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辛亥:摇晃的中国 | ![]() |
|
![]() |
辛亥:摇晃的中国 | ![]() |
网友对辛亥:摇晃的中国的评论
此书确实是本好书。
不过收到时,书的封面已经弄出了很多皱痕,显得很旧,关键是书的页与页之间很松散,呈扇形张开,显然是被翻看过的,也就是发货之前就被人上了,而不是运送途中不当而至,因为书的边角并没有大问题,所以是发的货本来就被呲了,对此很不满意。同时发现,在同时购几本的情况下,总有一本是很不像样,似乎这是卓越的发货理念,几本好的搭一本次的,这是不对地,书的残损折旧不应该转嫁消费者,提请卓越注意,要珍爱每一本书,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
给我一本封皮沾污的书,真不希望,卓越网败坏在一些杂碎手里。
历史是任由人打扮的姑娘,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掌握了历史,历史变成政治。
百年辛亥,真相到底如何?张鸣在书中给出了他的一己看法,虽有不尽同意处,还是有不少受益。
历史是不能吃、不能用的,可人人偏偏又都是历史的动物。我们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认识。张鸣老师的《辛亥:摇晃的中国》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今天参加“正略读书会第十期活动”我有幸现场听张老师讲座收益很多。结识张鸣老师是2007年通过一篇“我已被荣幸的撤职”观点准确、文笔犀利,让我知道了“光有脾气没什么用,还是要肚里有货才行”。之后关注张老师的文章,围脖兴起之后加了好友。听了现场讲座更是让我了解张老师的深厚功底,“肚里有货”也还是不够的,还要有“非常好的现场反应和语言组织能力”。答疑环节中,此次提问者水平很高,能完善回答本身就是项很有难度的活儿。之前也数次面对类似情景的我对本次讲座中的问题自忖无力回答,张老师的答案则能每每赢得掌声,可见他对相关问题思考之深入、理解之全面已入化境。
《辛亥:摇晃的中国》中提到:革命成功极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比较有政治经验的西太后和光绪同天归西,实权由当时25岁的溥仪他爸和年轻权贵们掌握。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年轻人们拎不清实局、连出错招之后导致王朝覆灭。我因此生了疑惑,即:以西太后政治老手的地位怎么会想不到自己时日无多,在不能让光绪再掌权的同时,指定自己的接班人,好让王朝永续。
张鸣老师回答是:其一教育是个关键因素。慈禧受到的教育很少,全凭聪明锻炼出能力掌握朝纲,最"rest":"多的知识还是来自看京剧。但聪明平时可以用用,到了关键时刻就出了问题。其二是慈禧最后几年正在“钻牛角尖儿”无暇顾及其余。庚子之变后慈禧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正确性从而照抄变化执行了新政,国家也因此情况有所好转,内心之中也明白是自己错、光绪对。她怕死后被光绪翻老账,所以执意要死在光绪后面。这成了她最后几年的惟一目标,因此完全忽略了接班人的问题,死前临时指定了不太合格的家伙。否则,以其70多岁的年纪本是不可能忘记指定继任者的大事情的。<br /><br />当代很多企业家多少也都存在着类似的“钻牛角尖儿”情况——过分关注某些看起来对自己极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真正至关企业生死的核心问题。看来咨询公司的存在很有必要,他们从第三方视角提出观点与见解,扫清管理者暂时的盲角,继而让企业平稳渡过暗礁更健康的生存,不至于突然死亡。<br /><br />非常感谢“正略读书会”祝活动越办越好!<br />Leo张大志<br />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看完了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其“尾幕,五光十色说民国”,很是酣畅淋漓。全书看完,有些失落,可能因为看得太断断续续,有点不成体系的感觉。
这本书笔法很散漫,张鸣自述为杂谈,去教条化,书中辛亥革命就是那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与我早年受的教育中那种宏伟感完全不同。从成长这么多年所受的教育得出的经验,书中人物的龙套感由不得让人觉得这本书有许多真实性。革命党人多是年轻人,多的是一腔热血,立宪派大抵年长,所以多显得持重。
历史有真相吗?无疑是有的,但因当事人立场不同,感受可能大不一样。这就牵涉到历史真相的标准问题。当事人可能觉得历史是端庄的,所以有正史,也可能觉得历史是嬉戏的,所以有野史稗录。现在我们正经历的事件,在下一秒就变成了历史,等后来人再回头来看,会有何种评价,事件的不同方会有不同的说法。人的社会性使人不可避免地受周遭环境影响,所以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他的认知,人的认知水平、价值观,直接影响他的历史观,所以同一段历史在不同人眼中也千差万别。只有客观二字才是标准,但客观又是由主观生发出来的。如何做到客观地看历史?这恐怕还是需要普世价值观,本着基本常识,去评价历史。现在看完了这本书,觉得辛亥革命也如任何历史事件,事件发生了,摆在那儿,我们后人都是看客,很热闹地看了一场戏,不是戏中人,可能比戏中人更主观,但陈列事件"rest":",也算一种对历史的还原。<br /><br />再谈张鸣这本书,正因为是杂感,所以少引经据点,语气也很圆滑,对历史事件有很多不确定性的描述,用了太多的“可能”、“说不定”等等,大有演义历史的意味,大概是为了追求写作快感。但因为他是一个强调思想独立的学者,其独立性思想使得他的论述有着民国时代的学者特质,看着这本书,我常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鲁迅是独立的,所以他对辛亥革命的冷眼旁观变成了《阿Q正传》的故事情节。他也是慈悯的,所以才会“哀其不幸,恨其不争”,他以笔为刀,剖开时代的疮疤,让我们看到病痛的根源。张鸣在说,也许他也想如鲁迅一样,想为时代疗伤吧。"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讲史故事,而是一本历史杂说,书中通过民国时期各色人物、各种事件的描绘解说来反应那个时代的变革、纷纶、矛盾和进步。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政治制度可以突变,但社会根基不会突变。辛亥革命就是这样的政治制度上的突变,而辛亥时期的社会根基——那深植在最广大的国民中习惯、信念、关系维系等却绝不会突变。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更加坚信了这一观点,相信你读后也会同意这一点。
张鸣教授这本书,全景式展示辛亥前后各阶层的情况,观点新颖,与我们中学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这里史料更加翔实,分析更加有理,没有什么资产阶级发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论断。
喜欢辛亥:摇晃的中国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