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本体"到"心性本体":唯识学种子说在中国佛学中的转向
唯识学种子说通过在微分、刹那层面探讨深层心识的构造活动和存在的本质,论证了佛教缘起性空的非本体立场,属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从"非本体"到"心性本体":唯识学种子说在中国佛学中的转向 |
 |
|
 |
从"非本体"到"心性本体":唯识学种子说在中国佛学中的转向 |
 |

唯识学种子说通过在微分、刹那层面探讨深层心识的构造活动和存在的本质,论证了佛教缘起性空的非本体立场,属于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诠释。但是,由于受到中国固有思维的影响,中国佛学不再侧重强调法性即空性的“非本体”立场,而是把法性和心性主体结合起来,倾向于设立一种“实体化”的本体,形成了“心性本体论”。由非本体的本体诠释逐渐转向心性本体的本体诠释是印度唯识学在心识哲学层面中国化的基本趋势。
网友对从"非本体"到"心性本体":唯识学种子说在中国佛学中的转向的评论
喜欢从"非本体"到"心性本体":唯识学种子说在中国佛学中的转向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