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下)(纪念版) | ![]() |
|
![]() |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下)(纪念版) | ![]() |
网友对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下)(纪念版)的评论
了解三十年变迁的最佳路径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历史很难简单的进行界定,说它是政治史,又始终是以经济的发展为旋律。说它是经济史,我们看到的又是无处不在的政治理念、路线的交锋。《激荡三十年》正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出品。作者虽然将该书定位为中国企业近30年的历史,却又实实在在展开了改革开放30年的画卷。
其实,历史的写作是十分艰难的。看看以往的许多类似著述,就不难明白,撰写历史最苦恼的居然不是资料的收集,而是资料的筛选,不是担心大事件、大人物的缺乏,而是我们往往容易在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中迷失方向,取舍不定。一段历史所以往往得在尘埃落定后才能逐渐把握,何况是当代史?编年体形式的《激荡三十年》把这些问题处理的非常到位,尽管按照年代逐年叙述,却没有隔离分割开来,三十年的历史,象一条河,我们看见的是浑然一体的流动。全书(上下册)不过60万字,每一年至多2万字,这点笔墨怎么都只够粗线条的写意,但是,你不用担心叙述是不是鲜活,作者不仅精练地勾勒出完整的轮廓,也把最能够体现河流状态的急流、险滩、沿岸的沙滩、芦苇恰倒好处的点染出来。它十分浅易,你可以找到阅读武侠小说的那种快感,它又极其深邃,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时的、不得不掩卷长思,它把你拉回到历史,它把你拉进现实,它逼你思考你很少去思考的社会生活、它逼你思考你自己的生存状况,我们已经度过、经历了过去30年,在未来30年,我们还能够同过去"rest":"一样吗?<br /> 在《1992 春天的故事》一章中,吴晓波这样写到:“这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年代。人们常常困顿于眼前,而对未来充满期望。”<br /> 在这个章节中,他总结此前15年:“在过去的15年里,观念的突破一直是改革最主要的动力,哪些地方的民众率先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哪里就将迅速地崛起,财富向观念开放的区域源源流动。而很多的改革又都是从“违法”开始的,那些与旧体制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规定成为改革的束缚,对之的突破往往意味着进步,这直接导致了一代人对常规的蔑视,人们开始对制度性约束变得漫不经心起来,他们现在只关心发展的效率与速度。”<br /> 他说,1992年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当市场经济的概念终于得以确立之后,“改革的动力将从观念的突破转向制度的创新”,“在之前,人们认为,中国之落后主要在科技,只要大量地引进生产线和新技术,就能够迎头赶上。而现在,很多人意识到,观念突破和技术引进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并不能够让中国变成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br /> 我们有幸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经历和感受了这个时代的风雨变化,不过,有些事情也许明白,而还有许多变化,一些甚至曾经给我们留下痛苦或者欢乐烙印的事件,我们也许至今还没有明白。这当然有多种因素,比如我们不大有时间去远望、也不太习惯去回顾,为了眼前的生活,普通的人们其实都自然的选择了活在当下,思考也多半仅限于围绕当下的事件。现在,吴晓波的这本《激荡三十年》帮我们把这段历史最简洁的勾勒出轮廓,给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去重新了解过去三十年历史变迁一个最佳的路径。"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激动人心的三十年,是跌宕起伏的三十年!!吴晓波的这套书写得太精彩了!!
因为属于80后,对上册讲的很多事记忆模糊相对陌生,下册的事情都亲历。一口气读完这套书,让我好好的重温了一下我所成长的这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真是感慨万千。
可惜像吴晓波、凌志军等这样高水平的作者像大熊猫一样稀缺,更多的是快餐式的资料的堆积,就做些剪刀浆糊的工作。
错字、漏字、排版错误很多;注释只做了单向;而且很多上册有的格式下册都没有。给人感觉就是网上找的电子书加了点注释就来卖钱了。既然这样我付的钱还有什么意义?便宜也不能作为质量低下的理由。差评!
吴晓波的书对中国的recent business history提供了较为公平的描述。对我们的政府对思想的绑架,以及政府官员对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所谓控制、所谓嫉妒。很多观点与CCAV上的专家评论的不一样,我们也希望能逐渐看到真相 – 事实证明,过了10年或者20年后,等那批当事人和当时的官员都下去后,我们终于拨开云雾,看的越来越清晰了,我们接近了真相,不再愚昧下去 – 譬如被绑架的思想和所谓的流行、所谓的正确。
看一些大作,喜欢中间在Kindle上做一些笔记,方便看完后做个小总结,对自己学习的一个总结和交代。本书来看,对自己而言,有下面的内容较为深刻:
1 青春期的骚动。讲了海尔、万科、联想,及其它的集体、国有企业。万科提出了70%原则,就是70%的盈利来自于房地长,剥离非主业的业务。过去的30年中,CEO们都想出名、争光,所以绝大多数的CEO们聚焦于并购,先把盘子铺大,结果后来发现盈利造血能力先天不足。其实这个时代,同我们今天的浮躁是很像的,我们70、80后们有几个人能够聚焦于工作和创新?历史总是重复性的重演,我想,专业化是我们从这本书学到的第一条!这些企业,很多都风光不再,顶着空壳子,譬如华为,他的厉害在于一直能坚持投入到R&D,能够坚持做多年的“傻子和异类”,所以他成功了。所以,很多时候,“不懂社会潮流的傻子一样做事”是一种褒义了"rest":"。<br /><br />2 房地产,这个畸形的东西,一提到房地产就说到政府的执行力太差,不,是相当差。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大家都知道那个房子不值得那么多钱,况且你的产权只有70年、如遇强拆必须服从,毫无人权可言。可大家还在积极投入,地方政府拼命地增加GDP,中央没有下定决心去惩治地方的这种恶劣的现象,没有那种“死而后已”的决心是很难做好一件事情的。直到今天,很多的年轻人花掉了父母养老的钱去买房、去买婚房,有的借遍亲属去凑首付,状态就是“没有房子没法生活”!这是什么荒诞的逻辑,但也是很多家庭“无奈的”选择,希望国家的和谐先从解决这种畸形状态开始。<br /><br />3 讲到了柳传志的“1995收复战役”,联想说服电子工业部,谋求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我一直觉得,联想一直做科技的边边角角的东西,没有核心技术,即使销售额很牛,也只是一个大而不强的企业。反过来想,如果当时柳倪之争中,倪能成功,别且联想开发芯片的话,说不定联想也能成为一家很牛气的跟Intel一样的企业。至少有一丝做高科技的希望的。<br /><br />4 白色家电市场。这个不说了,完全是价格战,跟联想的PC一样的。记得2000年左右,海尔电脑、TCL电脑等等,纯粹是做组装的活,CEO只想赚钱、多元化,失败是早晚的事情。<br /><br />5 股市。这是个很宏大的话题,太大了。这些聪明的人就是玩命的赌徒,因为是太想出名、成为第一了。现在全球的股市都很乱,不发表任何见解了,虽然制度不全,但还是希望这些股市的玩家遵守既有规则,不要把个人利益、公司利益至于法律之上。<br /><br />6 垄断企业,比如石油。看到中石油、中石化的利润和国家给他们的补贴,觉得脸厚无极限、道德无底线。一句话,不谈这种公司。<br /><br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进步,目的是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这才是企业家振兴企业的根本所在。一味的追求利润,反而有欲速则不达的效果。这也是华尔街很多上市公司表现疲软的原因,比如Cisco的裁员,Motorola、西门子、Nokia的没落,因为股价不好,CEO们是要被干掉的,为了在位子上待得长一些,上市公司的策略就不能太灵活。所以,华为也感谢华尔街的这些公司,是华尔街让这些竞争对手们收缩业务的。<br /><br />In summary, 该书很值得一读,已经比较直白地讲出了内在的故事,能够让人在一周左右的空闲阅读中,了解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和这些前辈们突破的思想限制、政策限制。"
中国的企业史就是一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最终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在政府的制定下去运行的,国有企业躺在温暖的政府的怀抱里享尽了荣华富贵,外资运用娴熟的技巧以及所谓的先进理念吞噬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边缘化的民营企业任然顽强的生存着,就像达尔文进化论里的丛林法则一样最终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而是能够对环境的改变做出最积极适应的物种,民营企业遵循的就是这套法则,而且中国经济的改革最先开始的地方也是民营经济,最终它们是否能够在这时代变革的大潮中找到并到达幸福的彼岸,我们拭目以待!
以前的事情只有听老人说起,不过当看到书的时候,才发现中国在改革30年当中的巨大变化,文章写的很好,在时间顺序的叙述下,典型案例让我们了解更多一个年代发生的事情,而且文字通俗易懂,是一本好书。
喜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下)(纪念版)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