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波拉尼奥作品集:2666 ((波拉尼奥作品)) | ![]() |
|
![]() |
波拉尼奥作品集:2666 ((波拉尼奥作品)) | ![]() |
网友对波拉尼奥作品集:2666 ((波拉尼奥作品))的评论
书籍本身的印刷、纸张、装帧都还不错的。翻译还是不错的,几乎没有阅读障碍,语言很中国化。
第一,书本太厚太重,869页,1.5公斤的重量,拿在手上阅读,需要体力,一天下来,手腕酸痛。半个月阅读完之后,封底已经破损(因为书太厚了,磨损大),如果分成上下册不是更好?而且排版有问题,每页的天地边缘空白太多,如果每页增加二三行,每行增加二三字,也不至于869页,700页左右也不至于这么重。
第二,这部小说流水账般记录了社会众生相,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但时空跨度很大,时间上将近一个世纪,空间上欧洲到美洲,涉及的国家有十多个。还有太多与主题没多大关系的话题,这是欧美国家小说的通病。没点耐心的话,很难阅读完。
第三,这部小说是波拉尼奥的遗作,作者活着的时候来不及太多的修改。要是波拉尼奥寿命更长一些,也许这部小说可能更精致一些。
第四,建议没点耐心毅力的读者,这部小说不读也罢,可以省点时间阅读点经典名著,比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平凡的世界》等可能更好。
最后,令人怀疑这部著作不是赵德明先生翻译的,是不是赵先生的学生翻译,而他只是挂个名?我是先阅读附录赵先生所著的《<2666>初探》,后阅读小说的,但在阅读过程中就觉得不对劲,波拉尼奥在《2666》中所叙述的怎么和赵先生文章里的介绍的内容大不一样??如果《2666》的确是赵先生翻译的"rest":",那为何在这篇文章(指《<2666>初探》)里胡言乱语?赵先生在《<2666>初探》的第三部分介绍《2666》主要内容时为什么会犯如此多的低级错误??自己翻译的作品,连原作者写些什么内容都不知道??不得不令人怀疑本书不是他翻译的,因为他连作者写点什么内容都搞不清楚。例举如下:赵先生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介绍《2666》内容是这样的:“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最后,他们在墨西哥开会时听说了杀害妇女的事情(注:赵先生胡说,他们是在寻找阿琴波尔迪的过程中听说妇女杀害的事情)。但是,四人都不敢出来揭露罪行,而是纷纷合情合理地开了小差。……。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讲述智利教授携带全家来到墨西哥避难的故事。他颠沛流离,历尽磨难,最后妻子离他而去,女儿也被黑社会绑架(注:赵先生简直是放某种气体,实际上智利教授的妻子是疯狂追求一个诗人,他女儿也没被绑架)。……。第三部分《法特》,讲述美国记者……,他也听说了连续发生的妇女被杀事件。经过采访和调查,发现了大量骇人听闻的故事(注:波拉尼奥在书中没有描述记者大量调查,肯定是赵先生的梦游)。……他尖锐地指出,人性恶的膨胀会成为人类毁灭的死神。(注:在作品中没找到这句话,不是记者说的,而是赵先生说的)。第四部分《罪行》,是全书的高潮。集中描写了墨西哥北方妇女连续惨遭杀害的罪行。具体讲述了近两百个案例(注:我阅读时,每个案例都标明了数字,实际上是110个案例,离200个还很遥远,作为翻译者能这么随意乱说吗?)。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讲述了这位德国作家复杂曲折的人生道路。……后来,他跑到墨西哥之后,又成为他妹妹和朋友们寻找的对象(注:赵先生胡说,阿琴波尔迪是应他妹妹要求到墨西哥的,而波拉尼奥几乎没写阿琴波尔迪在墨西哥的行踪。)……,战后他开始写小说的主要动因与表达内疚和忏悔罪孽有关系。听说墨西哥有杀害妇女等等罪行。他秘密去墨西哥调查。但他在那里的行踪时分神秘,让许多人始终无法找到他的下落。(注:这段内容,赵德明简直胡说八道。实际上阿琴波尔迪是应他妹妹要求到墨西哥的,想要他去帮助自己的儿子,就是阿琴波尔迪的外甥克劳斯。阿琴波尔迪在墨西哥的活动,比如说是否去调查妇女被害事件等,波拉尼奥根本没有描述,是赵德明先生的梦游所致。)<br />由此看来,赵德明先生的论文所介绍的《2666》内容差错太多,甚至离谱,只能怀疑此书不是他翻译的。可能是他的一帮学生翻译的,他窃为己有,要么那篇文章(《2666》初探)不是他写的。<br />以上一己之言,求证方家。"
这本书我从去年读到今年,历时三个月。老实说,读下去还是需要耐心的。这本书就像一次沙漠之旅。看着漫长而不着边际的生活碎片慢慢慢慢的最后才普凑出一个稍微有点清晰的画面,实在是有些让我心力交瘁。好的小说总是不会把所有该给的结果都给出来。所有的问题都存在,但所有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给《2666》这么高的评价——书籍森林的巨大的一棵树,这确实是一棵焦头烂额的大树,长满的都是人类从体内延伸到体外一切的恶性肿瘤,一切都在腐化。
对人类生存的忧心忡忡就是觉悟。有了这种觉悟就有了悲伤。
书的质量没任何问题。关心人类、关心地球、关心未来、比较深沉的人适合看这本书!
钢收到书时非常兴奋,但是等拿回宿舍之后仔细检查又傻了眼,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是一本二手的图书。首先,在外塑料膜完好的情况下,书的正面就已经能看到明显的污损的痕迹,黑漆漆的。再者,书的下方有被摔过的痕迹,书的后面100页还有封底都是变形的。书的封底的顶端干脆破了一块。这是我第一次收到这么差劲的图书。
但是书真的很好看,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看的荒野侦探,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又看了护身符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篇幅最长的2666则留到了最后才看。书的内容引人入胜,拿起来了就不想再放下,所以干脆也就不愿也没有时间去追究书本身的质量问题了。
作家和评论家,研究者一直是死敌,偶尔没有评论家很多经典作家都会埋没:如《红与黑》,甚至与莎士比亚。。。但是,其实所有作家都讨厌评论家:
通过书见识甚至了解世界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思想化为文字就会扭曲:世界显然不能通过眼睛看就能理解, 要听,要读,要说, 要自己去摸爬滚打, 要自己去品尝那一丝带血的温柔和浪漫;----------思想,书里其实没有什么思想,思想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读书仅仅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更不是赢得名利的工具。
开篇的四个研究者都高居庙堂之上,世界知名大学的高材生,金字塔尖,喝着星巴克而他们搞的孔乙己的七中写法,玩的是三人行的爱情游戏,研究的是书里的童话世界,只把现代世界的复杂的分形几何简化为游戏中的俄罗斯方块,研究者和品读着把带血的馒头当做了奶油蛋糕生吞活剥下去了。
而被他们当做泡泡龙一样来研究的作家亲历的世界第二次大战的心灵创伤,人性的扭曲后的丑陋和那仅有的些许值得活下来的理由:记录世界的真实--是支撑其写作和生存的原点
综上观之,身居高堂的评论家研究者似乎永远无法理解另一头的生活在真实世界里的作家,两者之间的鸿沟永远存在着!作家对于评论家的生活的讽刺挖苦的跃然纸上。
书中记录了一段"rest":":轻易不要写作,写作只能带来了压力悲伤和忧愁,而读,阅读就没有压力,写一些无关与自己的评论是多么的惬意放松;磕着毛瓜子就能把躺在血泊里的作者批评的满血复活。<br /> <br /> 评论那么容易,轻松,甚至赚钱比写作还多?那么智商高于评论家的作家为什么还要写作?其实这是作家提出了一个关于写作还是评论的命题。<br /> <br /> 那为什么还要写作?<br /> 因为写作是关于作者本人,自己,写作的时候其实自己离自己最近的时候,正因为自己,自己才是作家唯一的作品,作品永远比不上作家的自己的经历---而写作就是作家最值得享受的经历,其实作家是离自己写完的作品最远的人。"
但是包装有点差劲,就用一个塑料袋子装着,恳请亚马逊以后用个纸箱如何,哪怕是加点钱也好。
这年头肯花钱买纸质书的肯定大部分人都是爱书者,不要因包装毁了书可好?
例行五星,能出版发行的书肯定都是有可取之处的作品。
喜欢波拉尼奥作品集:2666 ((波拉尼奥作品))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