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特色类别 > 杂志 >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 2014年第20期)

2017-05-13 
《三联生活周刊》有关茶的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 2014年第20期) 去商家看看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 2014年第20期) 去商家看看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 2014年第20期)

《三联生活周刊》有关茶的封面专题,从若干年前就已经开始操作,最早是去原产地考察,采访当地的茶农和科研部门。也做过一些工夫茶的研究。之所以去年专去日本和台湾地区采访茶界状态,是因为我们想弄清楚,在日常的饮茶系统之外,是不是存在一个包含了复杂审美,更精致饮用方式,更注重礼仪、器物和饮茶心境的茶世界。毕竟,茶书里所记载的古人的饮茶方式,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都比今日所见要复杂许多。
结果确实如此。日本从宋禅院学习了抹茶道,到了千利休时代又按照自己的形态改变成了日本的茶道,流传下来成为若干流派。而明末时候,中国使用壶泡的饮茶方式再次改变日本,隐元禅师的进入,使日本形成了煎茶道之风,流传至今。这些饮茶方式虽然已经带有了浓厚的日本文化气息,但还是能从中看出很多历史上中国茶道的深厚影响,包括器物、动作,以及贯穿在其中的若干思想。台湾地区也是如此,从潮汕工夫茶和日本茶道分别吸取到很多东西的台湾茶人,近30年已经形成了自己对茶世界的独到看法,无论是饮茶的方式,还是喝茶的环境,包括茶具的制造和审美。这些去现场探访的结果,最终成为我们去年的那本《茶之道》专刊。
但是我们的问题仍然存在。去年日本的采访,仅仅完成了抹茶道的观察,那么与中国今日饮茶方式更接近的煎茶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煎茶道与唐朝流传的煎茶之名相同,饮法却又传自明代?中日茶风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渊源?其茶道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包括中国自唐陆羽所确定的饮茶方式是否该称茶道?带着这些令我们困惑的问题,我们再次去日本。当然,台湾、香港地区的情况也类似,我们也有大量尚未得出答案的问题想去征询台湾茶人的意见。比如老茶的情况、柴烧茶器的情况,这些在大陆都才刚刚兴起,当地却已经流行了若干年。
在日本,有两个采访令人难忘。一个是日本东京学艺大学高桥忠彦教授的采访。他告诉我们中国与日本的茶世界的点滴变化,都是根据大量资料得来的研究成果,非常有依据。

网友对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 2014年第20期)的评论

去年那本主要是介绍的日本的茶道,这本讲了茶具还有一些台湾的茶人

我是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下载阅读的。这本杂志在kindle上的显示效果、阅读体验非常好,kindle的黑白墨水屏,让我读起来很舒服,阅读体验比纸书还要好。

这本杂志的内容也很不错,从开篇的各国新闻,到时评杂谈,再到封面主题“茶之道”,知识量非常多,可见该本杂志的记者、编辑们是花了很多心血去写文章的。

向喜欢茶道的朋友们推荐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期杂志。我最喜欢的杂志中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即是听詹勋华说茶。 把老茶喝活了的人。 巧合的是看完这篇文章,有朋友请我喝茶,我第一次像吃干脆面一样吃了茶叶,怎么会有那么好吃的茶叶呢, 酥脆,香味盘旋舌尖,突然间我又懂了那文章一层,谢谢你的用心,谢谢你们的用心,谢谢这世界还有一群人在如此用心地生活。我感觉有意思极了。。。。

一直很喜欢这本杂志,每次都是在机场买

比2013版的差不少。不是对2013版的深化,没啥主题,鸡零狗碎的一个大杂烩。
拿电影打个比方,如果2013版是魔戒.护戒同盟,读者期待2014版应该是双塔奇兵,结果搞成了魔戒拍摄花絮。

三联的专辑向来做得有一套,无论是茶还是年货或是海外名校,都是专业而有阅读性的。很喜欢作者的文字,也喜欢三联做杂志的态度。

讲有关茶的一本书,不过,要真的有兴趣才买呀,买回来一看,觉得有些无聊加看不懂,或许是我本人对此了解不深!~质量不错。

内容不错,有关茶文化,有助于一些关于茶的了解。但是!!!!送过来的封面折了啊啊啊啊啊!!因为这一点,不开心!!

内容不错,后面几篇有广告之嫌,编辑没可能是所有行业的内行,有时难免传播一些吹嘘的东西,对不编辑们?

13年有过一本“茶之道”,又买14年这本,是受朋友的推荐,还不错,茶余看看。。。

喜欢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 2014年第20期)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