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四卷:禅宗兴起 | ![]() |
|
![]() |
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四卷:禅宗兴起 | ![]() |

网友对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四卷:禅宗兴起的评论
易老师的十四卷终于出来惹,,盼了好久好久,所以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扫完一遍。
果然酣畅淋漓。易老师的文风一如既往幽默风趣,总算厘清了佛教和禅宗的关系。
以及,书的前半部分让我想起当年睡过去的欧洲历史课。当年枯燥无味昏昏欲睡的罗马帝国史、三大宗教史,居然在易老师的娓娓道来里看的没有睡着还笑出来。。??
看过很多易老师写的书,包括《品三国》、《帝国与共和三部曲》、《国家》等。总之易老师的风格就是将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一些高深的内容传达给大众。个人觉得,文化的传随是需要像易老师、余老师、于老师他们通过大众化的语言让老百姓都能理解,从而才能不断传播。这种方式比机械地穿汉服、摆礼仪之类的形式体现效果要好的多了。另外,在这本书里,易老师通过三大宗教产生环境的对比,从而让我们有世界观的意识,了解同一时间段世界都在做什么,这样的对比很有新意。不过就是宗教这个内容实在是博大精深,因此想要通过寥寥数字是很难描述清楚的,还需要通过阅读其它相关书籍加深印象。总之,易老师的书还是支持的!
易老师的文字已经很通俗易懂了,但不知是因为谈玄谈佛谈理本身就是空对空的抽象还是写的没有足够便于理解,总之后半部分的佛理看了让人眼皮打架。 对惯于理性思维(西方逻辑推理与演绎)的人来说禅机的理解有点扯,感觉任何的动作与言语都可以作任意的发挥和解读,随机性随意性太大了,每个偈子简直让人不知所云,形成偈子的人与领悟偈子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演绎探究的媒介,也没有让人有迹可寻的线索,双方就这样要达到共同的含义, 真是要我命——所以大概我是笨人,呵呵
这本书的一个长处是写得活泼有趣,读起来不枯燥,给对这些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毫无认识的人做为入门读物还将就。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把东方西方的宗教发展的年代联系起来,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有个比较。
这些历经千年还长盛不衰的宗教之浑厚深沉,你信也罢不信也罢,决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表达的。如果缺乏对这些宗教的深刻认识就用这种活泼的写法显得有点轻佻,缺少对这种深沉的东西应有的敬畏。看看下面的这些例子就知道作者对这些宗教的认识并不是那么深刻。所以写得活泼也正是这本书的一个短处。
讲到印度教,书里笼统第说它是个多神教。印度教非常复杂,不能简单第归纳成多神教。印度教有世界终极的“梵”的概念。世上万物包括神都是梵创造的。梵也可以看成是一神教里的那个终极的唯一的神;印度教也能看做是一神教。
讲到禅宗的立地成佛,提到了大乘小乘。有下面的句子:”佛性既然是佛的,就不可能是人的。否则佛与人有何区别,我们又为什么要拜佛?因此小乘佛教认为,人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度别人,最多只能修罗汉果,把自己解脱出来。“ 这些句子完全是大乘佛教的偏见。从小乘佛教的角度看是错误百出: 小乘佛教认为佛与人没有区别, 佛就是觉悟了解脱了的人;小乘佛教没有要人去拜佛;小乘佛教里证得阿罗汉果就是解脱成佛了。
讲了半本书的佛教禅宗, 对佛"rest":"教的最终目标还是不清楚。不清楚那些禅宗的公案和成佛有什么关系。(与书无关,突然发现中国佛教还没出过一个敢自称达到佛的境界的或证得阿罗汉果的。)<br /><br />讲到印度的宗教,有这样的话,”宗教在印度是轮流坐庄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都曾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耆那教和锡克教 也势力不小“宗教在印度有发展变化,但从没有轮流坐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是一个系统的。印度教从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吸收了佛教耆那教一些观点。佛教耆那教和婆罗门教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教认为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是它的分支。伊斯兰教从来没成为印度的主流。<br /><br />认为伊斯兰教和中国的儒学类似也很牵强。"
作者以客观简洁的文字描述了禅宗兴起的原因及发展历程,顺带引出了同一时代西方基督教的嬗变和伊斯兰教的兴起,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三大宗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发读者无限思考。
禅机的顿悟,倒成了耍宝的本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阅读。
易先生的书,一向是好的。
文章写的挺好的,我很喜欢
书的质量很好,很新颖
喜欢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四卷:禅宗兴起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