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管理,整合项目,集中资金,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小康住宅建设,实施改水、改厕、改路工程,开展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小区亮化,力争到“十一五”末,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呈现出设施配套、功能较全、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气象。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切实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繁荣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革除陋习,弘扬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民议事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创建坚强有力、管理民主、服务农民、建设小康的战斗堡垒。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为“三农”搞好金融服务。坚持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相结合,分类指导,整村推进。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困难农民救助体系,使农民就医、子女就学、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二、突出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全力打造“实力平凉”
项目建设是加快发展的“纲”。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是增强市域竞争力的内在基础。要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投资规模,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水平,增强综合实力。
拓展领域,推动项目建设市场化。在项目建设上要加力度,增投入,见实效。在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广泛吸引国内外和民间资本,突出抓好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长远带动作用的大项目,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的骨干项目,积极实施一批能够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中小项目,推动项目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延伸扩张,推进煤电化运一体化。坚持合理保护和开发煤炭资源,煤炭开采量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就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以实施华亭矿区综合开发项目为重点,顺向延伸,逆向拉动,综合开发,一体化运作,促使煤电产业向电力、煤化工等后续产业发展。支持华煤集团加快发展,五年完成投资50亿元,产值过100亿元,利税过10亿元,把华亭矿区建成全国有影响的能源工业基地。全市电力装机总量达到400万千瓦,煤电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左右,对财政贡献份额达到50%以上。
提质扩容,推进草畜产业规模化。加快品种改良,扩大养殖规模,改进生产方式,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大力发展专业村和公司化养殖,尽快形成草畜产业经济带,做大“平凉红牛”等品牌。重点培育肉食加工、皮革制品、骨制品等草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草畜产业增值。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确保畜牧业安全。“十一五”末,肉牛饲养量突破100万头,多年生耕地种草稳定在110万亩,农民人均从草畜产业收入达到900元以上。
培强创优,推进果菜产业标准化。按照建设全国优质果品出口创汇基地的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坚持扩规模与抓质量并重,打响“平凉金果”品牌,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扩大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十一五”末,果树经济林达到200万亩,干鲜果品总产量达到90万吨,优果率达到60%以上。
夯实基础,推进旅游产业品牌化。突出人文、生态两大特色,以崆峒山景区建设为龙头,以古成纪、西王母景区开发为两翼,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挖掘内涵,提升品位,着力培育平凉旅游品牌,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备的平凉旅游产业体系。到“十一五”末,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占到GDP的6%左右,以西部高原人文生态旅游胜地的新形象,跻身全省旅游强市,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倾力塑造“魅力平凉”
发挥平凉地处西兰银三大城市交汇中心的区位优势,下功夫改善软硬件环境,增强对外吸引力。积极利用西安经济圈的辐射效应,扩大与毗邻地区间的合作与互通,促进开放与开发。把平凉建设成功能完善、环境宜人、交通便捷、人气聚集、充满活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构筑交通区位新优势。在抓好平定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力促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至天水高等级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早日开工,加快县乡道路改造,建成贯通内外、连接城乡、畅通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平凉与西兰银三小时交通圈和市内两小时交通圈。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托现有网络资源,促进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融合发展,建成以光纤接入为主的数字化、宽带化和业务多种化的综合接入网,基本实现光纤到楼、宽带入户、资源共享,全力打造“数字平凉”。
健全完善特色城镇体系。以平凉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发展小城镇为基础,加快建设规模结构组合有序、发展布局科学合理、资源要素有效集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城镇体系。突出平凉城区在全市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控制西片生态区、扩张中片柳湖新区、大力发展东片工业区,加快崆峒大道和泾河风情大道两个综合开发带建设,实现城市“五纵十横一环”的道路网络新构架。立足于做秀做美生存环境、做优提高服务功能的目标,着力改善平凉市区、县城和重点小城镇道路、给排水、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注重城镇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环保和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房地产业发展,重视廉租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强化城镇管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市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达到30%左右,努力把平凉建设成青山碧水、环境优美的新家园。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实施粮食企业、流通领域和公路交通管理体制等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阳光政府”,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报告”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