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审计署提出的审计工作“严谨细致,提高质量”年。如何提高审计质量,是摆在每一个审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我们从审前调查工作入手,深入开展调研,提出建立一套审前调查分析系统来控制审前调查工作的质量。
审前调查分析系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手段,该系统模型是利用系统论、信息论的构想,把审计对象视为一个系统,将其相关信息全面纳入该系统的数据库之内。借助它对审前调查掌握的资料,从总体上分析、对照、比较。初步验证审前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减少审计人员的“误受风险”,保证审前调查的质量。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确定审计对象的薄弱环节作为审计重点,找出核心问题之所在。通过运用审前调查分析系统,可以使审计人员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全局,拓宽思路,有的放矢实施审计,避免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中的盲目性,节约审计时间和成本,从源头上更加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
审前调查分析系统建立和运用应从“两个明确”开始,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两个明确”即明确审前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审前调查是连接在审计目标和审计实施方案之间的一座桥梁。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在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进行审前调查。其目的是制定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目标、确定重要性水平、寻找审计重点、选择正确审计方法和范围,为编制审计方案提供依据,节约审计时间和成本。例如,在对某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审计中,由于我们的审前调查非常充分,促进了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审计方法的选择,最终使审计人员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该单位及下属分公司的实地审计。充分的审前调查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具体明确审前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审前调查应当明确的内容
选择审前调查的内容,就应站在政府审计的角度,依据政府审计的目标来选择。
政府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四个有利于: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规范运作,促进制度建设和机制转换;有利于查找经营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促进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管理水平和财务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把握好这四个有利于,在对选择审前调查的内容上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内”和“外”的问题。
所以审前调查的内容应包括审计对象的内外两方面情况。外部情况有: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行业地区环境等。内部情况有: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经营情况、财务会计及内部控制情况等。
(二)审前调查应当明确的方法
确定好审前调查的内容后,应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调查方式、方法。选择好恰当的调查形式,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调查的方式一般有:1.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2.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这种方式一般应用在情况比较复杂、规模较大的被审单位中);3.查阅相关资料;4.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5.其他方式(针对特殊单位的方式推广性不大,不再详述)。
调查的方法一般有:审阅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调查法、分析调查法和重点调查法等。
二、审前调查分析系统建立和运用的三个步骤
审前调查分析系统建立的目的是从系统论、信息论的高度来研究审计质量控制,把审计对象作为一个系统,让被审单位的信息都在审计监督范围之内。它的运用原则是通过审前调查把整个资料都掌握住,通过系统的比较和分析,选择其中最薄弱的部分作为重点,找出核心问题在那里,从而确立审计的重点。
建立和运用审前调查分析系统大致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建立和运用审计对象系统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是由三个模块构成。第一模块是“标准”信息数据库。它是将国家标准、法律标准、行业标准的信息,系统的整理、储存在数据库中,为对审计对象的分析提供判断依据。第二模块是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它主要包括审计对象的组织经营情况、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情况、应用计算机系统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第三模块是审计对象所处的“行业预期发展情况”信息系统。它主要包括行业利润情况及走势、成本情况及走势、费用在成本中比例和现金流变化的情况等等。这部分主要是为判断审计对象提供利润、成本和费用变动等情况是否符合行业走势提供参照标准。最后将这三个模块利用条件语句系统地、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构成审计对象系统数据库。同时,这个系统数据库是个开放式、外向型的数据库,是可以随时更新、添加新数据。
本步骤的关键点就是在运用中完善数据库,在建立中运用数据库。构建和运用数据库是个同步的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个特点,才能做好这一步的工作。
第二步是建立和运用审前调查数据初步筛选和分析工具。
审前调查取得的审计对象数据信息大多数是纷乱复杂的。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整理、筛选和分类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一些“小模块”、“小工具”对采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的分析结果。例如:审计对象费用变化曲线图工具。该工具可以将审计对象的费用发生情况整理,最后输出费用变化图。据此图,我们可以很直观了解该审计对象费用变化情况。将复杂数据可视化,复杂资料明晰化、类别化,就是第二步建立“工具”的目的和该“工具”所要完成的任务。
另外,也需要注意是要将这些分析的结果标准化,以便利与“系统数据库”对接,为第三步分析做好基础工作。
第三步是建立和运用审前调查分析模型。
审前调查分析模型是依据系统数据库加载分析标准,与第二步得出的初步分析结果相比较并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有机会判断出审计对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发现存在的异常情况。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通过建立系统分析模块、类别分析模块和个体分析模块,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总体、锁定重点、筛选线索、精确延伸。系统分析模块主要是对审计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全局把握、总体判断的模块。类别分析模块是指加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信息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个体分析模块是指对审计对象的自身的财务管理情况、内控制度等企业自身的管理行为进行分析判断。通过以上这些分析,可以发现审计对象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点、异常情况和在实施审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达到减少审计人员的“误受风险”及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信息是不断变化的,这个系统也是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实际上,每一次分析也是系统自身的一次充实和修订。
总之,利用系统论、信息论的构想建立和运用审前调查分析系统,可以使审计人员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加清晰的思路,从源头上来控制审计项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