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2017-07-30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是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一部著作,一共收入了八篇文章。莱维从1975年便开始写作此书,到完成共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去商家看看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去商家看看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是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一部著作,一共收入了八篇文章。莱维从1975年便开始写作此书,到完成共历时10年。1984 年此书出版时, 正当拒绝承认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修正主义在欧洲泛起,此书起到的驳斥作用使它格外受到各界读者的重视。莱维最初的写作动机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屠杀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就像今天中国的“反右”和“文革”一样),他必须站出来作见证。 在莱维的作品中有一种产生于奥斯维辛却适用于后奥斯维辛,产生于极权却适用于后极权的伦理价值。在这个伦理价值中,平凡的美德不能使人成为英雄,也无法使人充分高尚,它只是帮助人活在人性道德的灰色地带,而不致完全绝望或彻底堕落。但这不是美德的错,弱势的美德本身就是极端环境的产物,它之所以还有价值,是因为今天还有许多人仍然生活在令人屈辱的极端环境之中。

网友对被淹没和被拯救的的评论

黑暗时代的一个共有特征是:它们常常既激起争论,又难以言说。不同的人往往对此持有难以妥协的不同观点,而那种极端年代下人们的极端处境又是如此远离日常生活,以至于它不但常常令缺乏切身体验的后人难以置信,甚至即便是亲身经历的人,都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那种炼狱般的感受。事实上,当那些黑暗时代过去,受难者往往比作恶者更经常受到记忆的折磨。 作为奥斯威辛集中营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普里莫?莱维深知这一点。从集中营获得自由之后,他的后半生实际上一直没有离开“记忆”:书写自己所经历的黑暗与痛苦、反抗和平年代的人们对集中营记忆的漠视与淡忘、以及对逃避有罪记忆和隐瞒记忆的不断抗争。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他从未真正离开集中营:从那里出来之后,有关的记忆仍一直如影随形,直到他终于无法抵挡而自杀。但如他所言,甚至这也是一种胜利——集中营里是很少会有人自杀的,因为只有当人活得较有人的意识时,才会考虑自杀。

不是单纯的回忆,而偏重于去分析集中营这种极端残酷的处境下人们的应对方式和心理所起的变化,驳斥了电影中的一些描绘和人们对于集中营生活的既定想象。让人震撼。多亏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推荐了这本书,要不然我还真不知道其存在,真是惭愧……

我认识了一个敏感、沉静、悲天悯人的灵魂:普里莫·莱维。炼狱把最好、最应有生存权利的人淹没了,被拯救的则是适应那异常世界的麻木的人。只有同为幸存者,才能体会在奥斯维辛已“死亡"的他在之后的四十年里承受的煎熬,也才会一样选择决绝的解脱之路。

阅读此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说起日本 谈及民族爱恨情仇总能想到南京大屠杀,也许我们的体制决定出不了中国的莱维,但我不免奢想,倘若用莱维的思维来叙述抗日那些年日本在中国的烧杀抢掠犯下的滔天大罪,是不是能有更多的90后 00后愿意去了解这段历史? 再进一步奢想,如果书最终得以进入日本市场,是不是也能引起更多日本当代人的反思?
反观眼下,日本年轻人漠视曾经那段历史,甚至歪曲历史,是不是因为我们只会在一些引人回忆的特殊日子大声喧哗过去的不堪,丧失对不堪的深度解析呢?

我想,无论在十年浩劫中,抑或是在平时国人的“法不责众”的群氓式地哄抢耍无赖中,都可以看到作者对那些良知泯灭的作恶者心理或多或少地解析

人性的灰色地带、幸存者的心理折磨、知识分子的定义和磨难,书中的种种观点引发人们从极端境遇中思考复杂的人性

目前最喜欢的一本书,写的很深刻。值得阅读并收藏。

人生往往有不如意的时候,此时此刻,静下心来,读一读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以及相类似的作品,你会觉得这些不如意又算得了什么。于是,在炎炎的夏季,你的内心便产生一阵清凉……

印刷等都没问题。内容非常棒,作者尽量保持客观地回忆和探讨了集中营中的人性。非常震撼。他的历史观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手机屏占比越来越大的时代,书的页边距越来越大,字号越来越小
自带笔记本,你值得拥有

喜欢被淹没和被拯救的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