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健康 >

过度诊断:追求健康, 却使人致病

2017-06-19 
该书是一本介绍美国过度诊断、过度医疗问题的社科书。作者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医学教授、畅销书作家韦尔奇。书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过度诊断:追求健康, 却使人致病 去商家看看
过度诊断:追求健康, 却使人致病 去商家看看

过度诊断:追求健康, 却使人致病

该书是一本介绍美国过度诊断、过度医疗问题的社科书。作者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医学教授、畅销书作家韦尔奇。书中,韦尔奇教授以自己从医几十年的经历,为普通大众解读了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常见病症领域的过度医疗情况,分析了过度医疗的情况如何产生、为何越演越烈却无法改善的原因,并通过对普通医学常识的解读鼓励普通大众改变“提前发现、提前解决”的理念并谨慎对待自己的体检报告。
该书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受到如《纽约时报》等众多媒体的推荐。而在中国,包括过度诊断、过度医疗在内的各种医疗问题也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引发社会讨论,因此,本书的引进将对中国医疗体系的完善,医疗伦理的讨论带来重要的参考价值。

网友对过度诊断:追求健康, 却使人致病的评论

现代人时兴医学检查,不单个人每年或隔年体检,医疗机构也就着个别病症鼓励没有病徵的普通人作「预防检查」,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胆结石等等。先要弄清楚「预防检查」不是病发後的必要检查;与疗程直接有关的必要检查不是「预防检查」。\

随着医学资料累积,检查仪器和程序的普及,「预防检查」的数量以极大幅度增加,而且查出来的病症数量也增加,虽然增加幅度不如前者。如「预防检查」真的能防范於未然,相应降低发病率和致死率,「预防检查」是值得投资的。本书罗列很多正规的研究报告,确定指出近乎泛滥的「预防检查」并没有显着减少发病率和致死率。有些病症近年的治愈率改善,是得助於医药和医疗技术的改进,不是因为「预防检查」的结果把治疗提前。

「预防检查」必然发现更多潜在病例,原因是人群中有「病症蓄水池」,即是人群中必然有某百份比的人是带有病媒,可能引发病症的某种基因,某种细胞。关键是这些某种基因,某种细胞不是必然日後导致病发,只是发病率较高而已。越来越精确的仪器肯定会找到越多的可疑可能病媒,因此预防检查必然找到较多可疑病例,很多医生都会建议及早治疗。他们也陷於两难:若是建议不治疗,日後病发又被人责难;反而建议治疗来得容易,他也没有成本。但比对「预防检查」流行前後的数据,病发率和致死率没有相应的改变。这些基於「预计检查」的诊断和治疗就是「过度诊断和治疗」。
"rest":"<br />「过度诊断」不是没有成本,而且成本惊人。治疗大多有後遗症,尤其是大动作的手术。「预防检查」也是有成本的。<br /><br />我认为导致「过度诊断」的「预防检查」有颇大成份是医疗界的市场营销手法。我没有调查的数据,但听多了亲朋戚友的故事。本来是感冒看医生,怎麽左一个检查,右一个检验?埋单几千块呢!<br /><br />作为普通病者,我们要醒觉医生提出的「检查」是否必要?即使检查有了结果,这些「远虑」是否符合个人利益?我时常提醒自己:人总会生病,有些病是治不好的。不要为了那1%,2%的治愈机会把个人和家庭陷於万劫不复之地。"

现在大数据及Quantified Self等新技术甚嚣尘上。新技术以恐惧和希望的形式推销自己。大众对健康的追求与对疾病的恐惧、厂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医生对法律风险的担心,共同催生了社会对于及早诊断的需求。
然而,过早诊断是否真的能够提升大众的健康与福利水平?本书给了反思性的思考,得出的解决是相反的。有如下原因(不全面总结):
1. 过早诊断会出现假阳性。如果你认真去筛查,一定能够找到一些异常。然而,这些异常并不一定能够导致严重的后果,并且,有些异常是具有自愈性的特征。
2. 然而,假阳性可能导致过度干预,从而引发其他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3. 假阳性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人们对自身健康不必要的担忧。
4. 即使及早发现异常,也不一定具有合适的手段能够降低相关的死亡风险。而时间领先谬误及过度诊断谬误,也能让这些过度诊断有好看的统计数字。
5.即使某些病症的及早诊断能够降低死亡率。但是因为疾病本身的稀有性,它也是以其他很多人的误诊为代价的。

我一直比较关注数据、技术与社会,对医学一窍不通。但是这本书有很多思想方法方面的启发,值得很多人通读。

另外,此书可以和吉仁泽的《风险与好的决策Risk Savvy》一起来读。都在说一些过度诊断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本书更好。

顺便说一句,翻译得也很不错。

喜欢过度诊断:追求健康, 却使人致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