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安然于行的幸福

2020-08-18 
白岩松说过 “家是中国人的信仰”《安然于行的幸福》则告诉我们,家是全人类共同的信仰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美国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安然于行的幸福 去商家看看
安然于行的幸福 去商家看看

安然于行的幸福

白岩松说过 “家是中国人的信仰”
《安然于行的幸福》则告诉我们,家是全人类共同的信仰

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美国作家梅丽莎·布拉德福德带着年幼的孩子,踏上一段离奇的全球之旅,从大都市纽约到北极光之国挪威,从不夜城巴黎到高速公路之城慕尼黑,继而南下到东南亚,最后在阿尔卑斯山的山巅(日内瓦)结束行程。

每一个新环境都是一种挑战。他们面临重重障碍: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不同;朋友圈的改变;儿童受教育方式的变化,等等。不断变动的生活,并没有让这个家庭变得浮躁、仓促,相反,他们学会了爱这个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的世界,最重要的是互相关爱。

二十年四处漂泊的生活,让梅丽莎懂得了“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 。

网友对安然于行的幸福的评论

内心荒凉的人,其实更喜欢热情洋溢、有生活味儿的文字。即便是在不安中,也能闻到幸福。《安然于行的幸福》便是这样一本书,不曾看到消极、恍惚字眼,连抻皮扒骨的痛也够真诚,绝不掩盖自己的情绪,更没有所谓的生活假象,也没有自欺欺人。一家人不断迁移,八个国家、十六处住址。作者梅丽莎不会把自己这种生活,叫做漂泊,这个女人高兴欢喜地说:“我们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人生,而且这些方式都非常优秀,同样珍贵无比。”近四十岁的她看起来漂亮极了,看来好好过生活,也算是一种保养。
  
  《安然于行的幸福》关于各处文化的精确再现,无不表现出作者融入异地之深。虽然身在异乡的她,也会感受到无助,更会把车停在山顶上,弓着身子躲在方向盘后偷偷看孩子们玩耍。作者时常想起自己是个美国人,她能做的就是竭力消除这种陌生感,不能以“初来乍到”这个借口来开脱。她不经意间注意到儿子会说挪威语了,儿子是从什么时候学会的呢?儿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会的呢?作者都没讲,却也难掩她心中的喜悦,融入当地并非一件难事。在书中,作者列举了许多自己如何融入当地的生活。反过来讲,她对于“陌生”其实深度迷恋,极力锻炼语言,不只为自我表达,而是确定语言就是生活的一种。
  
  作者梅丽莎在不同文化中旅行,她接触了十几个国家的生活,她想写一个世界。可是她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幸福,这份幸福既是她的心灵,又是她"rest":"的世界。她写出各处的迥异生活,平淡不贫乏的语言透露出她更倾向于写出一个“你们也可以栖居的现实生活”。<br />  <br />  从纽约到挪威,从巴黎到慕尼黑,再到东南亚品美食,最后在日内瓦结束行程。孩子在不同语言的转换中成长,儿子帕克在世界几处地域及环境的滋养下长大,这些铸就了他更为善良、勇敢和完整的人性,生命具有强大的张力,但刚结束高中生活,还没来得及憧憬未来,一切理想与真诚就突然消失在溺水事故中。帕克的离世,好像作者梅丽莎对生活的热情会很快萎谢似的,但她没有,她艰难的走过那段岁月,平静的展开下一段旅途的叙述。此时此刻,生活一定扼住了她的咽喉,但她选择了不予理会,她的所思所想不受外界控制,她知道悲伤也是徒劳。或许,在她心中,早就有了个家园,里面有家人、有爱,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角,只要有这个家园,就会有幸福。<br />  <br />  所以,《安然于行的幸福》至少有两层深意。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一家漂泊24年的生活;这本书讲述了不断漂泊所给予的幸福。正是因为先有前者的认知,才会获得后者的感悟。作者梅丽莎作为书里的核心人物,她使平淡的文字变成宏伟的影像。<br />  <br />  “我们人类生来也是如此,如果不考虑精神上的联结,我们是通过某些永恒旋转的染色体紧密相连的。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联结就不会真正地中断。我们讲述的这个故事或我们其他的故事也没有终点。”是的,旅行的开头,并不会映照出结尾,他们这么长时间的旅程,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本能,世界微小的事物永远在变化,她所过的生活,也绝非市井烟火。<br />  "

生活在异乡
  文/Sofia
  何处是故乡?是生你养你的那方热土,还是在你的记忆中渐渐消逝、最终只定格成背景的帷幕?
  何处是家园?是你生活的城市,还是你置业的处所,抑或是你家人所在地方、让你身心收获安宁的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别离了自己的故乡,生活在异乡。这里,我之所以不用“背井离乡”“漂泊异乡”这样的表达,是因为我觉得传统的观念里,这两个词或多或少都带了些许贬义的伤感,而事实上,在今天,这两个词却未必只有贬义的伤感而无褒义的温馨温情与豪情壮志。
  这样的差别只取决于内心,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
  生活在异乡,尤其是生活在不同文不同种的异乡,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勇果敢,而需要心灵的慰藉,让心能够妥妥地落到实处,不在虚空之中沉沉浮浮、无枝可依。
  有的人即便在异乡拥有豪宅名车,却始终像一个过客,融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甚至无法捕捉到自己生活的脉搏。而有的人,即便是赁房而居,却也能够妥善地安置好自己的生活,甚至能够不着痕迹地融入当地人的土著日常里。
  解答“融入”这道题的难以程度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心理性格都有所差异。但是,如果想快乐、最起码不那么郁闷地生活在异乡,文化民族的差异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你瞧,《安然于行的幸福》一"rest":"书的作者也会被法国人嘟囔一句“你这个挪威女人”(虽然她是美国人),也会为孩子上什么学校而耗费心思,也会为在新加坡生活时吃什么不吃什么而发愁。<br />  但是,问题来临时,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还是等待上帝来救你?<br />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老话“车到山前必有路”。事实上并不是到了山前就有了路,而是即便是没路,你也不得不找出甚至自己开辟出一条路来,你不能坐在山前等着愚公或者各路神仙来帮你开路。<br />  异乡生活的幸福感就在这座山前有了分歧。心态积极地找路开路的人,安然于行,果敢英勇,他们心怀着对家人、对生活的满腔爱意和热情,勇往直前。而那些瞻前顾后、长吁短叹的人,即便最终找到了可以翻过山越过岭的羊肠小道,却依然满腹委屈,悔不当初——当时怎么就走上了背井离乡的凄凉苦楚之路?<br />  这方面,其实我蛮欣赏欧美人的。在离开本土寻觅新生活的道路上,他们表现得更独立。而我们中国人往往采取一种抱团式的温暖。这里不是异乡吗?好,那我就在异乡中寻找到自己的同乡,然后抱团取暖、同进同退。这样的温暖不是不好,但是却阻碍了自身融入当地生活的步伐。<br />  你从《安然于行的幸福》一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一家是如何渐渐淡去身上的国籍民族差异、融入当地生活的,作者不是没有犹疑、不是没有害怕、不是没有抗拒的,但是她心中有爱,她想让一家人在一起,所以她选择行走,带着孩子们追随着丈夫的脚步周游着世界。<br />  看到这里,我想到我的一个女友。因先生调去美国工作的缘故,前一阵子女友也带着一对女儿去了美国与先生团聚。女友的英文并不好,临行前,她满腹忧思,连给大女儿带哪些中文书去美国都成了让她头疼不已的大事。于是,大家对她的劝告颇为一致——别想,什么都别多想,去了再说。即便如此,女友依然是带着一脑子的焦虑头疼、一肚子的愁肠百结和两个女儿去了美国。抵埠第二天,她在朋友圈里晒了一张照片,是先生和两个女儿在夕阳下携手而行的背影,配文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幸福”。<br />  有意思的是,女友临行前和《安然于行的幸福》的作者一样,都曾为一张书桌发过愁。作者将书桌不远万里千辛万苦地从挪威运到了法国,而我的女友最终因为高昂的运费放弃了将书桌从中国运到美国。书桌是异乡生活的必需品吗?不是!绝对不是!我的理解就是——其实,她们通过书桌想抓住的是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内心里,她们也渴望安定。但是,当生活不能安定时,为了家、为了爱,她们只能选择向前走。<br />  生活并没有固定的模样。故乡异乡,这些地理上的问题也不是让人纠结让人愁苦的根源。真正能让人在生活中找到依托、让心落到实处的是心灵的力量,是爱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男人来说,或许是事业上的高峰或许是让家人得到更好的生活;对于女人来说,更多的却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

文/R郭郭
  
  
  动物们迁徙的习性一直就存在着,动物界每年固定不变的迁徙时间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反而让它们更好的在自然界中繁衍生息,它们能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唯有适应,才能生存。我们尊重自然的规律,我们学习自然的规则,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寻找自己的家园。
  
  
  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特就是一位不定期迁徙的 “全球妈妈”,跟随着丈夫兰德尔?布拉德福特的职位升迁,带着自己的家庭,走过8个国家,搬过16处住址,说着5种语言,在不安的世界中,开启了寻找幸福的家园旅程。她把这些欢乐和泪水写成了《安然于行的幸福》这本书。在梅丽莎的心里,家人就是她全部的财富,“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我们选择拥有彼此。”
  
  
  《安然于行的幸福》这本书不仅像是作者梅丽莎描写家庭迁徙的自传史,也像是一部深入描写所到之处的旅行笔记。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挪威人性格当中的谦逊谨慎、内敛和温顺;也让我见识到了法国人在优雅之中的那一股子按部就班的执着;花园城市新加坡则颇像一个各地文化汇总的集中地。
  
  
  语言不通导致的沟通障碍,让出生在奥地利的美国人梅丽莎刚到那些城市的时候,总会怀有一些恐惧而感到无所适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一度成为了梅丽莎心中的一道墙"rest":",当一个人处于这个格局之外的时候,总是想用尽力气成为格局里面的一份子。我们面对这么多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能做的就是不断调整和适应,就像自然界中动物迁徙一样,只有适应,才能生存。而梅丽莎真的做到了。<br />  <br />  <br />  梅丽莎和兰德尔每次想要植根深入在这些城市当中的时候,兰德尔的调令总是不期而至。这是上帝跟他们不停地开玩笑吗?可能这就是上帝的考验吧!不停地打包和装修,耗费了梅丽莎很大的精力,可是梅丽莎一点都不觉得后悔,在她的眼中的家,不止代表着一个可以居住的场所,也不止是一个表象意思,确切地说,而是心中的那个完美家园。家园(homeland)相对于家(home)来说,毕竟多了一个“圣地(land)”之意啊!<br />  <br />  <br />  对于梅丽莎而言,“家园意味着相互交织、团结和舒适的一种存在状态,在那里,你不再需要努力缝合精神的接缝和底边才能感到安逸。”在家园当中,语言不通和文化冲突曾一度击败梅丽莎的自信心,但在与之磨合的过程中,梅丽莎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和珍贵的回忆,这些才是构筑家园最坚固的原材料。<br />  <br />  <br />  对于梅丽莎来说,最最艰难的时期,就是长子帕克的离世,这件事情击垮了坚强的梅丽莎,她在慕尼黑渡过了最黑暗的两年时间,但就是在圣地家园当中,梅丽莎遇到了友谊的援助,还有家人温暖的相伴,梅丽莎勇敢走出了丧子的阴霾,因为她知道,帕克永远会是她捍卫的家园中的一份子,他的勇敢无畏让父母骄傲,他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存在于道尔顿的故事里,存在于梅丽莎的书信中,存在于大家的回忆里。<br />  <br />  <br />  迁徙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所有历史的痕迹都刻画在梅丽莎家中的那张挪威木桌上,那里有着过去,也有现在,还会有未来。"

很朴实的一本书,对于同是女性的我来说,启发颇大。随遇而安,安然于行。
整本书没有吐槽,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淡淡描写,对生活中获得的幸福的美美享受。
一个家庭,8个国家,要去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更何况是8个国家。
所以珍惜当下,勇往直前。

喜欢安然于行的幸福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