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网络小说 >

兄弟 (余华作品)

2017-05-10 
编辑推荐《兄弟》,被誉为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兄弟 (余华作品) 去商家看看
兄弟 (余华作品) 去商家看看

兄弟 (余华作品)

编辑推荐
《兄弟》,被誉为中国的弥尔顿《失乐园》。
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本书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
入选瑞士《时报》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来全球最为重要的15本书。

编辑推荐  
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他们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国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网友对兄弟 (余华作品)的评论

一直喜欢余华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很真实,还有他对现实的思考,确实值得一读。
拿到书有点失望啊,关键是字体太小,是小五的。晕了,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建议买上下两册的那个版本的。

新版比老版(红分封面)厚了200多页,因为字比原来大了,排版不是那么挤了,毕竟这书有50万字,上海文艺是分上下两册出的,价钱上没贵多少24.4拿的。就是纸张稍微薄了点,但很好翻,毕竟书很厚

很诧异,这本好书的书评都写成这样了。我不知道各位为什么非要纠缠与书里的性方面的描写。其实余华自己说过(在杂志上看到的),关于性方面的夸张描写其实是想表现两个时代性的压抑和性的放纵。其实抛开这些不说,这本书里表达的思想实在是太丰富了,所以我纳闷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看不出来。

起初作者的构思是一部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可是叙述统治了他的写作,篇幅超过了四十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所以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他告诫我们,“因为引到灭亡,那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余华

1.630页,够厚的,上部掉了几次眼泪,下部竟然也掉泪。不过下部语言有些啰唆,感觉在凑字数,给老外看。
2.欧美人要400年经历的天翻地覆,中国人40年就经历过了。所以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巨变”。老百姓到底会有怎样的挣扎?看书略知一二。
3.书里最喜欢宋凡平,就像黄昏清兵卫一样,是所有男人的楷模。无论是宋凡平还是长头发孙伟的爸爸,历史洪流里的小人物只能是时代的牺牲品。

这本书是我一口气看下来的,会流泪会生气会无奈,其中宋钢的父亲宋凡平让我印象最深刻!他那么温柔那么刚毅那么有爱,在他死的那一刻,是那么让人感到悲伤,而多年后他的儿子也是死的那么悲伤,不同的是他儿子死的更多是无奈。书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很鲜明,很深刻地描述了中国的历史变迁,是一部伟大的巨作!

全书最高贵最动人的人物莫过于宋凡平。李光头的不羁和宋钢的温文,我情愿他们永远是上半部里感人的患难兄弟。

《兄弟》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作者全篇都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这个跨越两个不同时代的四口之家的悲欢离合,却依然令人心情沉重,丝毫感受不到一丝的轻松。

前半部分的刘镇处在一个极度压抑的时期,在这里没有自由和尊严,内部的斗争凌驾于人的生命之上,整日无休止的争斗,游行,批判。众目睽睽之下,一群人殴打一人,却无人上前制止,父亲亲眼看到儿子被杀却无能为力,大街上三个中学生欺负小孩子却只引来围观,父母不在身边七八岁的小孩子只能靠自己艰难度日,家人死去却不敢哭泣,无数人带着终生的仇恨和屈辱自杀以求解脱。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模样,这里是可怕的地狱。

而几十年过后,刘镇又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大路宽敞了,楼房更高了,街上到处是穿着西服人模狗样的生意人,外国的一切一股脑全涌进来,刘镇变成了混血了。这里极度开放,原来那套已经不好用了,人人拼命赚钱,所有人都认定有钱能使鬼推磨,这里不是地狱,却也绝非天堂。

李光头和宋钢这对兄弟刚好经历着这两个时代,李光头是个生命力极旺盛的人,在新时代乘风破浪,抓住时机一跃而起,而宋钢这个老实,单纯,感性的男人只能如浮萍般随波飘荡,最终被淹没。在压抑的时代人们因为没有自由尊严而自杀,在开放的时代,人们却因为欲望无限放纵而屡遭背叛,宋钢在无法接受这种背叛而自杀。这两时代都有病,从极度的压抑到过度的放纵仅仅几十年的"rest":"时间,人们被这股潮流包裹着急向前赶去,没来得及静下来思考最珍贵的,该坚守的是什么。<br /><br /> 宋钢写给林红和李光头的绝笔信看的我热泪盈眶,&#34;李光头,你从前对我说过: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现在我要对你说: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34;人跟动物的区别就是自尊和坚守承诺,任何的时代,任何世界,外面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总有一些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坚守下去,比如,兄弟情义,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我一般阅读小说不跟风。就是公认为先锋作家余华的作品也一样。
最早读余华的小说是他发表在《收获》上的中篇《往事如烟》。余华不愧为叙事高手,小说的故事扑朔迷离,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诩诩如生,可读性极强。记得这部小说我看了好几遍。那本《收获》现在还收藏着。
后来,又读了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心灵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余华的小说创作水准提高还是蛮快的。
今年买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活着》,又认真读了一遍。我觉的这部小说应该是余华的代表作。好小说的几个要素都具备了:好看,文字的传神、精炼,故事的曲折以及人物灵魂深度的开掘。比较短的篇幅,容量极大。
今年图书市场突然流行起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第一部刚上市,就火的不得了。我认为炒作的力度这么大,应该是通俗的成分多一点。别人忙着读《兄弟》,我却一字未看。后来第二部也很快发行了,市场上的余热不散。2006年第三期的《收获》刊载了《兄弟》的第二部。因为我订阅着这个刊物,所以我也读了这部小说,并读了上部。小说的故事性强,人物描写生动,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中某些原生态的现象。但和他的那些写的成功的小说相比,文字明显粗糙,行文拖沓,缺乏提炼。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人为编造的痕迹过于明显。媚俗的东西也不少。
《兄弟》是一部失败的小说。
《兄弟》也是余华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小说。
(2006.11.6)

喜欢兄弟 (余华作品)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