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 ![]() |
|
![]() |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 | ![]() |
网友对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的评论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精彩的著作。作者艾恺曾在哈佛师从费正清、史华兹(其学术功力绝不在费正清之下),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在他这部著作之前,西方汉学界很少有关注到梁漱溟,诚如该书在序言里所说,只有周策纵的《五四运动》,才提到梁漱溟,但也只有一页半,仅限于介绍梁漱溟早年作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所以,该书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虽然对作者本身来说,梁漱溟是他博士论文的主题,早已熟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翻译得很流畅。译者之一的王宗昱,研究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有年,也曾主持了《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的编辑工作。
书中内容在此无须赘述。但和许多汉学译作一样,1949年以后着墨偏少,不知道是本身如此,还是另有他因。
如果你想了解这位被作者称为“最后的儒家”的圣人(梁本人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佛教徒),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当然,要深入研究梁漱溟那肯定更是避不开这本书了。
因缘际会,作者艾恺还有幸与梁见面(显然是改革开放以后),并进行了多次畅谈,其内容已经出版了,中英文版都有,题为《这个世界会好吗?》,据说最近也成为一本畅销书了,这很有意思,毕竟,在80年代初,梁认为自己最好——同时也是最后一本——的著作《人心与人生》,还是他在被出版社拒绝后自己花钱来出版的。另外,这几次会谈也纠正了作者在研究时的一些错误,这些都在书后一一附上了。
以前的版本是32开的,字很大,但书很厚,看起来舒服;现在打开新书,却发现子很紧凑,很小,而且有些版面透视对面的字体,印刷需要改进些;内容是外国汉学家的学术论文,值得看一看
页33第二行,1904年当作1910年;页112说辜鸿铭是“反对清朝和反对纳妾的斗士”,语义模棱两可,辜是为清朝和纳妾辩护的,艾凯曾和梁谈到这一点,见《这个世界会变好吗?》。其他未发现大问题。
客观的记载,用西方人的视角再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努力与艰难
首先内容当然无可厚非的好,但纸质就要用三个字来形容:脆、糙、透!不仅能清晰(注意是清晰)看到背面的字,还能看到下一页的字。买了那么多次书了,有时见了别人评价书质量差,自己买回来也没觉得很差,可想我还算比较宽容的。但这次不得不说了,之前买同系列的《中国社会史》质量都没这么差,书不厚也不便宜,希望书商有点良心,不要偷工减料、越出越差,拜托我不是来买护舒宝的。
艾恺是个美国人,但又一直从事汉学研究,可以视作美国人看旧中国吧 书里的资料很详细,但并不显得凌乱,写作思路很清晰,娓娓道来。书中更多地是描述环境和梁老相互影响的这么一个过程,介绍的是梁老的儒家文化。翻译得也很好,让我对古老的儒学甚至于传统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今时代,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大举入侵,几乎言必称欧美、好莱坞。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文化的融合和取长补短是很有必要的。纵观古今,历朝历代,真正的文化强国总是具有包容性,百花齐放,比如为我们所骄傲的盛唐。而且,传统文化的基因还是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我们不会因为看了很多好莱坞大片、美剧就认为他们的文化有多么好,就认为自己是个ABC,因为影视作品毕竟是造梦的。现在的年轻一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中西结合”的感觉,既有炎黄子孙的一面,又有因为信息的开放而产生的西方化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产生了一些唯西方马首是瞻的人,他们一味贬低自己民族的文化,蔑视自己的民族。我以为这是极其可耻的行为。绝大多数中华儿女我想都是“恨其不争”,都明白中华民族曾有着璀璨的传统文化,但在当下却沦落至此。很多人的状态其实是,为中华民族曾经的灿烂文明而自豪,却早已忘了传统文化长啥样。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人物传记!作者具有世界眼光,在世界范围内评价梁氏的思想和行为,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顶级学者写的传记,参考书、引言出处都有详细注明。只是纸张、排版、印刷都很差,纸很薄,背面的印刷都透过来,影响阅读;排版很差,字小;墨深深浅浅。
绝对值得一读,作者写出这本书,对梁漱溟及当时中国的背景确实研究得透彻,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如果不了解儒家(人物)在历史上的挫折,重新面对世界时,一定是重复着前人的迷茫和困顿。
温故知新,学无止境。
梁漱溟,一个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天真浪漫,敢于说真话。邹平农村改造,有些空想社会主义的感觉。
他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少时受到的是西洋教育,而捍卫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与毛泽东恰恰相反,老毛少年受到的中国的传统教育,而走上革命,离经判道,学的西方马克思。
喜欢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