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演讲致辞 > 公众演讲 >

在县第七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3)

2006-12-29 
挫折时自我劝慰,自我激励。通过激励和鞭策自己,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从而树立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信心,走出挫折。 关于年轻干部如何对待职务升迁,这里我讲两点: 首先,对待他人的提升,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化压力为动力。年轻干部看到同事、朋友被提升,不会也不可能认为事不关已,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关键是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给以正确理解和对待。要认识到他人的进步和提升,除了组织的培养和关心外,同样包含了其本人付出的艰辛努力。而这些努力和艰辛是外人所不能看到和理解的,其中的甜酸苦辣也只有本人可以体味到。所以,年轻干部不能用庸俗的眼光看待他人的提升,认为是机遇好或者走了什么捷径。有一个道理是必须明白的,任何一个人的进步与收获,都有其特点和努力。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下馅饼。如果缺乏平静的心态和正确的理解,就会心理失衡,或者妒火中烧,或者埋怨组织,或者自暴自弃,甚至铤而走险,以至诱发危险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说,看到他人的提升,年轻干部感到有压力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要化压力为动力,激励自己加强学习,扎实工作,做出实绩,以求得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即使是做出了努力,一时未得以重用,也应心无遗憾,只要无愧于组织和群众,无愧于自己,便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其次,对待自己的提升,要保持谦虚的心态,化动力为责任。年轻干部得到组织上的提拔,一般都会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对于新的职务和岗位产生新的动力。但是,职务的提升是一个短时间的位置改变,其能力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随着职务的提升而提高,要说提升的恰恰是职责、权力和任务,是一种责任的提升。因此,年轻干部得到提升时,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和品质,化动力为责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谨慎用权;更加虚心学习,勤恳工作,团结同志,做出更大的业绩,让群众信服,让组织放心。同时,还要认识到自己被提拔,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更重要的是组织的培养和信任,是群众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年轻干部被提拔,只是组织上对其某个主要方面给予相对肯定,有时是在一种特定的政策和环境下选拔的,并不能说明被提拔的干部已经十全十美了,可能其本身仍然有许多的不足。随着职务的提升,一些方面可能与职务的素质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所以,年轻干部如果不能保持谦虚的心态,不能正确对待职务的升迁,就会自傲自负,高估自己,认为自己的提升完全是理所当然,甚至还埋怨组织提拔迟了。那样,就可能不理解组织和群众的培养和帮助,就可能整日孤芳自赏,放纵自己,只为做官,不为群众,辜负了组织的长期培养,辜负了群众的帮助和信任,也会最终毁掉自己。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谈一谈“怀才不遇”的问题。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年轻时以博学多才闻名,汉文帝本想破格重用他,但因遭朝中元老反对,只让他做了少子梁怀王的太傅。此后,贾谊一直以“怀才不遇”自居,意志消沉,郁郁寡欢,最后因梁怀王坠马身亡而悲伤殒命,年仅33岁。对此,苏轼在《贾谊论》中评述:“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作为耶?”意思是说贾谊遇到了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未能尽才而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人,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吗? 时下,一些年轻干部经常因为工作安排不满意而心生“怀才不遇”的感叹,要么认为自己生不逢时,一味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么认为自己处世不够圆滑,醉心研究所谓的“难得糊涂”之类的人生哲学,遇事三缄其口,见贤不思齐,遇恶不制止;要么干脆破罐子破摔,公然闹情绪、使性子……凡此种种,不仅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还会加重个人的苦恼,降低其人格和形象。我认为,年轻干部在遇到个人意愿或专长与工作岗位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积极务实态度,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努力为自己创造用武之地。 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成才的道路没有坦途,每前进一步都会伴随着各种困难、矛盾甚至挫折。而所谓的“怀才不遇”只不过是前进路上的考验之一。在这一考验面前,有的年轻人被压垮了,也有的成了真正的人才。历史上,因个人的专长没有得到发挥,暂时无“用武之地”而发愤进取使事业成功者不胜枚举。唐代的史学家刘知已20岁时就考中进士,然而他得意科场却失意官场,在县主簿这个“九品芝麻官”的岗位上任职长达19年。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自甘沉沦,而是“干一行,爱一行”,发挥岗位优势,刻苦研究历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史学思想。史书记载,“其掌知国史,首尾二十余年,多所撰述,甚为当时所称”,他本人最终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由此可见,年轻干部一时没有适合自己的舞台并不可怕,只要坚信路在脚下,并且付诸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从拼搏抗争中奋起。可怕的是自己丧失了奋斗的信心,意志消沉,精神颓丧,乃至终日陷入所谓“怀才不遇”的怪圈当中顾影自怜而不能自拔。所以年轻干部一定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 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首先应树立大局观念,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将主观确定的成才目标同客观的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年轻干部能否成才,关键是看他确立的理想和志愿以及奋斗目标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国家建设的大局。如果一个人只是固守着一已之利,不愿意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不安心本职工作,或者脱离实际去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取得成功的。 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必须树立“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做起”的观念,勇于克服“三气”。一是要克服自命不凡的“傲气”,摆正自身位置。心里不能老想着自己是个人才,须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二是要克服怕苦怕累的“娇气”,善于和基层群众同甘共苦。不能说得多,干得少,更不能纸上谈兵,只说不做。三是要克服眼高手低的“书生气”,安心基层建功立业。要善于从小事做起,深刻领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训。只有平时养成有条不紊的习惯,关键时刻才能临危不乱,从容镇定。 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必须树立起终身教育观念,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有超前意识和能力储备意识,视眼下的坐冷板凳为充实自己知识、锤炼自己才干的绝佳机会,为在下一时段争取用武之地营造人不可及的素质优势。因此,一时的“怀才不遇”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虚度岁月、荒废学习。 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必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善于化被动为主动。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大凡那些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都能够以自身的努力来适应周围大环境,而不企望环境来适应个人。也正如我们要求所有的领导都不要对自己求全责备一样,年轻干部也不能要求身边的每个领导都成为“伯乐”,都具有慧眼识才的本领,而应在实际工作当中,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姿态去展示自身“千里马”的风采。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赢得“伯乐”的青睐和群众的公认。 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还必须善于抓住和创造成

“在县第七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