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2017-04-24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去商家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去商家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
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您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注:此书为再版《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

网友对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的评论

近来读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1~7册)。
先说明一点,之所以给第七册打了4星,是因为觉得收笔有些仓促。按我的看法,崇祯自尽后,吴三桂放清兵入关,李自成与清军战于“一片石”,败走;南京备用政权继续抗清,史可法坚守扬州,及南明小朝廷……都应算作明朝余绪。但明月兄戛然收笔,读者意犹未尽,似有不妥。因此打4星,得罪明矾处,还望大家海涵!
言归正传。
当年明月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破除唯物史观的迷信。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以下简称《明朝》)能卖得这么火?
因为好看。
为什么好看?
因为不枯燥。
为什么不枯燥?
因为没有通篇阶级斗争说教。

当年明月说,历史应该很好看。
我说,历史本来就很好看,是我们之前写得太难看。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了支配性的(dominant)意识形态。从事各种学术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被要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史学也不例外。
引入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后,历史的叙事风格有两大转变。
一是,将传统史学一概斥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极力赞颂广大人民群众,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于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两个人,一个叫做统治者,一个叫做被统治者,统治者都是昏庸"rest":"、残暴、无耻、荒淫、反动的;人民群众则是智慧、高尚、自律、进步、革命的。<br />二是,强调万事都有必然性,否定历史的偶然性。明朝灭亡了,因为明朝统治者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李自成为什么成功呢?因为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为什么李自成又败给了清兵呢?因为他有历史局限性嘛!一句话,按照代表先进性的程度排名,李自成大于明朝,而清朝又大于李自成。其他朝代更替,与此类似。<br /><br />于是我们的历史,就被改写成阶级斗争史。两国征战,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农民军与政府军战斗,是“阶级矛盾激化”。父子之间吵个架,是封建礼教与冲破封建礼教的斗争;夫妻之间拌个嘴,是因为两人的出身不同导致的觉悟不同……阶级斗争成了万能理论,可以解释一切矛盾。<br />于是我们的历史,除了地主就是农民。皇帝是“地主的总头子”,各级官僚,是“官僚地主的代表”,知识分子,是“地主的代言人”,军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刽子手”,剩下的,就是被压迫的无辜农民了。<br /><br />造反成功了,史学家们跳出来说,你看看,我早就说过,你们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所以你成功是必然的;失败了,史学家们马上又改口,虽然你很先进,但是,你还不够先进,因为你有历史局限性,所以你失败是必然的。<br /><br />于是我们的历史,就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故事。<br />单调,是因为人物少,只有两个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br />乏味,是因为一切早都定好了,兴衰成败早已注定,还有什么好说的?<br /><br />但是,历史不该是这样的。<br />因为,历史本来就不是这样的。<br /><br />应当说,马克思的史学观,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法,都是很有解释力的理论工具,但到处套用,就难免让人抵触。<br /><br />《明朝》的学术价值,我认为至少有二,<br />一是不单调,还历史本来面目,人物众多,且鲜活而不呆板,比历史课本上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好得多,没有乱用阶级分析法;<br />二是不乏味,没有做出一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模样,告诉你这也必然那也必然,没有乱用历史决定论。<br />至于非学术价值,我就不多说了,读者自有评判。<br /><br />作为结尾,我推荐大家读两本书,一是波普尔的《历史主义贫困论》,二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相信这两本书有助于进一步破除唯物史观的迷信。"

无可否认,当年明月开创了一种写史的方式。虽然,我并不喜欢明史,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却让我一直追随,难以割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封建专制至此达到鼎盛,道德代替法律成为治国标准。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开始了文艺复兴,思想的力量因获解放而爆发出无可抵挡的光芒,而我们的帝国却在用程朱理学、文言八股规划出条条框框,将不同的人包装成为相同的零件来对号入座;西方因为地理大发现而开发了另一个未知的天地,而我们却在自己的世界里一面闭关锁国,一面继续天朝上国的迷梦。这样一个帝国,国家机器沉重腐朽,犹如行将就木,风烛残年的老人,当年明月却用文字让我们重新体会到了一种读史的感动,没错,就是那种激昂澎湃,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是人性的光芒,无数微小的个体在历史的银河中所散发的温暖和希望。
当年明月是个奇才,以轻松的笔触诉说严肃的历史,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原理,娓娓道来,深刻却又生动。这不是戏说传奇,而是广采史料的认真演绎。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生旦净末,善恶忠奸,既没有脸谱化地歌功颂德,也没有一味抹黑,刻意贬低,我们看到的是有喜有怒,有血有肉,有功有过,有得有失的鲜活的人,在黑暗的大明王朝中,或坚守理想,或保有良心,或埋头苦干,或舍身成仁,虽不能以个人之力使王朝屹立不倒,却也让我们为之心折,为之动容,为之倾倒。我们感动于郑和七下西洋,面"rest":"对未知时不畏艰险的勇敢;感动于于谦临危授命,保卫北京,力挽狂澜的魄力;感动于王守仁在斗争实践中完善哲学的智慧;感动于杨涟用鲜血和生命所坚守的气节;徐阶的坚毅隐忍;海瑞的清廉倔强;戚继光抗击倭寇,威名远扬;袁崇焕孤守宁远,英勇顽强。全书最振奋人心的场景发生在第五卷结尾,当胜利的凯歌奏响在露梁海上空,历时七年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入侵者的全军覆没而告终,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英雄用鲜血诉说了历史的真理: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br /> “历史从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明朝的大厦不可避免地倾覆了,但是,因为上述的,以及未提到的许许多多人身上这样或那样的闪光,依然挺立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以史为鉴。感谢当年明月为我们讲述了这一段不平凡,不枯燥的历史,让我们喜爱它,了解它,深入它,记住它,为之感动,得到提升。"

就是由于图便宜,分开买的,名字都是一样的 也都写新版了,可是买回家一看直接无语。。。字体怎么有大有小??早知这样,还不如直接买全套!!!

刚下单就降价了,晕!

书书价是节皆高啊!

历时几个月终于把这套书全部看完了,

历史很有意思,历史很没有意思。

有幸在第七部的307页第二行发现了两个“错字”(加上双引号是因为不知道是不是

一定错了)。

就这样,他按照原定路线,带着静闻, 翻阅 了广西十万大山,然后进入四

川。。。。

对了,就是“翻阅”。

没别的意思,就是觉得这个可能的错词很有意思。翻阅了《明朝那些事儿》,看遍了

一个朝代的兴衰。没有嗟叹,没有惋惜。

有的只是,这历史相当有意思。

谢谢作者,谢谢你的书,我看着很开心。

如果你买了之前的六本,你一定会买这本,买完后的感觉是终于完了~~~

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生活,明天悲剧的历史就是今天悲剧的生活,历史总是一样,真的。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写到后记了,不知道当年明月会否继续写,记得跟朋友一起谈论这本书,谈论当年明月的时候,我说,希望当年明月不要再写了,即便写,也要换另一种形式,明知道无法超越,就不要去狗尾续貂了。   
  其实那个时候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说明白,也不想对他人说明白:既然悲剧不可避免,已经知道结果的话不如就在最惊喜的环节结束这一切,尽管没有结果对读者很残忍,看起来也像是一场悲剧。  
  明事儿的出现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之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白话历史无论是否能在立意文笔幽默结构方面超越明事儿,也无法代替当年明月的这本书,后半部较前半部不能令很多读者满意,也许这是因为大明王朝走向末路,作者心境愈发悲凉,但个人认为这不是原因,而是世事本就如此,正如当年明月自己所说“只有悲剧结局,无一例外”。  
  前两天还有位朋友说理想中的状态是“有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阅人无数,见到过很多丑陋的事,他们很不快乐,但一点也不愤怒,对这个社会也没有仇恨,对待别人很宽容”,其实俺想说的是,他们也可能快乐的,只要能对自己撒一个悠长而无尽的谎就可以.  
  当年读明事儿的时候俺就觉得当年明月会经常写些励志内容,这让俺颇为不满,因为觉得太过牵强附会,也会觉得当年明月是个非常简单的人"rest":",但,非常简单的人如何能写出一部活色生香的历史呢?读了后记,才明白一些,如果说俺能站在跟明月类似高度来理解历史的话,那仅仅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对历史感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而已。   <br />  撒一个悠长而无尽的谎并不难,因为,一切都只在自己心里,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这话如果不放在历史感里,站在一定高度去理解的话,如同“彪悍的人生是不需要解释的”一样,估计反而会害了一些人,如果没有清明的灵台和平静的内心,真理就是祸根。   <br />  PS本来写了很多,还是都删掉了,那么多矫情的话想说,大概是被当年明月的后记所感染吧。"

喜欢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