极参与评价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其次,开放评价的方式。评价一改传统的纸笔测验的方式,开展合作性实践活动。在小组里,学生能形成一种归属感,产生一种自信心,学生乐于表现,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交流中,学生感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把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作的贡献,作为评价的指标,也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使评价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学生在评价中能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课程内容的改革,决定了评价学生不可能紧靠一次书面考试就能完成。除纸笔测验外,根据学习内容,教师应积极采用现场操作、课题作业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

案例二。

一天,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拿回自己的期末试卷,质问我:爸,最后一道题为什么扣分呢?我接过一看,是一道让学生设计租车方案的题目:告诉一个年级的人数和大、小两种车的座位数以及每种车的每天租金,让学生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租车方案,并说明理由。女儿的方案是全租大客车,租金是用大客车的辆数乘每辆大客车每天的租金,理由是车少,方便调度,而且美观气派。评价结果是扣3分(满分是5分)。面对女儿的质问,我无言以对,只好搪塞:可能老师嫌你设计的方案太少吧?

思考。

结论是统一面孔,还是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设计租车方案是一道极具开放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应该是多样的,这些策略是无法确定哪一种最好的,标准不同,方案的优劣也就不同。上面学生的设计之所以被扣掉3分,个中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设计出教师心目中的最“优”方案(最省钱的方案)。学生由于各自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的不同,选择的方案也不可能一样,但这却是学生喜欢的(他们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是符合评价要求的(设计自己喜欢的方案)。最省钱的方案,未必是最优的,同样未必是人人喜欢的。命制开放性的问题本意是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如果仅有问题形式的开放,而评定时却忽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个性化反应,这样的评价改革岂不等于戴着镣铐跳舞?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本身就是评价的内容。

标准是一刀齐,还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学生由于思维特点、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因此,衡量不同层面的学生成功的标准也应当有所差别。同样是设计租车方案,对于学长生可以提出三种以上设计要求,中等生可以提出两种要求,而学困生能设计出一种方案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满足差异发展,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实现自身价值,这是新课程理念下评价的追求。

案例一反映的是“考”的问题,案例二反映的是“评”的问题,二者结合起来,才是一次完整的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而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如果教师命制试题能多一点生活味、应用味;评价方式能多一些时空开放、优化组合;评价标准能多设置一份成功的机会。相信评价不再是古板僵硬、毫无动人之处的“木乃伊”,而是能让学生尽情表现、施展才能、实现发展的精神乐园。

让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全文结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