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医学 >

互联网医疗大变局

2017-04-11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通过对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互联网医疗大变局 去商家看看
互联网医疗大变局 去商家看看

互联网医疗大变局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发展路径,试图对中国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解读,找到适合中国自身医疗体系特色的互联网医疗前进方向。上篇集中介绍美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趋势和具体的商业模式。通过仔细梳理美国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和市场等背景来分析美国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成因和背后的动力。下篇集中讨论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图景和对未来发展路径的分析。首先,通过分析互联网医疗的投资策略、医疗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为大众提供一个互联网医疗在中国发展的基本图谱。本书还集中讨论了互联网医疗所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市场上较为知名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做出案例分析。

网友对互联网医疗大变局的评论

去年10月出的书,写中美两国截至到2015年上半年,在移动医疗领域的现状与机会。同类书大部分是资料的堆砌,两位作者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相对来说是比较少见的。

估计距离作者完稿已经有一年了,不过我感觉书中内容目前还基本没过时。

全书前半部分说美国,后半部分说中国。主要内容是对这个行业的现状的概括、分析,和一些商业机会的预测。

以下是书中一些主要观点的摘抄:

1:纵观整个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资会发现,互联网公司在这个领域的活跃度远超过传统医疗行业内公司,和国外行业内公司作为主要接盘者的情况很不相同。这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后续服务对接难和盈利难。PⅩ

2:因此,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医疗发展最大的敌人。只有彻底摆脱产品销售导向才能真正做好互联网医疗。PⅪ

3:综上所述,美国传统基础医疗正在经历重大的变革。首先,在应急领域更多的是提供了替代方案,目标是降低目前急诊室的拥挤状态和控制医疗费用。其次,核心的日间门诊逐步进入了定制时代,填补了传统诊所受到挤压后逐步缩小的市场空间,再次,伴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的使用将进一步加大,但技术更多的是作为辅助性手段,与线下医疗的融合特性更为明显。最后,从以医生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未来的诊"rest":"所更多的是一整个团队为一个病人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P6<br /><br />4:首先,美国的投资者大力看好远程医疗项目,远程医疗逐渐被雇主和保险公接受,原因是远程医疗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雇主愿意为这项服务埋单,保险公司也开始把远程医疗服务纳人报销范围,或者和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合作。P16<br /><br />5:此外,美国也有一回达型企业闺为员工数量众多,选择通过信托基金的形式来管理员工健康福利,而保险公司则作为第三方公司来管理员工医疗服务,称为ASO(Administrative Service Organization)模式。P38<br /><br />6:从上述消息可以看出两个趋势,一是美国的移动医疗的未来发展主要向B端靠拢,C端不再是主流。P70<br /><br />7:国内现有的支付模式非常不利于成本控制,最典型的就是支付体系对整个医疗成本的控制起不到监督作用。P87<br /><br />8:分级诊疗并非是一级级地向上转诊,而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家门口的诊所,但这并不限制有人直接去大医院看病,只是通过价格和保险的理赔范畴来限制用户,而不是强制性地限制用户。P92<br /><br />9:目前在中国,大多数医院行使的职能是医病,就医之前和就医之后都是真空区。就医之前包括健康教育和预防医疗,目前连锁体检中心承担了一部分技术性预防医疗服务,但缺乏与健康咨询以及健康干预的联动。 P101<br /><br />10:归根结底,目前国内的医生咨询为什么很难起到真正效果,除了缺乏电子病历,医生积极性不高这类大环境因素,核心问题是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缺乏完整有效的病种数据库。目前的这种松散的的依靠个人能力的模式风险极大也不持久。未来建立标准化的病种数据库会改变这种格局,而能够获得这些有效数据并制作成一套管整流程的公司可能成为行业的主导者,打破目前松散风险不可控的局面。P154<br /><br />11:然后来看一下美国远程医疗的定价。美国的远程医疗发展起来的根本就是:便宜。P155<br /><br />12:囿于中国特殊的医疗体系,中国医生资源很难被真正圈进来为移动医疗服务。P181<br /><br />13:国内的移动医疗当前的模式可能会分为两层来发展:第一层是围绕着诊疗环节,第二层是围绕着健康管理,P182<br /><br />14:从本质上来说,中国的大部分医疗护理并没有进入医保或商业保险的赔付领域,而是由用户自己付费。对于自费部分,作为个人的用户其实有着很强的控费需求,而这也正是移动护理在中国能获得发展的前提。P183<br /><br />15:有利于移动医疗的土壤必须有三个条件:机构的分散、人才的自由和支付的变化。P235"

目前看到医疗信息产业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没有喧宾夺主的词藻,难得体现的客观和冷静,内容扎实,有指意义。

看完后基本上对整个互联网医疗体系有深刻认识

一般,比较笼统的,后面都没看完了

喜欢互联网医疗大变局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