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飘(套装上下册) (经典译林) | ![]() |
|
![]() |
飘(套装上下册) (经典译林) | ![]() |
网友对飘(套装上下册) (经典译林)的评论
我有傅东华译本的,是浙江文艺出的精装,有上海译文的程良廷译本,
还有这个译本。
综合比较来看,浙江文艺傅译本译的最好,包装最精美,像件艺术品,只是具有时代性,很多用词已经过时了,而且用上俚语土话之类的去翻外国作品,感觉不中不洋的很奇怪。因为是精装的,所以不舍得去翻,又要小心保护,一大本1000多页,携带也不方便。害得我用书皮把它包起来供着了。
上译的程译本,本人不是很喜欢,虽然翻得也不错。我一致认为书是有性格和性别的,这本《飘》应是女性,程译本不具有那样的柔美,硬了些,不过文笔也算好。
译林的李译综合来说最好。首先它是软精,软精的便于携带翻阅,不怕折坏,不用小心伺候,而且也是精装。从装帧设计来说,它虽然没有浙江文艺版的美妙浪漫,却也朴实大方、清秀可人,纸张、印刷质量都很好。再次,翻译风格很合我口味,温婉柔美含蓄,我认为它已经达到了“雅”的水平,只略逊傅版一筹。
最后,译林版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有插图,这插图是按照电影《飘》的实景来画的,一模一样,画得较细致,可惜不是彩图。看着插图可以顺便回味电影。我特别喜欢电影里一个场景,就是阿希礼圣诞节回家探亲后和思嘉告别那一幕,当时费雯丽穿件白底红纹的裙子,那粉脸和身段,那发型,看得人心醉。正好这本书里有这幅插图,遂了我的心意。
唯一不足之处是纸张有点薄,可以看到反面的字,另外插图少了些,否则再贵点我也买。
我买了一本译林05年出版的同样的书,也是李美华翻译的,对这个版本感觉非常不好。仅列出优缺点点,希望想买此书的人慎重。
优点:硬皮装帧精美,印刷清晰,纸张也不错。外观很适合送礼。
缺点:1.有多处错字和错标点。比如“必恭必敬”(简直忍无可忍)
2.翻译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看起来译者是按照英文直译的,但不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我想要是喜欢英文直译应该干脆去看英文原版)
3.还有干脆就是语法有问题。举个例子:
画像上方的长桌上则是从城里的花园里“劫掠”来的鲜花:有凤尾草、成排的玫瑰,有红的、黄的和白的,还有剑兰那傲气十足、像剑一般的叶片,一簇簇五颜六色一簇簇五颜六色的旱金莲,笔直高挺的蜀葵那深紫和米色的花朵从其他花后探出头来。
我想稍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出这段话简直错误连篇。用了冒号列举,后面确还有“有...还有...”;“红的、黄的和白的”本来是修饰凤尾草和玫瑰吧,却好像并列一样;最搞笑的是,列举的明明是“鲜花”,却把“剑兰...的叶片”也弄上来了;最后一句干脆就是个独立的单句了。
我是第一次读这本书,拜译者所赐,对这本伟大的书竟然产生了极其厌恶之感,还有不负责任的出版社......
希望译林再版是把这些错误都改掉了,否则我劝大家慎重。要买还是看看人民文学和傅东华的译本吧。
看完了上部。很精彩。
不过书中一会叫媚兰,一会叫梅利。。。。
这个系列的书翻译得都不怎么样。买了二本,呼啸山庄和简爱,由于这二本在十年前多次读过盗版,所以想买来做收藏,忘记看试读了,收到书后发现翻译得都不怎么样,文采远不如十年前的翻译(不知道那是谁翻译的)。再看看这本的试读,依然不怎么样。
众所周知,外国名著不用计较别的,重点就是看翻译,最近这些年翻译的书都不咋的。
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权利坚持他自己的想法。
——媚兰
译林出版社的《飘》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述了南方种植园主们宁静、富足的生活,直到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打破了他们日常的生活;下册讲述了思嘉如何在战后的动荡社会中拼命、不择手段地挣钱及最终在感情上的幻灭。上下两册大略可以看作是赫思嘉以及其余主人公生活状况转变、社会变革的一个分水岭。
全书以思嘉为叙事中心,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同时也饱受争议。思嘉十分坦白,甚至可以说是“可怕”的坦率,不为当时或现在伦理、道德所容的观点、意见被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实施起来,她那激烈、直率的个性,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一往无前的态度无一不表明了她是个坚强、固执、认定目标便不回头的女性,思嘉的身上有种藐视一切的霸气。虽然多数时候让人觉得她自私自利、卑鄙和没有道德感;但得承认,妒忌、愤怒、憎恨是人在极端状况下的本能反应。关于思嘉的评论好坏皆有,尤其是译者李美华女士在为此书作的序《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中引用的美国诗人毕晓普对其的一段评价:把思嘉看作邪恶的化身。思嘉的亲人们也总是对其离经叛道的行为加以指责、批判,可若没有思嘉奋力挣钱,一大家子如何能够苟存于乱世?人类本来就是个不均衡的多面体,以我们固有的道德标准一味苛求并不合适,乱世当中总会涌现此类人物,三国时代的曹操便是个最典型的例子。因为首先要保证能够生存下去,人的动物"rest":"本能会占据首要位置,毕竟,如果无法活下去,那就什么都谈不上了。傲气、名誉、真理、道德、善良在生死存亡之际都是无用的,思嘉如此认为,她认为这些东西早已随着社会秩序的崩溃而灰飞烟灭。再如使用囚犯劳动,所有亲人都反对思嘉如此做,但这不仅仅是思嘉一个人的问题,她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即使她不剥削囚犯的劳动剩余价值,也会有其他人这样做的,关键在于允许雇用囚犯劳动是政府的决策,这才是问题所在!所以,如若政府不在政策上加以纠正,是无法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的,道德的自律永远不会可靠。虽说如此,我仍旧很难认同其做法,毕竟受道德束缚太深,在读到那些段落中无比直率的恶意时,总是感觉很不舒服。<br />思嘉的母亲埃伦在给穷苦白人看病中不幸染上了伤寒,在去世之前,却喊着她表哥菲利普的名字,令人悲叹!母亲和女儿在这一点上背负着相同的感情、相同的命运。虽然思嘉的父亲嘉乐并不是因此才陷入精神恍惚状态,他只是接受不了埃伦离去的事实罢了,但我很在意这一个细节描写:几十年的感情一瞬幻灭,如同那存了三年的棉花,被北方佬付之一炬,一样的结果。思嘉在对待希礼的感情上也是个偏执狂,十分符合她的个性。然而,很遗憾的是,她自始至终喜欢的希礼根本不是真实的,只是她自己头脑中产生的一个理想又完美的幻象。思嘉的执着既给她自己也给希礼带来了许多痛苦,可也是因为这个信念才支撑着她挺过那些艰难时刻。<br />不论是文学史还是评论文章,都倾向于用对错去评判一个事物或一个人,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思嘉的行事时常是这一秒她是正确的,但下一秒就成为错误了,抑或反之。只有新闻媒体那种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的描述才能让人解放。<br />媚兰的哥哥查理不管怎么看都有点可怜,不但被思嘉作为棋子任意摆布,在其死后也毫不挂念,甚至总被思嘉以恶毒言语攻击,认为自己必须穿黑衣服丧而失去生活乐趣都是因为查理的错,而其实是她自己被希礼拒绝后,为了报复,一怒之下嫁给查理的缘故。估计,作者本身也是将查理作为弃子的。<br />和白瑞德一样,希礼对战争有着清醒的认识,是讨厌和反对战争的。南方人最大的问题便是狂妄自大,不清楚形势,因此注定要失败,但和白瑞德不一样的是,他即便痛恨战争,也必须为南方而战,因为他所处的地位、身份表明了其不会反抗社会强加给他的意志。从书中描写来看,一开始觉得希礼是不喜欢思嘉的,尽管下册的首章在花园拥吻那一幕便让我对这个看法有点动摇甚至是疑惑了,希礼真的只是因为名誉的缘故才拒绝思嘉的?看不清他对思嘉的确切态度。诚恳地说,他和媚兰其实是十分相配的,两人精神相通,一脉相承,能够互相理解各自的思想并且有着共同的兴趣,这些特点都证明了这一点。相较之下,思嘉根本无法理解希礼的思想和行为。全书中,她和希礼的谈话,除了末尾那最后一次,她全然不知道希礼在说些什么、想表达什么,在她偷看希礼写给媚兰的信那一段表现得尤其明显,而这正是她和希礼不可能结合的根本原因。那封信算是对希礼思想的一个总体概括:冷静、理智地对荒谬战争的思考、对自己追求的宁静、田园生活的怀恋、对媚兰的真挚感情、对人们盲目、狂傲的清醒认识,非常精彩!可是时代理解不了也不会理会。<br />个人觉得,作者是在刻意弱化希礼,因为就我自身对希礼的感觉来看,他不应该也不会是如书中描写的那样是个软弱无力的人,就和我认为媚兰就该是温柔与勇敢的结合体一样,否则为何思嘉的那些男性朋友几乎全部战死,唯独希礼完好无恙?根本是讲不通的。全书对他着墨不多,但他又是重要的主人公,但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希礼显然是被作为一个类型人物的代表来描写的。瑞德是了解希礼的,他对思嘉说的一段话很具有代表性:“如果你必须看清他,那就不要带有偏见。他确实是个绅士,只是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试图用已经逝去的那个世界的规则在这个世界里苦苦挣扎,但却没有获得成功。” 对于此类人物的评论普遍有着一种不好的倾向:当一个人物不适应时代变化时,就将之归因于性格、品德等等方面,似乎整个人都差劲透顶,但时代的变化也并不都是好的,也因此,总有坚持自己信念的人,虽然基本都会被排除于社会之外,古今历史上不乏其人。隐居南山下的陶渊明,假意张狂、以酒麻醉自身对社会不满的竹林七贤(特别是阮籍)都属于这类,可我们有在非难这些人是社会无用的渣滓吗?有非难他们无法适应时代吗?我们并没有这样说,相反,却总是敬仰他们高洁的精神。可见,希礼除无法适应时代这一点之外,其个性、品德并无可以大加指责的地方。<br />媚兰善良、真诚、无私,虽然平时柔弱,但在关键时刻总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勇敢,例如在维护白瑞德的态度上,为了坚持她和希礼一致认为白船长是正确的看法,不惜反驳态度强硬的梅里韦瑟太太;例如北方逃兵来塔拉种植园偷东西时,尽管还在生病当中,身体十分虚弱,但为了帮助思嘉、为了保卫塔拉,还是毅然拿起重重的马刀,准备与其对抗,“在媚兰柔和的声音和温柔的眼睛背后,有一片薄薄的、闪着微光、坚不可破的钢铁利刃”; 例如在塔拉被北方军放火之后,与思嘉一起奋力救火,终于保住了塔拉种植园,正因此,思嘉虽然一直很讨厌媚兰,但也不能不承认:“你需要的时候,她总是在你身边”, 心里涌起一股对媚兰的钦佩感。思嘉一直到媚兰去世之际才发现:她一直依赖着媚兰,媚兰是她的宝剑和盾牌,是她的安慰和力量。<br />我非常喜欢媚兰姑娘!她总会给人惊喜,从媚兰出场起我便相信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勇敢、正直的行事风格,温柔的性情与关键时刻的决绝那种反差。<br />白瑞德很像《浮士德》中的魔鬼角色,他和思嘉的每次对话都隐含着一种对南方爱国者、满口道德者的讽刺,据我推测,特别是讽刺他的父亲,白船长的父亲是个旧派的典型。他以一种辩论的方式来证实战争的虚伪、道德的虚伪,他嘲笑一切,似乎无所不能,对所有事情都看得清晰透彻,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br />但白船长的行动有时候显得不合逻辑,像脑子发热的行为,一直无法解释他为何要在逃难中途扔下思嘉去参军,虽然书的末尾给出解释说是因为他相信思嘉不会有问题,可这个理由也太主观了!<br />威尔——内战结束后,思嘉在塔拉收留并救活的伤员。性格温和,有种踏实、稳重和值得信任的气质。我不太明白安排这个人物的意义,不过按情节的发展来看,应该是为了将思嘉从塔拉分离出来,因为如果有威尔这个令人放心的管理者经营塔拉,思嘉就可以到一个更加宽广的地方展开故事,从而推动情节的继续发展。由于这个原因,也很为威尔感到遗憾,最后和思嘉那爱抱怨、爱唠叨而且蛮横无理(有点偏颇)的妹妹苏埃伦而不是卡丽恩结婚。<br />弗兰克•肯尼迪,思嘉的第二任丈夫。他只是想安于现状,过安稳日子,也算是个用心的人,只是被思嘉这个恶魔盯上了,就为了套走他的三百美元,用来交税救塔拉。如果没有思嘉的手段,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他会和苏埃伦结婚,就文中来看,他应该是真的爱着苏埃伦,原本就已订婚了的;他会迎来向往的那种生活,当然,也可能比和思嘉结婚更糟,噢……这实在难以假设。<br />梅里韦瑟老人和亨利叔叔像两个老顽童,这场残酷的战争居然使他们感觉年轻了,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大放光彩,尤其是三K党事件东窗事发之后,为了躲避罪责居然可以毫不耻辱地谎称去妓院,令人捧腹。<br />妓女贝尔•沃特琳的性格特点、她的爱国热情及亚特兰大人对其的态度让我想起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她和羊脂球两人都有着卑贱身份与真挚情感的强烈对比。<br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生动而又鲜明的人物刻画。希礼的妹妹英蒂,对思嘉刻薄、尖酸,表面上义正辞严,但实际上极有可能是因为最初思嘉抢走了她的男友斯图尔特的关系(尽管是斯图尔特被思嘉的魅力所征服),泄私愤而已;米德太太,一贯严肃刻板的她也难掩对妓院的好奇,向米德先生询问(三K党事件之后);思嘉和查理的儿子韦德,这个可怜的孩子幼时便经历了战争的恐怖,经历了挨饿的时光,待到战争结束后却又得不到足够的关怀,思嘉根本不是一个好母亲。还有经常因为思嘉的离经叛道,干些被她认为是违反道德并且荒唐无比的事,因此总是和思嘉吵翻天的嬷嬷;方丹老太太,和思嘉一样性格强硬、顽固,却又睿智、了解时势……<br />战火之中,无人能够独善其身而不受影响,所有人都在经受苦难的考验。<br /><br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有一个小地方曾引起过我的兴趣:一个脚注中提到了罗琳女士写作中出现的前后文不一致的小问题,一般是因为作者记错了疏忽所致。<br />当时觉得译者也太吹毛求疵了,结果这次我也跟着开始“求疵”起来。在书中467页,写到思嘉将查理送给她的订婚戒指给了来洗劫塔拉的北方佬,但在188页,却清楚地写着她将此戒指在募捐晚会上捐出去了,而且并没有赎回,只有媚兰的戒指才由白船长赎回了。虽然无伤大雅,但自觉发现了还是应该指出来。<br />译文有极少数的句子语句不通,难解其意。某些地方存在代词使用过多,导致主语不明的情况。有时候,一连几个“她”让人搞不清楚一句话究竟是谁说的。另外在翻译与性相关的句子时,为了避免过于直白,使用了方言的说法,结果让整个句子变得很别扭,不如直白些,感觉会更好。<br />全书语言优美流畅,英文原版肯定更加的美妙,因为一定会有翻译所表达不出的韵味。<br />某些情节上有种冷幽默的味道,例如讲那个凶悍的“保镖”阿奇那一段。书中对话很有特色的一点在于描写心理时,谈话者的情绪经常是忽好忽坏,或赞扬或讽刺,或愤怒或高兴,变化非常快,很贴近现实中人们的心理状况,而我们的女主角思嘉绝对当得起“千变”的名号,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变脸如翻书。<br />书中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尤其是白船长那神鬼莫测的诡异行为。其实不用推理分析大家都知道,想想《乱世佳人》这个电影版的中译名,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此外,还透露出一丝悬疑的味道,有些想不明白的地方在最后两章基本都能得到解答。翻看了一下《外国文学史》 ,其中一段提到“他(白瑞德)用卑鄙的手段将赫思嘉的‘事业’(注:指锯木厂)出场给了卫希礼”。这个梗概描述是错误的,瑞德并不是为了报复思嘉才将锯木厂卖给希礼的,不知道编者是从哪句话里面读出的报复意味。恰恰相反,他是希望思嘉能够从中解脱出来,文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br />四十五章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章,思嘉在遭到暴徒袭击之后,她、媚兰、英蒂……在屋中谈话那一段有着最强的张力,在读者也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火药味十足的对话给人特别紧张、焦虑、愤怒的情绪,然而每个人的情绪又被一种更加模糊的紧张情绪所压制,至为精彩。我在读到这一段时,不由自主地有种想骂人的狂怒冲动,只为打破那种让人窒息的气氛。这一章中媚兰又显示出了她那果敢的个性。<br />思嘉在和瑞德结婚以后变了许多,更像个暴发户,她的行为开始有点疯狂和忘乎所以了,也有点不符合她的个性了,她原不会如此在意其他人的看法的,否则她之前一件事也做不了,而现在居然开始想用摆阔来让别人眼红她,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白船长照顾女儿的一大段描写(十几页)也有点不知所谓。<br />行文从此时开始有点不着边际,与全书的其他章节显得不太协调,我觉得是大可不必有这两节内容的。情节有点飘忽、荒诞,人物也开始走向个性模糊、无理的境况。<br />终章,当思嘉终于能够理解希礼之时,却是结束之时;终于能够理解瑞德之时,也是结束之时;连从来对思嘉不离不弃的嬷嬷也因为极度失望与难过返回塔拉种植园。思嘉很悲哀的一点就是她只知道钱和土地,不懂感情,只知道如工具般地利用别人,在终于能够理解瑞德对自己的爱以及她对瑞德的爱这点之前,她还抱着将她置于自己摆布之下这种想法,是很令人寒心的,最后为了留住瑞德,甚至不惜在言语中对希礼大加指责!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受不了思嘉这个女人了。<br />思嘉是只马后炮,不到失去之时,从来不会懂得珍惜。<br />关于那开放性的结局,估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我的想法是:和媚兰去世一样,思嘉找不回白船长了,这在书中是有暗示的,不论是从两人的对话上看,还是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心中对媚兰的依赖与信任来看;她找回了内心那深埋的真实想法与情感,但也是一切离她而去的序幕。<br />摔得支离破碎的镜子,如何能够还原成之前的样子?但我同样很清楚并肯定的一点是:思嘉能够勇敢地过下去,哪怕整个世界将她抛弃!只这一点就足够了,结果好坏又有什么关系?"
喜欢飘(套装上下册) (经典译林)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