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奇点系列) | ![]() |
|
![]() |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奇点系列) | ![]() |
网友对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奇点系列)的评论
“第四章 决策:共识的真正含义”
英文版中这里涉及到中国黑客攻击Google,及Google撤离中国市场的前后讨论及撤出后的Schemidt的反思。虽然Schemidt本人站在Google公司立场上考虑,反对撤出,但还是同意了两位创始人的决定。这才是所谓的“共识”。因为Don't be evil.
简体中文版这段不知道有没有被阉掉。
这种疑似被阉割的书,还是读读原版的吧。几乎没有生词,4级水平就ok了。原版境外购买免运费也就10刀。
作为美国人最愿意去的公司,原因绝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的免费茶点和娱乐设施,而是贯穿全文Google的企业文化:开放,包容和创新。 在这里,管理者所需要做的只是两件事:尽可能网罗到天马行空的创意精英,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温床。 而Google也把专注于用户,提供优秀的产品,并不断完善作为唯一要务。真正把创新落到实处,并贴上了标签!值得励志转型的每一个人仔细阅读!
本书第一作者是埃里克·施密特,2001-2011年谷歌首席执行官。第二作者是谷歌副总裁。还有一位不知名的第三作者。看全书像是前两位作者尤其是第一作者施密特口述或者文字整理出大纲,第三作者做润色修饰。
全书讲谷歌的许多管理方面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以前的一些介绍谷歌或者涉及谷歌的书中零星看到过,第一次看到这么全面的整理。这些管理细节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
本书的目录可以看作是书中讲到的谷歌公司的管理技巧的大纲,这一点这本书比较厚道。
以下是书中摘录出来的一些观点或信息:
1:创意精英是互联网时代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他们的基本素质:商业头脑、专业知识、创造力、实践经验。他们的共同特点:认真努力、乐于挑战现状、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
2:2002年5月,拉里·佩奇发现谷歌的搜索结果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杰夫·迪安不负责搜索工作,但是碰巧看到了留言,在一周后他跟几个同事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后来这个解决方案演化成谷歌的AdWords,由此,一项价值几十亿美元的业务应运而生;
3:谷歌坚持按职能划分部门而不是实施各部门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制,谷歌认为事业部制会造成“各成一家”的局势,有可能会出现事业部把部门利益看得高于公司利益的情况;
"rest":"<br />4:谷歌在组织重组的时候会特别留意以下几类不同的团队的不好的倾向:工程人员喜欢复杂,市场人员喜欢增加管理层,销售人员喜欢招助理;<br /><br />5:谷歌鼓励员工享受假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不能容忍离开一两周谷歌就不能运转的人的出现;<br /><br />6:谷歌最优秀的产品是靠技术因素而非商业因素赢得成功的,那些稍逊一筹的产品,技术优势就不太突出了;<br /><br />7:谷歌评价搜索引擎的好坏的五个标准:速度、准确(更接近用户想要的结果)、好用、全面(搜索了整个网络吗)、新鲜(搜索结果是否是最新的);<br /><br />8:如果你能像苹果一样通过封闭系统大获全胜,那么当然可以选择封闭,否则还是选择开放吧;<br /><br />9:寻找学习型动物颇具挑战。乔纳森常用的方法,是让应聘者对以前犯下的一个错误进行剖析;<br /><br />10:在面试反馈表上,谷歌将“谷歌范儿(Googleness)”与一般认知能力、职位相关知识以及领导经验并列为评判人才的四大板块。所谓谷歌范儿,包括上进心和抱负、团队精神、服务精神、倾听及沟通能力、行动力、效率、人际交往技巧、创造力以及品行等特质;<br /><br />11:埃里克在一次备忘录中指出,搜索请求的句子长度每年都会增加5%,这说明用户变得越来越有经验了;<br /><br />12:当有人问及写作成功的秘诀时,已故小说家埃尔莫·伦纳德回答说:读者可能跳过不读的内容,我就不写;<br /><br />13:乌迪12岁的女儿在看过他在一次雅虎工程师全体大会上的发言后,对他说:“你浪费了几百个工程师的时间,只为了告诉他们一定要创新。你觉得这样能创新吗?”。这可能是刺激乌迪离开雅虎的原因。后来乌迪选择了谷歌;<br /><br />14:苹果当年在掌上电脑“牛顿”上下了血本,因此对产品的一个致命的缺陷选择了闭目塞听:牛顿的主打功能手写识别效果特别差,只能识别出开发团队中的研发和测试人员认真书写的笔迹。"
人人佩服尊重的GOOGLE公司,埃里克的厉害之处也是世人皆知,本书的封面、印刷都超级无敌好
但是:这么好的先天条件就败在一个翻译的手里,我不懂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水平拙劣的人来翻译如此大作,看照片里划线的语句,篇幅中大量存在这样生涩、拗口的翻译,感觉作者将是把原作放进GOOGLE翻译,然后稍微调整了一下就组成了本书,更别提自己的管理、文学见底。逻辑思维严重混乱,看起来比看央视的译制片更痛苦。
不仅,也不仅仅,这样造句逻辑,我认为初中语文水平都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也不仅仅是发表督促大家深入调查这种不痛不痒的陈词滥调”请各位认真看看此句,能在一个句子里出现这么多问题,也是无语了,要不是已签名,真想退了这种占地方的、没用的、言不及义、废话连篇的还不是套用几个幼稚成语的“书”
本书是2015年的畅销书,当之无愧的“名著”,只要稍微关注互联网行业,那么你一定不止一次听到互联网、科技、IT 以及与这些行业相关的大佬们推荐此书,可谓是公司管理人员、创业者必读之书。我敢打赌一毛钱,马云绝对读过。
我无法从一个公司运营者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因为我刚毕业不久。然而这本书不止是 CEO 们的专属,它也值得一般员工(包括应届毕业生)去读。且不说你今后可能成为一个创业者或者公司中层甚至上层管理者,这个可能有点远,但读过本书,你再对比你工作的公司,便知道值不值得长久呆下去。当然,你不要拿谷歌的标准来套你所在的公司,中国有不同的国情,每个公司又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文化,创业公司由于在草创期有些方面可能还不完善。不过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公司把不把你当人,即尊不尊重你的知识和见解,若在公司眼中你只是苦力,你感觉不到重视,那么你该知道可以拿了工资就离开。
谷歌是这样做的,招聘一个人的时候,可能没有对应的岗位,但就是看到他/她有才,于是把他/她招进来“养”着。公司不实行末位淘汰,而是去询问员工是不是公司有什么问题以至于自己不能正常发挥,通常会重新进行岗位培训,让一个人在合适的岗位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最好是用其所长,一个代码编得好的性格向内的程序猿,你非要他去前台做接待,这就用错了。一切都是有前提的,谷歌一直提倡招一流的人才,不是一流的,"rest":"除非是超一流,否则不要。这个李开复老师说过多次,一流的人招一流的人,二流的人招三流的人,一旦有了一个二流的人,公司的人才结构就沦落了,四流马上会混进来。一个有本事的认,如果公司不尊重你,那么除非价钱合适,否则不要“卖”了自己。<br /><br />本书由三位谷歌大牛中的大牛合作写成,他们说了谷歌的很多方面,其中多少有点王婆卖瓜的味道,不过谷歌也用自己的成功为他们背书。前段时间苹果股价下跌,谷歌一跃成为市值最高的科技(互联网)公司。如果谷歌是失败的,这三位大牛无论说得多么正确,我们都会嗤之以鼻。可是成功就意味着值得学习吗?<br /><br />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否则为什么谷歌之外再无谷歌?你要给我说百度。那百度还真和谷歌不一样。经历了最近的事,大家都知道百度是怎么赚钱的了,同是搜索引擎,同是卖广告,盈利模式完全不同。如果我得出这样的结论,然后收尾,开头两段不白说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做了最好的诠释,中国化嘛。取其中有用的,抛弃其中无用的,哪怕普遍来说是很好的理论。谷歌输出自己的公司文化,战略意义很大的,他是开放的代表,他想的是所有的公司都跟着他的套路走,一步步蚕食苹果代表的封闭。<br /><br />中国是个特殊的市场,互联网几乎独成一个世界,13亿庞大人口,足以支撑起很多很大的市场。中国互联网界对本书的追捧,证明了大家对外面的自由的向往。但是看完合上书,大佬们还是继续闷头在中国的封闭优势中赚钱。谷歌的确重新定义了公司,中国的企业家们重新定义了创业。<br /><br />所以,我们会追捧谷歌,甚至有拜谷歌教,但是谷歌是尴尬的,本书的际遇也是尴尬的。谷歌的运营理念早就被介绍到中国,一些理论也被中国化,本书在中国的火热只是其中的一波高潮而已。之后呢,所有人都要明白,在中国做生意有中国的规矩。<br /><br />最后三段我是在胡言乱语了,一开始就说了嘛,我无法以一个公司运营者的身份解读本书。"
喜欢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奇点系列)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