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政治 >

我们台湾这些年2(百万畅销书!轰动两岸!讲述30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

2018-08-15 
《我们台湾这些年2》内容简&#x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我们台湾这些年2(百万畅销书!轰动两岸!讲述30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 去商家看看
我们台湾这些年2(百万畅销书!轰动两岸!讲述30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 去商家看看

我们台湾这些年2(百万畅销书!轰动两岸!讲述30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

《我们台湾这些年2》内容简介:蒋氏家族,对台湾人来说有不寻常的意义:蒋介石被说成是“龟精”转世;蒋经国总是一席夹克走天下;蒋孝文狂妄嚣张,喜欢乱来;蒋孝武被“江南案”影响了一生;蒋孝勇虽然性格收敛。台湾族群里,有让人同情的老荣民,也有比《宝岛一村》更真实的眷村生活;台湾教科书上不但有蒋介石的励志故事,更有匪夷所思的地理课题;在金门和马祖当兵,还会冒出“无头部队”和“水鬼”的传说;在浩瀚的书籍和歌曲中,有很多都已经改了名字,甚至被禁,远离人耳目。

网友对我们台湾这些年2(百万畅销书!轰动两岸!讲述30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的评论

根据作者介绍我比作者年纪大些,也是从台湾来的,因此一边读一边说,“啊!这个我知道,我们那时这样那样...”。所以我把作者的书当做是怀旧之作,他所说的我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成长在那个年代的青年学生很单纯也很呆,学生大多政治触角不敏锐,父母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而父母师长的态度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照官方的吧,他们对政局有真意见也不会在小孩子面前发表。现在再回头看发生过的事情,看看作者所说,有时会说“原来如此”,有时要说“不是这样吧”。大底当时官方讯息少(或讯息不可靠)时,有人说东有人说西,影响所及我们也有不同意见。

读本书之前,只是间或听过关于它的新闻,知道它是一本畅销书,由于这样的广告效应,自己又对民国比较感兴趣,所以决定读读。读之前,我知道作者廖信忠是台湾人,所以读完一节后我心中产生了怀疑,这该是一个大陆人写的吧,几乎没有台湾话的语气,大陆流行的网络语到处都是,很接地气,很适合我们大陆人读嘛。我查了廖信忠的百科词条,才知道他 1999 年第一次到大陆,到了北京,后来他则在上海生活工作。这个闷算是解开了,也就是说大陆是真正算他的故乡了。

第一本书出版后,廖信忠接受《国际先驱导报》的采访,他说“这本书的基调就是这 30 年来大家都不容易”。的确,看过书中的内容,似乎正印证了一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不仅指历朝历代的历史不断重复,也指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同一时间可能也在上演着类似的戏码,只是细节不同。领袖崇拜、戒严禁言、改革开放,台湾和大陆相比,我们总能找到相似之处。这不啻为一个悲哀,因为苏联走过的路,犯过的错,身在其后的我们没有吸取教训。可以想见,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中,人民有了自治能力,我们不再民主集中,美国犯过的错,我们还会再犯。我们个人也是如此,父母前辈的指点我们总不当回事,要自己去碰壁。这样也有一个好处,慢是慢点,苦也苦点,却可能创造不一样的可能,没试过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故事和零星的结论并不是学界公认的,学界也很难真正有统"rest":"一的认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见总会有相左的。《台湾这些年》是典型的非虚构写作,从不同人、不同组织的视角来阐述过去发生在台湾的事。因为是廖信忠主笔,他个人的视角也最多地被展现,书最初的名字叫作《一个台湾 70 后眼中的台湾 30 年》,也算切合。作为一本在大陆出版的书,自然要受到审查,内容会有删改,但是从廖信忠个人视角,这些事件是没有失真的。虽然廖信忠在书中尽量不给出个人评判,大多都是讲述事实,我们也不可全信,也就是说我们要带有自己的判断。当然,一般人当八卦小报看看就是,研究台湾的学者们自然还有其他渠道验证。<br /><br />说一件和金门炮击有关的事,这个事实际是蒋毛合演的一出戏。当初美国人逼着蒋介石宣布台湾独立,蒋公自然不愿意(可能是民族大义,可能是反攻之心不死,我倾向于前者,原因稍后再说),便通过特殊渠道知会了毛,于是大陆这边架起了炮开始轰炸金门,开始打得比较凶,后来就搞成仪式了,每次炮击之前用高音喇叭告知一声,让金门同胞躲好。在大陆教科书中,这被称作宣示主权。一打,蒋就和美国人说,不能宣布独立,这还没独立呢,就开始炮轰,真宣布了还不打过来了。好像美国派了舰队过来,想帮忙,也被我们一顿炮轰,轰走了。<br /><br />在那前后,蒋毛已经在密谈台湾回归的事了,据说有了实质性进展,可惜后来1976年大陆出事了,便搁下了。后来小蒋也通过特殊渠道和大陆谈判回归的事,还没谈完,小蒋走了。没想到继位的李登辉,从前对小蒋唯命是从的李登辉在小蒋走后翻脸不认,没有继承遗志,两次和平回归的可能就这么消失了。我为什么说蒋公不愿独立更可能是出于民族大义呢,秘密谈判回归便是证据。<br /><br />关于台湾,关于台湾人眼中的大陆,读者朋友们可以去读廖信忠的其它书。作为一个畅销书作者,廖信忠坦言他是研究过大陆人的口味了,大概有刻意迎合,也就说读来是会感到有趣的。因为也就读过他的书,看过那篇采访报道,其它了解不多,对于廖信忠本人不过多评价了。"

这套书一直都挺喜欢的,记得当时刚上市就买了《我们台湾这些年》的第一本,读完觉得加深了对台湾的了解,很有收获。所以这次,看到第二本上市,就赶紧找来看了。
第二本的内容比第一本更集中一点,第一本老实说写到有一些作者小学时候的故事,虽然也挺亲切的,但是读完笑一笑,笑完了就没有了,第二本的内容就基本上是围绕台湾现代化的进程这个主题写的,写台湾怎么从一个小地区变成现在这样开放的环境,虽然现在的台湾政坛的感觉很多时候都像是一个闹剧,但是至少大家都能公开呛声,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不用怕被警总带走,这就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
很推荐大家读这本书,就是因为作者从自己一个平民老百姓的角度来见证了这一段历史,每个人都能为推动历史作出一点什么,虽然当时你可能自己没有察觉。

那么多台湾的书,为什么这本可以卖呢?
一想就知道了.

单方面了解信息总是不够完全. 所以要多看多思考

读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实台湾人跟我们的想法也都差不多 大家都挺爱钱 又有时候不太守规矩 还有那些老兵的故事啊 看完之后才知道是国民党的老兵想妈妈了 才会在后来开启了两岸的交流 这样想想也蛮心酸的其实 大家都是中国人

在戒严的几十年里,台湾的民众习惯于一种说法——“乱世用重典”,所以也很少去思考戒严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政府”会说“这个戒严是对付敌人的,不是对付同胞的”“就像金属探测器只会对金属起反应,桃木剑只会让妖精头痛一样,如果不是敌人,戒严令就影响不了他”。这种说法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错,而且其实,几十年来,一般百姓的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照理说,戒严令应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作者生在台湾,长在台湾的外省人,用简洁平淡的语言讲述了近几十年来台湾社会经历的大事件,看似大家都熟悉的事件,从作者笔下我们读到了大陆视角叙述下不一样的东西,从中我们真正能理解台湾的民众所思所想及其思想的来源。
这是这个系列的第二本,感觉是第一本的补遗,不像第一本那么系统。

凑单买的书,从一个普通的在大陆工作的台胞的视角来讲述那些年我们所不知晓和了解的宝岛上的人的悲欢离合和各种俗人奇事,纸张是轻型纸,有点粗糙,内容么,博客文章的集子,看看还可以,茶余饭后可做谈资。

如果说台湾是一种想象,估计没有太多人反对,直到今天,很多时候,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都还是基于媒体的政治新闻,基于自己立场上“理所当然”地去想象对方。读过《我们台湾这些年》,我们会轻易地发现,原来我们对台湾同胞的了解,是如此的肤浅,是如此的偏颇。

喜欢我们台湾这些年2(百万畅销书!轰动两岸!讲述30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