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好读图书) | ![]() |
|
![]() |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好读图书) | ![]() |
网友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好读图书)的评论
第一眼《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与爱》题目时,以为是青春文学;第二眼看到陈丹青的名字时,我翻一翻;第三眼看到目录,我才决定安静沉着地去读这本书,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们,尤其是爱上了麦家、苏童。
本书是凤凰网文化频道《年代访》栏目的名家访谈精选。包括由陈丹青、麦家、蒋方舟等20名当代作家,书中也采用访谈的格式来完成,做到真实、不加修饰,完全展示了作家自己的观点。书中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话题,从对世界、国家、文化、个人等方面来讲述他们对时代的态度。例如傅佩荣描述了他怎么看政治与文化的关系;阿来怎么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西藏等等。
这本书让我在访谈模式中重新认识了很多的作家,由于童年的关系,我喜欢上了麦家和苏童。开始认识麦家,只是因为他的那一部《暗算》,没有看完结局,因为听说是悲剧。麦家基本的著作都不是很好的结局,让我不想去看。这次当我看到访谈他时,才知道原来他的童年对他的伤害很大,影响深远,造成了他写作的思维。麦家自己说,“我的家庭在特殊年代里,政治地位低,这种家庭对我的童年、少年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打击作用,被人瞧不起,没有朋友,对同年龄人抛弃,这种东西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我的主人公或死或疯和我的偏执内心有关。”当看完这一系的谈话时,我为他这样的一个自闭的天才感到痛心同时也为之骄傲,他让我重新认识了他,明白为什么他要写悲"rest":"剧。同时,我会翻看他的每一本书,以另一种心情去读。<br /> <br /> 而苏童曾是80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学的三驾马车之一,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而熟知。他也曾说到童年和少年时期对一个作家的影响,9岁的他曾得了一场大病,过早地接触了生与死的问题,也对他之后的作品产生一定影响。<br /> <br /> 看到他们的童年,我不仅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童年就开始为了医病而东奔西走,但是我的童年里还是有很多的小伙伴,他们给我带来了快乐的童年。现在的我成长了,可能因为明白了我的缺陷,所以不敢去和人相处,但是我会努力,就像麦家、苏童一样找到自己的方向,处于这个时代有什么可怕的呢!"
这本书里,有演员,有作家,有画家,这些70后、80后在用自己的角度解析这个时代的坏与好、怕与爱。我们的人生跟着这个时代大起大落,经历了泡沫经济,也经历了飞速发展,98年的洪水,02年的非典,03年的禽流感,08年汶川地震,10年玉树地震,我们经历过高考的改革,经历了淘宝改变生活,经历了QQ360大战,经历了微博的兴起。看到的更多,感受的更多,这个时代的怕与爱,这个时代的好与坏,都是一种印记。一起买的还有一本《摆渡人》,这是一个史诗般的动人故事,让人感觉温暖,单纯和美好的人性回归,直指人心。一个15岁的少女在一场事故中,直面生死,当世界变成一片荒原,所有内心中被忽略的恐惧、怯懦都被无限的放大,只有爱和真实是唯一的信仰和救赎。在这场灵魂的摆渡之旅中,他们是彼此的摆渡人。从异界到现世,唯有爱永恒不变。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陡速发展的时代,新生事物的存活期越来越短,来不及反应就已经逝去,我们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老一辈人的智慧和经验已经不能够给我们指引方向,我们这一代人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害怕被淘汰,但是也终将被淘汰。未来社会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是一个无组织的社会,依然有社会分工,但是人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被迫进入某一个工种,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自我融合。将要迎来的会是一个注重体验的社会,人们花钱注重买的是体验。我们所缺的是爱,往上看全是红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脸,左右看全是耳目,人最大的成功不是自己有多大的社会价值,而是有多少人爱你。
还没有完全看完, 但是各个名家的访谈或畅所欲言文学创作,或点评事实历史,或针砭社会或大声疾呼。值得阅读。只是书的作者标注有问题, 虽然是开篇就是陈丹青的访谈,单不应该把作者简单的写为一个人, 应该标注的更清楚的一些。不要用单个的噱头来吸引读者。还有选的陈先生的这篇文章,个人认为不够精彩,主要是陈先生谈“木心” , 我倒是觉得陈先生很多关于教育,关于中国现代绘画的很多访谈和杂文更加犀利,更精彩也更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与爱。
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
我买的时候以为就是陈丹青写的,事实上这本书是很多个作家的采访,而且我看了这些采访都特别没意思。如果冲着陈丹青来,那你就选错书了,只怪自己没有看到书的下方写的“陈丹青等述”否则绝不可能买
其实这本书的着重点在于各位访谈人物对于“这个时代的爱”,“这个时代的怕”则相对笔墨偏少——主要是对死亡的思考,与其说此书是关于时代的,不如说是各个人物的心路历程,夹杂着对现实的回答,里面的对话,一些已经涉及到了人物的深层世界,可能一些读者并不会很感兴趣。而且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个作家是不全面的,但作为入门书籍,这本书真的不错——对文学爱好者来讲。
以为是陈丹青老师的作品,原来是出版社打丹青老师的名号卖其他作者的言论,不喜欢。希望喜欢丹青老师的朋友们不要购买这本书,骗人的。只有一篇散文是丹青老师的写作,其他都是其他人写的,没有意思。
喜欢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好读图书)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