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 ![]() |
|
![]() |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 ![]() |
网友对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的评论
今儿个看了这本书,画家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99年的初版令我失望。先不说那美术书般的封底,最让我忍无可忍是是那扁胖状的字体!多睿智的文章被它压榨成毫无情趣可言的扁平状?这次再版的除了封面以外还都挺合我意:)
最早读他老人家的作品是在新民晚报,也就是99年出这本书的时候,整版的介绍:插图,选文。当时读了就觉得很有才情,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考进大学才买了他的第一本书〈艺术随笔〉,(这时间可隔得够久的)内有他出过的几本集子的选文,其中《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便有那么十几来篇。
他的画我不懂鉴赏。文章确是写得不错的。常有些哲理的短句隐于其中:“读这么多书,其中的知识只博得偶然一瞥,那就太浪费了!”“认认真真地做一种事业,然后凭自己兴趣读世上一切有趣的书。”“世界上的书只有有趣和没趣两种。有益和有害的论调是靠不住的。这个时候有益,换个时候又变成有害了。”
书主要是写他在意大利写生的见闻,一般没在国外呆过几年的人,是不敢出书枉谈的。不过情况到了黄永玉这里就不一样了,半年有半年的写法,读来并无显摆之气,倒像听老朋友说故事,“房东路易奇先生捏着一张报纸踉跄而兴奋地打开来给我看说:这里,这里,你看,这是你!你看!这是你!……快打电话告诉他们你是谁,告诉他们,你住在我这儿。……我是这个报纸的退休工人……哈哈!快告诉他"rest":"们,打电话……” 报纸上是这样说的:<br /> <br /> “艺术家的勇气——持续几个钟头地坐于巴第亚桥和法安提那街交界的交通繁忙的路口是需要勇气的。这位画家带着东方人特有的耐心,全然不顾擦身而过的车辆。日复一日地,从巴第亚桥望上去的菲埃索里山的景致,便显现在画面上了。” 吓,过奖了!(黄永玉语云)<br /> <br /> 老头子是文革过来的人,句子里见不到那些酸文人的苦兮兮,却时不时透出李柯克式的革命幽默感:“这一批随手携带的行头。少说也有20公斤,重虽重,比起当年劳改农场自背行李的奴役架势,却是轻巧多了。我神圣而虔诚地追忆有解放军监督的3年奴役给我打下的基本功,使我在67岁的芳龄期间,在我们心中最红的红太阳伟大光芒照耀下,或是零度的寒风中还能从容自若地表现那人类和亲切的朋友们一律称之为美好的那点东西。哎!人们常为自己的某种自以为快乐的东西而历经煎熬。背负着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想起了唐三藏。” 意大利人对艺术的尊重给他描写地很细小,却很深动;“大汽车一边洒水,一边扫地绕圈,每次经过我的范围,都把洒水的龙头停下来,给我留下一小块深情的干地。彼此都没有打招呼。”<br /> <br /> 黄永玉的结尾算是文人中颇有特色的。三言两语,却饱含深意:“占美从香港打电话来,问画画进度如何?我还在生自己的气,恨不得一口把电话嚼了。太艰难了!艰难?他说:67岁还觉得艰难?那我恭喜你了!……”写拉斐尔的那篇结尾也很有趣:“佩卢基若(狗名)跟我们来到香港,今年快满7周岁了。它奇迹似地懂得欣赏我订在墙上刚完成的画,左看看,右看看,然后总是摇摇头,失望地走出画室。眼光太高了,我不该给它取个拉斐尔老师的名字。<br /> <br /> 如此可爱的段子还有很多。最后那篇有一副小画,当年文革时期,他们家的房子被没收了,只留下一小间,于是他画了一个大大的,外头开着鲜花的窗口舒展心胸,或许生活就如文末所写:<br /> 以我们几十年光阴换回满满行囊的故事。只要活着,故事还不会完;窗口虽美,却永远总是一种过度……眼前,我们有一长列窗口,长到一口气走不完。它白天夜晚都很美,仍然像过去如梦般地真实可靠……明天的窗口,谁知道呢。"
徐志摩写过英国、意大利和巴黎,他的极限功绩就是为一些有名的地方取了令人赞叹的好名字:“康桥”、“香榭里舍”、“枫丹白露”、“翡冷翠”……徐志摩笔下的巴黎,不如说是巴黎生活中的徐志摩。
——黄永玉《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是本好书,为什么说是好书呢?因为这本书给人的不仅是文字的愉悦而且是视觉的享受。书中所有的插画都是出自黄永玉之手。这个老头的画展我看过一次,还是好几年前去凤凰旅游时碰巧遇上的。当时老头子正在凤凰,所以在画展上也就见到了这个外界评价脾气颇为不好的倔老头。同去的还有一个朋友,自幼爱好美术、书法,不是她拖着我,我定是不会去的。而现在朋友嫁了个画家,也算是得偿所愿。老头子的画展以中国画居多,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用色很大胆,泼洒浓烈,不像以往中国画的朴素和讲究,很有油画的感觉。其实那以前也有耳闻过他设计了酒鬼酒的包装,沈从文是他表叔等等,想想去凤凰也多多少少与他有点关系,确实是山青水秀之地孕育了一代怪才。
及至看到这本书还是觉得他的水彩和用色真是一绝。色彩的对比与铺陈真是恰到好处,明明知道那山那树不可能是浓烈的紫和清淡的蓝,可是他画出来就是那么有意境,就是那么好看。然而真真让我有所震撼的,却是他画的达·芬奇故居的后园。整个画面在一个灰绿色的调子中勾勒出后园的荒芜与冷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清明时节的乡下,以及《简·爱》小说"rest":"开头曾描述过的英国春天清冷而阴晦的早晨。不知道为什么还会有这种感觉,也许艺术作品传达的就是作者对事物的感受,而每个观众对它的解读又会不同罢了。其实真正感动我的还有黄永玉自己写的创作这幅画的过程。这篇小文叫作“教训的回顾”,他是这样写到“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故居真是朴素得令人感动。我决心要写一次生。他屋后有一块不大的橄榄林,展延成变化丰富的纵深局面,野草丛生,远远露出暖紫色的后墙和屋顶。架起画架,一切顺利,屋顶出来了、懒散疏落的橄榄树也出来了,草地出来了。太阳落西,9小时的工作,开车回家。”事情到这儿并没完,老头子回家后十分兴奋,对画作修修改改到凌晨2点,可是心里还是觉得不够好,突发奇想,要把生长乱草的画面改成鲜花怒放的花园。于是又忙到黎明。可是改完才发现达·芬奇朴素的故居不见了。一整天一整夜的劳累,换来的是羞愧的悔恨。三天的反醒,三天的自省。三天后背上行头再到芬奇镇。“天已经很冷,山风飘起了衣服,我把所有的鲜花都刮了,狠狠打上薄薄的底子……”于是才有了我开始看到的那幅故居后园。最初看到这幅画时我是很纳闷怎么不太像黄永玉一贯的风格,读完这段文字才知道原来是这样。对此,心中只有两个字:“敬佩!”<br /> 之前我只知道塞纳河,却不知道翡冷翠,而黄永玉这本书大部分的篇幅落到了翡冷翠,从这开始才真正对意大利产生了兴趣,想起了《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想起了热情随性而充满艺术气质的意大利人以及蓝色的意大利球衣。<br /> 这不是一本游记,倒更像是一本美术普及史。有一些感人的故事,也有一些生动的人物,以及那么一点对岁月的反思!"
不知道其他读者的感受,单纯对我自己而言,喜欢这两个城而买了这本书。
走过和曾经看过的美好记忆,在黄先生的书里找到绝妙映衬,是种犹如朋友交谈而会心一笑的默契。。
这书与我读起来很温暖惬意!
如果读者您对世界美术史不了解,就不劝您破费了,如果您只想通过老头的笔看风景还不如买旅游图册或地理杂志.
但如果您多少了解点世界美术史常识,喜欢美术或热爱绘画,本书会告诉您一位中国现存艺术大家对世界艺术的崇敬之态,壮心之性,潇洒之行,童泯之情.若国内之艺者或老者能益先生之十则余生可和也,兴也.则此书岂不藏哉乎.
这个老头真的不简单啊,很早以前在凤凰卫视就看过杨澜对他的访谈,和女朋友一起看的,两人一起看一起笑,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老头,那种乐观的精神,永远在鞭策着我。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不堪的回忆,还能坚定对未来的信念,微笑的度过每一个今天。祝福他
印刷精明,内容好,推荐啊。。。
很喜欢这本书,以前只知道黄永玉老先生会画画,没想到他的文章写得这么好。很有思想,决不人云亦云,是一位多才多艺又不爱炒作的真正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具有赤子之心的老顽童。很勤奋、很幽默、很淡泊的作家、画家、雕版家!
跟着黄永玉的脚,走一走欧洲,听听他偶尔发的小感慨和小牢骚,很消遣时光的一本书,个人觉得质量上很不错,干干净净的书,颜色质地很纯朴的画,唯一就是有点贵,当然我挣的比较少。。。
本来以为是一本很大的书, 拿到手之后才发现小了点(比一般书要短), 但是内容非常好, 印刷也很精致,里面的插画很很好...很舒服的一本书, 值得收藏
喜欢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