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丧家狗:我读论语

2019-04-27 
《丧家狗:我读〈论语〉》讲述了: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丧家狗:我读论语 去商家看看
丧家狗:我读论语 去商家看看

丧家狗:我读论语

《丧家狗:我读〈论语〉》讲述了: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
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衣食足了,也未必知荣辱。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忍先学这两条,试试看!

网友对丧家狗:我读论语的评论

国学莫名的热

这本书类似于工具书

一条条讲解论语,尽可能地进行考据

并不想以孔子的规范来教你如何做人

也不要挂着弘扬文化的大旗

只是想说出什么是原版的孔子

三个李很有意思:李敖/李泽厚/李零
这三个李之所以能学术上成功,除了一般学者的勤勉用功,其深层的原因是受西方哲学美学的影响,不谈其它二李,只谈李零.
<丧家狗>是搭出版界闹国学热的快车,新鲜出炉的.要说<丧家狗>的主打方向,肯定是奔着人民币.此书定位清晰演员阵容强大,能达到出版商\作家\人民皆大欢喜.
没有一点干货,恐怕也不行.李零这个人的作品我看过几部<花间一壹酒>\<中国方术续考>\<兵以诈立>,感觉还行,是个人才.他属于孔丘所指出的"举一而以三反"那种,好学生,有悟性.活到了当今,再把目前的各种主义\现象,溶于一锅麻辣烫.
有干货的学者也不少,学者,自圆其说者也,只要能把理(不管是正理还是歪理)讲行义正辞严,自然就会吸引一部份人,但为什么走红者廖廖无已?原因就是没有李零这种高明的传播策略,这方面,咱们李零直追麦克卢汉.
<丧家狗>的叙事策略是什么?
书中可闻到一股"愤青"的味道,愤青到了干活的年龄了,发现每一个山头,每一处江湖,都有人占住了,世界不公平,生得太迟机会太少,怎么办?解构呗.
把经典作品大卸八块,打散了重新接上,手接到骨盆里,脚直接转到胸腔上,你再来看,八块还是八块,只是成了怪物.解构主义者辩解:你说手是他的手,脚是他的脚,头是他的头,我给改了吗,这不还是他嘛"rest":".<br />这就是&lt;丧家狗>的叙事策略.<br />李零的真正动机,恐怕就要读者有些透视能力才能洞察.把一本论语看了二十年,做了这么多的笔记,能说论语在李零心中的份量轻吗?孔丘的实用主义部份,被李零挖掘得无一漏网;孔丘的士的精神,仍被李零向往,浓重的浪漫主义情节.<br />李零做了一个估计:一个怀着士的人格入世的当代人,下场很惨.出于一种补救,李零劝新儒家不光要学论语中的大义,还要学到孔丘解决问题的那种实用主义手法(自孔丘后,他的徒子徒孙们以为孔丘的正话反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或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忘了\"世上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硬道理.).<br />这是李零的好心,也符合解构主义者的立场,打着红旗反红旗.当然,取决于你怎么看红旗的问题,不光李零,也有几个学者早就看出:孔丘是一回事,儒家是一回事,理学家又是一回事,表面是传承关系,实际不然.<br />新儒家要想好,你是要复兴孔丘的那个只有一个人的儒家,还是占历史上主流的儒家."

收到书了,送货很及时。看了序以及前面一点,由于是上课的讲义,显得过于口语化,几个字一个逗号,影响阅读。一些说法,在讲课的时候或许能富有吸引力,但是用文字表现出来,未免有些不严肃。
倒是很赞同李老师的两个观点:不过组织生活,不想听人说教。

刚出的时候就听见铺天盖地的骂,我就知道多是些光看书名的二货。如今电子书看腻味了,拿本纸书,眼睛舒服,还专心,巴适!
导读写得尤其好,游刃有余。正文,基本会看《集释》的,就不要指望有多少新意了。妙趣横生,那当然是《集释》没有的。也可见话语转换的功夫有多重要。
看得出赵纪彬和牛泽群的影响,春风吹渌水,抹不掉痕迹的。
刨掉那些即兴发挥的口水段落,现代人想入门《论语》,舍此之外,暂时不做第二本想。

李零于很多人都不陌生了,早在2005年的《花间一壶酒》再之后又推出了《兵以诈立》,前者看过了,《兵以诈立》就没读过,不过好象价格也挺高的。

这本书一点也不会给人难读的情况,那需要你静下心来读,并且你在古文学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与爱好,否则光凭着社会上那股强劲的“国学热”也去凑热闹的话,想必只会事倍功半。前50页基本上是导读部分而350页以后是《论语》的原文附注部分,中间300页才是李零解读《论语》的核心部分。

每一句话李零都在后面作了自己的解释,或长或短,有的字面上就能看出大概意思,大家都能明白的,李零就没有过多的聱述几笔轻轻带过,而不太好理解的地方,他则用了较多的笔墨来陈述他的观点,当然了为了使解释更加生动,他用了政治家,作家,外国文学,甚至他本人亲历的事件来做进一步的阐述,于是你再读《论语》再次感受孔子学说的时候就不会显得那么枯燥。

《论语》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看李零是怎么说的:“中国读书人自来就有政治瘾,官瘾,从政干政热情极高,一门心思全在政治上,读书一定要当官或当官退下来也不能忘情于政治,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意淫政治”偷着不如偷不着。”

这让人想起曾不久看过的一篇报道,是说中国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在退下来时曾立了一条规矩,就是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rest":"论语》的前七章,这引来的很大的不满,明明是理科院士又不带文科生,为什么还要求背这些东西呢?而我们的校长同志的解释是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而我们伟大的中国有《论语》和《老子》,如果读这两部书对人性对理想是大有益处的。<br /><br />显然杨校长是“国学热”的推崇者,那他的做法未免有些极端了,很多做专门学问的科学家在自己的领域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也可以说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他未必就一定会背《论语》,《老子》,更何况现在的社会更多的是要求当代的科学技术和文明思想,如果仅靠会背那些条条框框的话,中国也不会发展到今天。<br /><br />有一句说得好就是“学以致用”,你不能完全否定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但也不能刻板的要求现在的读书人都去怀古,看看这些年的国学热把多少幼儿园乃至大学学生都给烧给头脑发热了,甚至有一次看电视有一个学生竞穿起长衫,声称自己就是要宏扬中国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蛮有意思的啊,我实在是佩服他的勇气,也许他是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国学热爱我们的国学,但是不一定要穿长衫整天一副老夫子的模样来示人吧,有点炒作的嫌疑。我觉得在老祖先原有的基础上吸收好的部分对个人还是有一定好处的,不过光学不用你就是背得头头是道又有何用呢?<br /><br />现在早已不是半部《论语》论天下的时代了,有的观念的确需要更新,一直强调的就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只知道一味的把老祖先的思想强灌的话未必有成效,何况孔子本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圣人,对待国学我们不能不认真,但也能认真过了头,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在不经意间或许反而能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知道用这个来形容合不合适,但是我看后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因为后面我都看不下去了
比较喜欢前面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说明和阐述,让我领会上个时代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现实和思想,不空洞,后来就主要转向了对论语的篇章解释和分析,不免让我觉得有点烦躁,看不下去了。本人不是很喜欢纯文学的东西……
不过这句话我还是会记住一辈子的:没有精神生活的人走到哪儿都是丧家狗。
也不知道说没有说对,我就是这么理解的吧,人吧,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精神上的追求,不能活的混沌,一定要有追求,精神层次的追求可以让一个人更好的为人……

喜欢丧家狗:我读论语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