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

2017-06-18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 去商家看看
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 去商家看看

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好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写就《大学之路》。
在《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中,作者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名牌大学学位为终结。对大学教育这一严肃话题,作者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娓娓道来。上册主要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下册作者则以半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访十多所英美名校,既让人如身临其境,又通过一个个实例帮助读者了解各个名校的特点。本书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以及留学机构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网友对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的评论

其实我还没有看,吴军博士的书应该挺不错,就给弟弟和高中老师买了,然后也推荐给了大学老师。书一直放着然后今天中午醒来不知道哪根筋抽了我就想翻一下这两本书中的下册。然后当时我就笑尿了,这本书的下册前几页都是空白,想想并没有换货这个方式,只能退货,就算了,但是又发现上下册的目录是独立的,下册连目录也没有了,好蛋疼。

2015-11-15 update
周末马不停蹄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上册,午饭都没吃就屁颠屁颠上来修改评价了,感慨太多,捡几条关键点总结一下吧:
1、尽管书名叫做大学之路,但是不管作者是否承认,我可以确定这本书对于那些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英美最高等学府的父母是一本极佳的报考指南,可能之前多数父母不知道为什么欧美顶级学府对亚裔学生的录取比例定的如此之低,可能还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已经算是顶级水准了,但是为什么就是不被这些学校认可,本书给了你们很明确的答案。
2、对于大多数的普罗大众,可以将该书看做一本了解欧美大学体制和管理方式的一本科普书籍,可能你不太清楚剑桥和牛津的区别,也可能你在报纸上看到有人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录取时头脑中浮现出的第一印象是:这不就是和国内的XX大学XX学院一样的三流水平院校么?有什么好宣传的?还有可能你和我之前一样对于那些能够在国外知名院校就读研究生羡慕不已,而对于就读这些院校的本科生反而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看完这本书,你会对上面这些疑问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你也应该能够根据书中开篇几章常提到的“大道”思想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些改变。
作者能够自己做学问做到如此高的造诣,同时将女儿送进MIT,如此看来一切都是必然。

------以下是刚买到手的评论------
从最开始的数学之美、浪潮之巅"rest":"、文明之光,到现在的大学之路,一直都在追寻吴军博士的大作,不得不说吴军博士的书就是写得好,通俗易懂。这本书尚未开始看,但是到手后发现有一点需要及时提醒大家:这两本书的纸张太差了,是真的太差,知道么,用手在书的侧边摸过去,手上全是纸张碎屑啊,而且内页的纸张,和我买的前几套书籍的纸张比起来,完全掉了一个数量级,不要说什么彩印了,黑白的印刷,能不能不要在用纸张这么省?虽然印刷是很清晰,但是那纸张,看起来就和回收纸差不多啊,手感也不想提了,大家自己脑补,希望后面的印次能够改进一下,毕竟这么影响观感的地方,别这么省。内容等我看完之后再来补充。"

不知不觉,自己的大学时光也已过去了两年多。过去常常对自己的学习环境有诸多不满,《大学之路》恰好给了我一个机会,去了解美国的“月亮”是如何“圆”的。

此前拜读过吴军博士近年出版的许多书籍,《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这些书真的让人受益良多。能通过如此生动的语言,去接触如此广博的知识,对读者来说,真的是一种幸运。相比之下,《大学之路》就显得更加贴近我们这些学生的生活。

首先,作者的出发点,也就是本书的副标题——“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就是一位父亲。然而这个父亲却与我们的父母有着很大的不同,他强调读书的意义在于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摒弃中国人传统的功利心态。说到这里,想起一节英语课上,老师(她的儿子在美国读高中)问:“你们有对专业课感兴趣的人吗?”我回答说有。老师接着用一种讽刺的语气说,不可能吧,你们真的喜欢,开玩笑吧。诚然,我不可能喜欢所有的专业课,但是对于部分专业课,还是有不少兴趣的。很难想象一位把儿子送去美国读书的老师竟然抱着这种心态来教学生。

其次,作者强调了美国不同大学自己的特点,而不是共性。有的大学比较保守,有的看重成绩,有的不拘一格,有的强调与现实的结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则显得片面追求全面发展,然而就和所谓“素质教育”一样,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我觉得这些特色的背后,"rest":"也是学术自由思想来维护的。相反,如果学校办成了官场,会成为一个民族的悲哀。作者在关于《文明之光》的一段视频里也提到,自由才会带来进步。妄图禁锢一切的行为最终会带来毁灭。<br /><br />还有就是教学方法与师资力量。作者在讲到哈佛的时候提到,“年轻人需要学会应对各种问题,包括面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而符合逻辑的思考,不应该盲从权威、道途听说,同时必须善于从更广泛的渠道科学地吸收知识,然后做出正确地判断……而三流的大学往往知识向学生灌输课程内容”。有一位小学同学,高中毕业后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在此前的接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她接触知识的广博程度。上小学时,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去读名著。然而大部分学生,包括我都没有什么兴趣。给出的理由都是诸如陶冶情操、开拓视野这种太过高大上而不接地气的理由。当时在网上和这位同学聊天,她说了好多与众不同的理由,当时觉得她很有想法。后来她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我问她以后想做什么,她说,想服务社会,尤其是从事教育事业。很不幸,在与许多朋友讨论追求理性和自由的信息与知识的时候,他们总是畏首畏尾,甚至有的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填鸭式教学不仅仅是学校造成的,也是社会造成的。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可行性,但是正如过去老师所说,中国教育总是培养出来听话的“小绵羊”。在我看来,最后大都是所谓“资本主义”的螺丝钉罢了。有一位我非常喜欢的老师提到,现在大学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在于,晋级副教授、教授跟教学几乎无关,只要量达标就可以。因此老师只需要专注于教学与科研也就可以了。作者也说:“很多学生觉得上课辛苦,其实是老师讲得不好。我夫人反映她在清华上课时,看到课堂上常常睡倒一片,但是她回忆在约翰·霍普金斯上课时,没见过在课堂上睡觉的”。所以,一味批评学生上课玩手机,是一种只看表面现象、回避实际原因极其愚蠢的做法。即使不玩手机,我更愿意看课外书,因为大部分课程不仅授课方式无聊之极,而且信息密度极低,简直是浪费生命。更让我感到难以理解的是,有些老师讲了半学期的课才发现我们的教材和他用的课件不一致,甚至有些老师表明教材的质量太烂,还是自己的课件好。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懒得为新教材做课件。即使我的想法不成立,是什么勇气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水平比教材编委会高?书中有提到麻省理工一个教室常常有八到十二块黑板,老师们根本不用现成的幻灯片。<br /><br />最后不得不吐槽一下学校建设的问题。最近看到自己学校的一则新闻,要在某个四线城市建设第五个校区,预计容纳一万名学生。诚然,中国人口众多,但是不理解为何学校这么热衷于扩招。一个在中国排名两百多位的学校,竟然比世界排名前十名的学校的招生要多出很多倍。书中提到的一个极端,加州理工学院(我们耳熟能详的毕业生有钱学森、钱伟长等),每年仅仅招收 200 多个本科生。我不是盲目反对学校扩大规模,这肯定不是纯粹的坏事。可是为什么学校看不到教学生活设施如此之差却不加改善。即使我们不追求空调,可是为什么教室的桌椅那么烂(甚至不如高中,桌子的高度也是让人震惊),投影仪几乎每一个好的,宿舍楼线路旧引起火灾还要怪学生,公共淋浴为什么有 50% 是不能用的?如此“大跃进”建设新校区真的好吗?钱也不是白来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此花钱,真让人感到痛心。 虽然对现状有着种种遗憾,但是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本好书。书中也提到专才虽然是一种培养方法,但是还是需要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的。由此我也想到国内程序员总是喜欢自嘲自己没有女友、或者与同事沟通不利的情况——或许是因为眼界太过狭窄。<br /><br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在校大学生、希望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的父母或者教育从业者阅读,也适合一些想了解不同思想、甚至有志于为社会贡献的读者阅读——毕竟美英两国在近现代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它们的教育。最后,对吴军博士致以敬意与感谢,希望今后能够看到更多的这样的作品。"

本书对大学教育理念及美国顶级私立大学有一个还算全面的介绍。但是,作者的观点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主观性。

申请季买的书,上夜班的时候在刷。之前我对美国的大学真的一点不了解,只是觉得大家都说好,自己也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于是才决定出国的。看完以后了解到很多渊源,比如从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亚裔会在申请中被“歧视”等等。很喜欢教育理念的解读。现在半只脚踏入社会越发知道社会上需要我们能做的事情比学校教给我们的多了太多太多,如果想要做出一些成绩,就需要不断的学习,那么学校存在的价值又该是什么。看书的时候会思考这些以前都没有关注过的问题。像海绵吸取水份一样身边优秀的人们学习能学会的一切是我现在认为该在大学做的事情,而当大学中人才济济时,学习效果也会加成。大学的生活应该是像镀金一般。也喜欢作者关于学习一生的看法,我现在还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但现在我已经有些喜欢学习了,相信这份兴趣会陪伴我学习一生。就算你不出国,看看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闪闪发光的年轻人在一起聚光也是一件很棒的事,迷茫的你也能思考你的人生。我从前总在纠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学什么专业做什么职业,其实这一切都不重要。你可以随波逐流,但是要保持好奇心保持饥饿感,年轻人应该像饿狼一样关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的猎物以后就开始行动,如果一直没有找到连饥饿感也无法驱使你狩猎的话,那也没关系,反正身为饿狼的你已经饿死了。加油,少年。

喜欢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