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大卫·科波菲尔(套装上下册) (经典译林) | ![]() |
|
![]() |
大卫·科波菲尔(套装上下册) (经典译林) | ![]() |
网友对大卫·科波菲尔(套装上下册) (经典译林)的评论
故事就不作什么评价了,DC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在读过的所有的译版中,最喜欢的就是宋老先生的了,可惜宋老已经仙逝……
书包装的非常精美,细节设计也超出我之前的想象,拿在手里手感非常好。纸张是小时候常见的淡黄色而不是纯白的,这一点我是非常喜欢的。字体大小适中。美中不足的一点是纸张略薄,但总的来讲是非常让我满意的。
非常超值的一本书,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
看到有人比较不同版本的此书翻译,只能说翻译风格确有不同,个人倒是更喜欢宋老师的,平顺自然而且不失准确。
拿宋兆霖的译本和李彭恩的译本比较了一下 ,李翻译得非常凝练,而且文采优美,远胜过宋兆霖翻译的。
仅从标题就能看出:第一章 降生人世;第二章 渐渐懂事;第三章 换个环境(这个是李彭恩的翻译)。再看看宋兆霖的翻译:第一章 来到人间;第二章 初识世事;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宋的《来到人间》比李的《降生人世》差,降生明显比来到强。《生活有了变化》与《换个环境》相比,明显啰嗦。
再看正文:李的“在记叙我生平的这部书里,我自己是主人公呢,还是另有他人扮演这个角色呢,不妨细细读来,书中自有交代。为了从我一出生来开始记叙我的一生,我提笔写道:我出生在(别人这样告诉我,我也这样相信)一个星期五的半夜十二点钟。据说,时钟开始当当敲响的时候,正是我呱呱坠地的时候。”
再看宋的“在我的这本传记中,作为主人公的到底是我呢,还是另有其人,在这些篇章中自当说个明白。为了要从我的出世来开始叙述我的一生,我得说,我出生在一个星期五的半夜十二点钟(别人这样告我,我也相信)。据说,那第一声钟声,正好跟我的第一声哭声同时响起。”
“不妨细细读来,书中自有交代”明显比“在这些篇章中自当说个明白”凝练,还有“时钟开始当当敲响的时候,正是我呱呱坠地的时候”与“那第一声钟声,正好跟我的第一声哭声同时响起”,呱呱坠地不论从凝练、还是从优美的角度看,都比“跟我的第一声哭声同时响起”强。
第一次就让我停不下来了.人物形象真实可爱.又有儿童的幽默童稚.感觉到了人性美.情节什么的不用说.特别好.语言不刻意.自然.惹人爱
奢到简,贫苦中自救,风雨后见到了彩虹,不管怎样的环境,依然纯真善良
RT
其他都很好,书也很好看。
近日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非常精彩的一部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文笔幽默。但还是有几个地方让我疑惑不解。
第一节 有关疑点
①、关于中译本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不单是这部小说,实际上,几乎所有西方名著的中译本都存在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对此伤透脑筋,老觉得句子不生动或者段落之间衔接不紧密,读起来和纯正中文句子有差别,略显吃力。大部分时候不影响理解,但一些细小句子上就难以避免了,以至到了让人读之如坠云雾之中的感觉,完全无法理解,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版本,程度较轻,整本书令人别扭的句子也就十来句左右。还有就是整体上的违和感,总觉得和国内名家的小说完全不一样,当然,这一点也无法苛求,文化传统的关系,写作手法都不相同。不过,不知道共处欧洲文化圈的英国小说的德文译本会不会有这种违和感。另外一点非常明显的区别大概是西方小说中对外部环境不厌其烦的描写,其中描述的事物有些压根儿就没见过,完全无法想象。
②、关于文学化的语言
鉴于中国经典小说作品我读的并不多,不太清楚是否和西方小说的描写一样夸张,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小说中一部分表现内心情感的语言显得太过矫情,虽然语言非常精彩,排比、反问等修辞运用得十分到位,但完全不像是真实的情感,有点戏剧的感觉,而且,完全无法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败笔,难道英国人说话都用标准书面语来交流?"rest":"抑或原本就没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br />③、关于内容概要<br />这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大·科》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也是,有趣的是,这两本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主要内容也类似,大致都是写的主人公的一生,只不过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如此一来,行文上的相似也出现了,两本书都穿插了不少与主人公没有多大关系的其他人的事情,导致很多章节主人公可以完全忽略,这让我很不解,尤其是《大·科》中的大卫,书的前半部在描写其小时候时可以说是浓墨重彩地加以塑造,可是,当转入中期之后,大卫一下子变得无足轻重起来,仅仅只是充当一个路人牵线的作用,完全看不到他青年之后的变化,可以说完全失去了对人物的塑造,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名字,一个小时候的大卫,主人公仿佛一瞬间失去了灵魂,只剩下一具躯壳。其余人物的塑造虽然非常成功,例如说米考伯夫妇,但是我觉得他们与这部小说无关,这么说肯定是过于偏激了,但总体上看关系不大。<br />④、关于文化差异<br />在读国外小说时这是必定要面临的一道障碍,这直接导致了好些地方完全无法明白为什么会变成那样,例如为何威克菲尔先生会受到希普的摆布与控制,就是因为不了解英国律师行业的运作规律。还有人物的行动原因,以中国人的思维来看,觉得他们有些做法实在是匪夷所思。当然,还有作者写作时的含糊其词(因为我看不明白所以如此说),例如迪克先生在调解斯特朗博士与他的妻子的矛盾那一节,我无论怎么看都没看出来他究竟做了些什么、是如何做的。最让我奇怪的是小说里面的人物文质彬彬得可怕,明明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偏偏就弄得像邻里闲话家常般,让我憋了一肚子气,就算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文学要注意纯洁性,不能脏话连篇,至少也要让我感受到一点争吵的气氛呀。我认为大卫就应该将他的继父摩德斯通及其姐姐大骂一顿,以解我心头之恨。有一点最让我震惊,大卫的妈妈真的就如玩偶般被摩德斯通所控制了?现实中真的可能会有如此情况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个世界实在是太荒谬与疯狂了。<br />第二节 有关人物<br />①艾米丽<br />今天终于读完这本约莫800页的小说,给我冲击最大的一点就是:每个人成为大人之时,小时候的自己便永远地死去。在艾米丽的身上有着最为鲜明的体现,小时候那么天真可爱的艾米丽,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再也看不到一丝一毫她小时候的影子,自她被斯蒂福引诱并被抛弃后,不幸一直伴随着她,也让我不住感叹,只有一次的人生,如果走错了,那真的是难以回头了。<br />②朵拉&吉卜<br />朵拉是大卫的夫人,天真可爱,可以说完完全全不受世俗污染,我无法同意中译者在前言中隐暗的对这次婚姻的指责,虽然她什么都不会,但那证明不了什么,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婚姻,尽管一开始我也对大卫陷入热恋有点惊讶。书中对他们的婚姻生活有着十分详尽精彩的描写,非常全面地表现了朵拉的天然与可爱,以动画流行语来看就是:“萌”。<br />吉卜是朵拉喂养的小狗,这个家伙和朵拉是不可分离的,或许它是对朵拉性格方面的一种影射(无贬义),在书中也是如此安排的,随着朵拉的出场而出场,随着朵拉的退场(病逝)而退场(老死)。对它的描写也是十分具有人性化的色彩。有点类似《蜡笔小新》中的小白。<br />③特拉德&斯蒂福<br />大卫被继父迫使就读的寄宿小学中的朋友,这两个人的境遇在书的前半部与后半部全然是颠倒的。在大卫的印象中,斯蒂福高雅、优秀,因而对他十分仰慕;特拉德却是傻里傻气,一副笨蛋像。然而,和大卫成为一生的挚友的不是斯蒂福,而是傻气的特拉德,这实际上也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朋友不是仅凭表面光鲜与否来决定的。斯蒂福出身上层,从小被溺爱,灌输所谓的“高贵”思想,变成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特拉德长相不漂亮,脑筋也算不上好使,但是他认真踏实,待人诚恳,终于使他日子越过越好,也有了幸福的家庭。<br />这两个角色有着十分明显的对比倾向,一正一反。<br />然而也不全是如此呆板,斯蒂福这个人物也不算是个彻彻底底的坏蛋,也还是有着其优点,书中大卫对他的感情也不全然是痛恨,依旧包含着很大一部分的喜爱与赞赏。不能不说从小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br />大卫对斯蒂福的态度最能体现感情的复杂性,无法以简单的对错来判断。<br />④尤利亚·希普<br />“世上凡是贪婪、诡诈的人,没有不做得过分、自作自受的”。这句话是对其的最好写照。<br />⑤哈姆<br />我对于哈姆因为救斯蒂福而丢掉性命一事感到十分愤慨,尽管事前并不知晓那个人就是斯蒂福,不过,我深深地怀疑就算事前知道,他仍然会去,在他眼中,大概没有其余的个人恩怨,有的只是面临生命危险需要帮助的人,对此我是十分感动与赞叹的,同时也认为这是狄更斯故意安排的,不言而喻,哈姆唯有于此才能彻底与纯粹的表现其个人品德与狄更斯的“道德意图”。<br />不用说,作者的目的达到了。<br />第三节 掩卷沉思<br />陡然发觉(或者说一直都明白):生活,我未曾见过它一眼。<br />世界上不缺少尤利亚·希普和摩德斯通这样的毒蛇,我确信碰到过如希普那样怀着恶毒之心欺骗别人的坏蛋。<br />我非常非常羡慕大卫和他姨奶奶生活的那个家庭,那么的温馨,大卫在儿时因为家庭遭受了许多苦难,但也是因为家庭他得到了许多幸福,很庆幸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有爱我的家人。<br />正如中译者在前言所说:“谁若有幸在少年时代就阅读这本书,必将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br />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指引我成为大卫那样的人,“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能够堂堂正正立于世上。"
货收到了,很好,有一点出乎意料,下次还会再来
孩子很喜欢,是正品,下次还来购买。
书包装的非常好,店家也很热心。
喜欢大卫·科波菲尔(套装上下册) (经典译林)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