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政治 >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2018-05-21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去商家看看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去商家看看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的重要依据。《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网友对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的评论

没有人会去想在300多年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人们曾怎样生活着。苏轼曾叹:“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个体生命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如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凋落、枯萎,然后湮没在岁月厚重的泥土之下,没有人记得它们也曾鲜嫩翠绿、生机勃发,在阳光下呼吸,在风雨中摇摆,它们的生命,也许坚韧也许脆弱。然而正是这些单薄而短暂的微弱生命使一棵大树延续着年年岁岁的枯与荣,正如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也同样地赋予漫长的历史以色彩和活力。
著名汉学家、中国史研究专家、美国史学学会会长史景迁怀着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孩童般的好奇心,力图走进1668-1672年间山东一个叫做郯城的小县,去探索那时那地的普通农民、佣工以及女人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年作者在图书馆随手翻阅一本小书时,发现了一个叫王氏的乡村妇人的故事,作者为这个平凡女人的生命所触动,进而吸引他对这女人所身处的社会产生了好奇,进而把他“引向郯城和进入郯城悲哀的历史”中去,使他“第一次面对一个显而易见分享不到财富、权势和影响力的偏僻县城。”1郯城隶属兖州,离我读大学时的所在地——曲阜,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相隔不远,南与江苏邳县(清代)交界,北临沂州。2据作者考查,17世纪70年代初该县人口大约是6万,只占50年前明朝后期郯城人口的四分之一。造成人口急速下降的原因是1668年7月"rest":"25日一场罕见的大地震,作者对郯城历史的叙述即从这场大地震开始。<br />他所用的主要材料由三个来源:一是编撰于1673年的《郯城县志》;二是郯城县令黄六鸿任职期间所写的详实并不乏感情色彩的笔记以及退休后所写的回忆录;三是蒲松龄的作品,除了《聊斋志异》,史还引用了他所写的各类体裁的作品包括回忆录。同时,作者对《大清律》的谙熟使他在重述历史的同时不时插入其本人的客观精辟的评价及预测。这些使得本书既具有鲜活生动的可读性,又具有深邃、敏锐的历史感。<br />该书虽命名为《王氏之死》,但却并不独讲王氏这一人的故事,副标题“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的命运”是本书的核心与灵魂。作者围绕四个小而具有冲突性的事件来展开这段历史:一、土地耕作和税收;二、寡妇保护她的孩子和遗产的努力;三、地方恩怨而带来的暴力;最后讲述王氏之私奔、被杀及此案的判决。<br />一颗富有同情、热忱、正义的心灵对一个史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除此之外, 深厚的汉学功底更使他在对那段历史想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的同时也绝不缺失历史的真实、厚重与具体。作者以一个历史学家深刻敏锐的洞察力、以小说家般细腻深情的的笔触并不时穿插《聊斋志异》中的某些篇章,讲述着一个“遗失世界”里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天灾——地震、大雪、蝗灾,人祸——李自成起义及败亡、清军入关、土匪横行,以及一条鞭法实行引起的意想不到的土地兼并……郯城还算不上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在这个弹丸之地,皇权的触角依然伸展到了每一个村庄,《大清律》约束着人们的同时还遗留下不少可钻的漏洞。在这样一个大历史的背景下,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逐渐展开:贫穷的农民为生计苦苦挣扎,有的不堪生之艰难和凄楚竟而自杀,而饿死、被相互残杀而死的更是不计其数;县令黄六鸿还算一个不错的官,他不遗余力地向上级申请削减他管辖之地的税收和劳役;从土匪摇身变为地主的王二是如何作恶,而人与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怨恨与仇杀或者扶持与帮助……在法律、道德、个人利益等等所交错成的复杂的权力关系网络之下,一个寡妇为保自己名节、争取自己的权力与夫家、亲族等等有关的一切又需要做出怎样艰辛的斗争和努力。同时作者也引用蒲松龄小说里《细柳》的人物故事为这昏暗冰冷的悲惨世界增添几分温暖和亮色——尽管小说并不是历史,但作者相信,它至少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某些侧面,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几分期待与向往。<br />作者最后以王氏妇人的事件收笔。在一个贞女烈妇受表彰的时代,一个与情夫私奔的女人将面对更多的压力与困境:首先是逃奔之途的艰辛、官方的人身搜查、与她的情人难以维系的脆弱关系及由此带来的不安;接着是当王氏被情人抛弃以后不得已返乡而面对的公众的指摘、娘家人的唾骂,最为可怕的是丈夫的报复;同时《大清律》对不忠女人的惩罚更使她与丈夫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在不久之后的一个晚上,王氏被丈夫扼死。<br />郯城的故事或者说那些小人物的历史就此告一段落,作者说她“就像人在退潮的海水中看到它闪闪发光而又后悔去拣起的一块石头”,然而当把它握在手里,却“感受到这块石头正将它的热量传送给手握着它的生命之躯。”对历史小人物热切关注的目光以及对他/她们感同身受的体验,也许正是一个历史学家最为伟大的情怀所在吧!也正是作者取“景仰司马迁”这个名字所要追求的目标所在吧!"

第一次看史景迁的书,很失望,比黄仁宇和孔飞力差多了。广西师大社也是马虎得要命,非常明显的错字居然没有校出来(正文第32页第18行的“高宫”应为“高官”),这么薄的书拿来出精装已经很不厚道了(总页数200页——就是100张纸——其中序、目录、前言和地图占了40页,附录和参考书目又点了32页,正文的天头地脚很宽、行间距很大我就不讲了!),内容也不认真点,真是掉到钱眼里了!

写法比较独特,初读时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但仔细想来,这种纪传体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敬仰的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手法如出一辙:用小人物的生活遭遇反映历史的某个层面。《王氏之死》便是对明末清初民间妇女生活际遇的临摹。为避免有“管中窥豹”之嫌,作者还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以及当地县志中的记录拉出许多来作为佐证,读来翔实可信,也少了被人强加某种观点的感觉。读罢此书的最后一点感受:感谢上帝没有让我生在那个年代。

史景迁是公认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大师,他的写作风格再加上中研院史语所李孝悌先生的翻译,真正给史学著作插上了“文学的翅膀”。对小人物的关注往往更能折射出大时代的背景。这是历史著作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此外,此书装帧很好,不愧是陆智昌的设计,一如既往的好,希望广师大出版社能出更多社会史方面的好著作!《奶酪与蛆虫》、《历史中的虚构》等,等北师大出等的花儿也谢了。

第一次拜读史景迁的作品,被其干净简练的笔触折服~是一本既严谨又让人浮想联翩的严肃历史读物

之前总以为外国人不懂中国人,读了史景迁的作品,才发现是中国人不懂中国人。

这是我送给朋友的书,理想国的包装都很好,史景迁老师的书很耐看。

本书虽叫王氏之死,但真正写王氏的内容只有最后一点,就像等了许久的戏,才给个前奏就收梢。结构比较松散,写的温情又锐利,利用聊斋来代表当时人的精神气质,颇有见地。大概的感觉就是,当时人民与国家的唯一关系就是税,只有税,其他任尔自生自灭,倒也过的自有章法。并且也深刻体会到了仓禀足而知礼义,唉。

其实我是把这书当故事书一样来读的。史景迁先生不涉及评论的写法,只是将事情摆出来。个人认为有这样一个好处,好与坏留给读者自己评论,留有更多的空白去思考。如果你懒得思考,就当听故事也可以。

前面买过《前朝梦忆》和《康熙》两本,非常耐读。所以又买了这本《王氏之死》。广西师大理想国这个系列的书感觉都很不错,书皮都是那种很古雅的感觉,里面的排版也很舒服。

喜欢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