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政治 >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2018-07-17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内容简介:? 一直以来,多数人都认为在对大脑奥秘的探索中,科学无疑是最精确的,是站在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去商家看看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去商家看看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内容简介:
? 一直以来,多数人都认为在对大脑奥秘的探索中,科学无疑是最精确的,是站在第一线的先导者,但是实际上,艺术时常超越科学而捷足先登。
? 在《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一书中,作者乔纳?莱勒例举了19—20世纪闻名世界的八位艺术家——“自由体诗人”惠特曼、“英国心理小说先驱”乔治?艾略特、“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音乐界的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现代主义之母”格特鲁德?斯泰因、“意识流文学先驱”普鲁斯特、“西厨之王”奥古斯特?埃科菲和“游走在优雅与疯癫之间”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展示了艺术是如何早于现代神经学发现人类思维和创造力的真谛的。比如,普鲁斯特是如何首次揭示了记忆的易错性,与他《追忆似水年华》中提到的玛德琳蛋糕又有何种关系;乔治?艾略特是如何理解大脑的可塑性的;法国大厨埃科菲是如何凭直觉发现了鲜味(第五种味道)的;塞尚是如何参透了视觉的微妙之处的;而斯泰因又是如何通过写作实验而展示了语言的深层结构的。在艺术与科学的角逐中,这是关于艺术一次次胜出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 《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力图为艺术与科学搭建沟通的桥梁,以探寻人类大脑的奥秘,解读真正的“第三种文化”。

网友对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的评论

其实,书名中的“普鲁斯特”指代所有的艺术家,《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只是其中的一位。这些艺术家依靠他们的直觉,在他们的作品中大胆想象,竟然与科学完美地保持一致,这不能不说有几分神奇。

《南方周末》上有一篇《我们为什么欣赏抽象画》的文章,提到有一些科学家对绘画有了研究的兴趣,甚至创立了“神经美学”。

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阿城在《常识与通识》里也谈了不少。

艺术家不喜欢科学的冷冰冰,科学家不喜欢艺术的不严谨,但是二者都可以从对方那里借鉴很多。《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这本书,对艺术家的努力是赞赏有加的。作者的脑神经科学知识背景和艺术功底,让艺术与科学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因此,阅读这本书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是,我知道《追忆似水年华》是怎样一本书了,作者“啰嗦”、“磨磨唧唧”都有脑神经科学的影子。所以,我有了一个新想法:仔细阅读本书的第四章,然后重读《追忆似水年华》(不好意思,第一次阅读也是有头无尾的)。

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翻译上也是很用心的。

讲述八位艺术家早于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的奥秘,科学家们一次次感叹:又让那位作家/画家/厨师/音乐家蒙对了!艺术家们用他们敏锐的直觉和深入的思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莫要无知的认为艺术家只做无用功,说不定哪天他们就青史留名了。另,前半本比后半本可读性强。
第一章,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打破了身体与精神的二元对立,认为精神与身体共存,20世纪现代神经科学证明他的想法,如今看来惠特曼是身体写作的鼻祖了。艺术启发科学,科学证明艺术,必是极好的。
第二章乔治艾略特,当实证主义宣称冷酷无情的统计法则可以解开人类之谜,艾略特迷恋生命的偶然性,她认为大脑可塑性是自由的来源。脑神经学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小说家这次又蒙对了,大脑具有可塑性,大脑神经元会分裂,会生成新的脑细胞。
第三章,奥古斯特·埃科菲, 埃科菲是第一位充分肯定鼻子在吸引我们吃下食物中的重要性的厨师。神经学家却难以摸索我们吃菜时究竟是辨析食物整体的气味还是每个原材料的气味。
第四章,普鲁斯特,小说家普鲁斯特因为哮喘被禁锢在了卧室,他的记忆成为他唯一的财富。一块贝壳状柠檬味儿奶油糕点成为了《追忆似水年华》的起点。普鲁斯特的远见在于我们的味觉和嗅觉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心理学家后来证明了这卧室里的直觉
第五章塞尚, 塞尚用缤纷的色彩碎片和可辨识的意象展示了我们视觉形成的过程: 视网膜"rest":"侦察到光线后会通过两条线在大脑传输,一条传递模糊画面,一条通往视觉皮层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完成整合。任一线出了问题,我们的视觉就会出现问题。晚年塞尚喜欢在作品里留白,观赏者却可以自行脑补那些空白。因为视觉经验的不同,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塞尚画出的事物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抽象,我们却看得轻而易举,塞尚的大脑竟如此强大,恰如其分的预见了我们大脑的想象。<br />第六章,斯特拉文斯基, “厚颜无耻”的前卫音乐代表,意图摧毁传统审美,坚信我们的大脑具备适应新型音乐的能力,和弦虽美,但大自然是噪声的集合,我们会慢慢适应噪声的晦涩然后欣赏它内在的美,没有什么永远晦涩,后来神经学家明确验证了这不断改变的听觉<br />第七章,格特鲁德·斯泰因,从无意识写作出发,斯泰因开始了新型写作风-超现实主义,沉迷于语言规则,她的小说如同语言学教科书般复杂,展示我们语言的本能,却质疑着读者的语言习惯,尽管人们嘲弄、讥讽,她最终还是挺过了骚乱。早于乔姆斯基50年,斯泰因就意识到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其实都可以被归为同一种语言,语言不可避免要包含某种结构。斯泰因通过解构试图挽救语言,却虎头蛇尾,失败了,销声匿迹,只留下那句话: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br />第八章,弗吉尼亚·伍尔夫,身患精神疾病的伍尔夫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发现了自我,一个人的大脑必须有一个整体印象,碎片是难以忍受的,无论何时,我们感觉到了某种东西,就会自然而然生成自我来形成观念,自我就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讲出的故事"

作者阐述清晰,翻译文辞顺达。读了有收获。

喜欢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艺术与科学的交融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