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林语堂作品集:人生不过如此

2020-04-10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林语堂作品集:人生不过如此 去商家看看
林语堂作品集:人生不过如此 去商家看看

林语堂作品集:人生不过如此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作者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作者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作者只想表现作者个人的观点。作者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作者不敢用,作者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作者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让作者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作者便已觉得心意满足。作者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网友对林语堂作品集:人生不过如此的评论

读钱钟书,会让人惊一叹;读林语堂,会让心荡一漾。

所以,女人读书,会崇拜钱钟书,却极有可能,爱上林语堂。

而林语堂的个人履历,也是无可挑剔,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用英文写小说。就好比隔壁班的帅班长,学习好,体育好,文艺好,样样出色,这样的男子,你只能远远爱慕,够都够不着。而偏偏这样优越的男子,堂正而专一,不来半点邪道。

林语堂真正会欣赏女人的美。

“女人的美不是在脸孔上,是在姿态上”“有哪样的慧心,必有哪样姿态”“你失败了,她还鼓励你;你遭诬陷了,她还相信你。那时的笑是真正美的,连怒也是美的”。漂亮面孔,不久也会生厌,尤其是“不搽粉打呵欠”的时候。倘若男人都对女子的美有此认知,也就没有怨妇,天下太平了。语堂是智慧得体的男人,他此言表明对美的标准的定义,但女人终究又希望青春长在,于是他说,幽默感是解决女人性吸引力的唯一办法。

林语堂与梁实秋都有一篇散文名为《女人》。

林语堂欣赏女人,梁实秋搞不懂女人。

林语堂:“感觉是女人的最高法院” “她们的重情感轻理智的表面下,能攫住现实,而且比男人更接近人生”“她们能看一切的矛盾、浅薄、浮华”。

梁实秋只会看到女人善谎、善变、善哭、话唠、胆小这些"rest":"表面现象。<br /><br /> 读过林语堂,再读梁实秋,就好像遇见了情场高智商被激得欲痒欲死后,再和一个普通老实人相亲,味道一下淡了下来,未免觉得不够给力。<br /><br />林语堂是个传统的男人。<br /><br /> 林语堂说,人生最重要的一步是结婚。其中有一段是写给“剩女”的,“这些独身女子,本身无过失可言,除非她们愚昧地真欲留驻娇媚的青春”。而他为在择偶朋友提出几条“硬条件”颇有意思:<br /><br />1、 年龄差不超10岁;<br /><br />2、 教育背景相当;<br /><br />3、 性格与兴趣相近;<br /><br />4、 经济能力相当;<br /><br />5、 女人应考虑男人的职业,爱情需建立在物质之上。<br /><br /> 看完最后一条,我喷了,原来,这一条,是适用于多个世纪的择偶标准那。<br /><br />林语堂的传统还体现在他是坚定的丁克家庭批判者。在他看来“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妇,而一个有孩子的情妇就是妻子,不管他们的法律地位如何”。这话有点粗鲁有点牛B,但可以看出林语堂对女人的家庭角色的定位,不仅仅是男子的配偶,更需是孩子的母亲。他认为,母亲是女性美丽的第二阶段,生育孩子是任何一部伟大著作或隆盛的荣誉都不可比拟的。<br /><br />林语堂懂得婚姻经营之道。<br /><br /> “婚姻生活不是完全沐在蜜浴里,一半也是米做的”“越早打破迷梦,越早排弃你韶龄小女学生桃色的痴梦,而决心做一活泼可爱可亲的良伴越好”“情人的互相恭维捧场,须变成夫妇相爱相敬的伴侣生活”“假定不能被看作一个可敬可爱的女人,也别梦想被捧做一个绝代的小天使”。简而言之,在婚姻生活中,女人首先得自己转变心态,才能继续被男人宠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人婚后感叹自己嫁的人不是当初谈恋爱的那个人,因为不懂得自己的角色变化了。<br /><br /> “女子不应该图占丈夫整个十成的身体”“假定有七成属于你,三成属于他的朋友、他的志趣、他的书籍、他的事业,你就得谢天谢地了”“一个完全被妻子占有的丈夫就像妻子的监犯,哪个监犯会爱上狱卒?”这不是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放风筝原理”嘛?只可惜,放风筝简单,难的是,风筝线在哪?<br /><br />林语堂告诉我们更多的婚姻真相。<br /><br /> 男人是表里不一的。新婚女子总渴求婚前的浪漫温存,若有所减温则泪水连连,男人初始会温存,“拍拍肩背抚慰你,心里却在怪女子太麻烦了”。而女人在温存中释放了委屈,并收获自己的吵闹能换来丈夫昔日里的温柔的假象,殊不知,这样下去,死路一条。<br /><br /> “在性的关系中,好像有一种天生的永久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四十岁男人所能享受的利益,那个离了婚的四十岁的女人则不能享受”“婚姻制度是永久不完美的,因为人类天性是不完美的”。而人所谓的成熟,就是接受越来越多的不完美。然而我却还希望在不完美中,保守一派我心中的理想:我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游乐,突然出现了你,我欣赏你爱慕你,而你也如此,我们彼此接纳,但是,我还是我,你还是你。你走,我不留;你留,我好待你。怡我怡你,做个有意思的人,营出乐趣萌生的伴侣。"

大家可以去看下林语堂的书目,这是陕西师大自己的选本,陕西师大还有很多这种选本,自己选几篇,编个名字骗骗人罢了

翻开第一页,“教鞭大亨了”,查询pdf版的书,应为“教鞭执烦了”,严重影响阅读体验,不知亚马逊的校对是怎么做的,就这样的质量还出来卖钱,作为电子书读者,还不如从读秀上搞书,虽然麻烦点,毕竟是pdf的可信。
作为亚马逊的忠实用户,从kindle第一代出来就开始买,连dx也买了,可是阅读体验最好的还是装了duokan的kindle,连扫描pdf都可以重排,非常棒的功能,可惜新版软件更新后装不了duokan了。其实我不在乎买书的钱,如果能够在kindle上看到高质量的正版书,花点钱还是应该的。
提一个建议,建议亚马逊设立图书挑错奖励机制,读者提交一个错误点,审核通过后给一定的奖励,这样肯定能大幅提高书籍的质量,也降低了校对成本。

 无独有偶。二十一世纪初叶,人心的浮杂,与百年前的五四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必然有很多东西被暂时遗忘或遗弃,有人遂惊呼:“文学死了!”孤独的现代人无所适从。小孩们将目光投向论坛投向网络游戏,投向超女超男。女人们将目光投向韩剧,投向争端不休的宫庭戏。读书人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投向众多大家名师的不朽经典,以求内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语堂经典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就是滋养性灵的一册好书。
  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既有东方的机智又有西方的思辩,时代赋予他们古朴的性灵与现代的奔放。他们的作品,以经典的姿态被一再地翻印、流传,长盛不衰。尤其是那年代的一些优秀散文作品,更是跨越了语言和时代的界限,迸发出瑰丽无限的生命力。少年时,我们曾沉浸于徐志摩的华艳、朱自清的清幽、郁达夫的沉郁、鲁迅的锋利;中老年时,却更喜欢林语堂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你对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林语堂们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林语堂主张"rest":":“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读林语堂的书,宜灯下,宜窗前,宜旅途,宜冬寒,宜秋思,宜斜倚,宜侧卧。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他为文反对方巾气、道学气,认为天下好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无事翻看几页他的书,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精神旅程,不知不觉中,你就学会了林语堂先生处世的超然和豁达,以及研究学问时的敏锐与才思。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于无人处悄悄立在你的面前,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地做人、心无芥蒂地处世,“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正因有了这种超然的心态,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两派不同阵营中的代表人物,唯政见不同,林语堂多次被鲁迅辱骂,但其事后仍能在《鲁迅之死》中满怀真情地说出:“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这种胸襟,何其坦荡。<br /><br />    读林语堂,与其说是在读他的出世与入世,不如说是在读一部社会人生。他的达观与超然并不是表现在对社会人生的不闻不问,而是纯粹古典中国式的雍容与曲折。在中西文化的熏染下,他不喜欢把文字摆弄得“如那些学生的游行示威一般,披肝沥胆,慷慨激昂,公开抗议”,而一任自己在思想界的大陆上驰骋纵横,走的虽是幽默与讽刺一路,但谁能明白他“这一路的滑口善辩,其中含有眼泪兼微笑的”呢?尤其令你感喟不已的是,书中所选的诸多篇目,我们在今日读来,仍如当时所写,一点也没过时;书中所透露的诸多世相,我们在今日看来,仍如当初时代,一刻也未改变。历史的车轮碾过,逝者如斯,而蓬草犹在。信手摘录几例。比如,他把应试教育称作“恶性读书”,并指出“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他说“西洋人讨论女子服装,亦只认为审美上问题,到中国便成了伦理世道什么夷夏问题。”他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愿早晨听喔喔公鸡叫。我要邻近有老大的乔木数株。”……如斯种种,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日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与激赏,使人油然而生今夕何夕之叹。这,或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br />  于《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林语堂总结道:“当我写这本书时,有一群和蔼可亲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们互相亲热。在真实的意义上说来,这些灵魂是与我同在的,我们之间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恐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每个人读林语堂,都会被这“彼此之间完全了解”的契合之感所折服。这种悠然会心的感觉,在山水,是性灵相通物我两忘;在人类,是智慧的力量在穿越古今。经典,于兹诞生,源远流长。<br /> 辛心"

翻译得超烂,看了几行,文字不优美已经不计较,
把“一个孩子需要家庭的爱”,翻译成
“需要家庭的爱情”,,,
害我象吃了一只苍蝇一样。。

简直是对林先生的侮辱。。

就是作者自己的随笔,有一些写的很是不错,也有一些有点像文言的。不错的书籍

这年头书确实是最不值钱的,硬壳包装,无论是否为选篇,纸质是否一般,16块钱这个价格算是够可以的了 。。。

如果没看过林的作品可以买本看看,价格能接受,如果看过林德作品,想珍藏,可以再找找别的版本~~

喜欢林语堂作品集:人生不过如此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