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 ![]() |
|
![]() |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 ![]() |
网友对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的评论
本来是很好的书,可惜14年出版,用的都是03年的资料,陶寺新出土的观象台、圭尺等新资料都没有使用,一些结论不敢苟同,但很受启发。
是作者博客文章的汇集,少了做学问的匠气,多了思考的灵动。很好的书,特别是前三分之一的文章。但也值得指出的是,囿于作者研究的范围,有些观点是一家之言。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学者结合最近考古成就,写出的极高品质的考古通俗读物!
在专家的名头下打着走通俗化的路子,看似不错,但如果方法和观念出错,就很容易误导一般读者,让错误的观念流行,遗祸于社会。
这本书在论证的前提以及方法上有许多基本的错误。兹举一例,在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研究中,有一个基本的常识,即所有的词语和用意往往因时空和语境而有差,不可泛泛地以今意去理解。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中的“中或(国)”一词,指的是“中间的国家”,在这里,“中国”是形容词“中”加上名词“或(国)”组成的,并非如作者所理解的名词“中国”。在何尊的年代即西周早期,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成周都城地区而已,且并无文化上的意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华夏文化正统观念有所萌芽,周、晋等国自称为“中国”,而位于陕西的秦和南方的楚皆不被视为“中国”。因为如此,我们现在要说“陕西、湖北都不是中国吗?”显然不是。
真正的历史学者,不会动辄用今人的衣服去套在古人的身体上!
作者为考古专家,本书亦以考古学家的眼光,用自己考古的发现,和考古学领域里国内外其他专家研究的成果,粗线条勾勒出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国家”形成情况。从山西襄汾的陶寺,到嵩山周围的大邑王城岗,中经新砦遗存,发展为大邑二里头的都邑,终至形成凌驾于其他区系之上的中央王国。有说服力地告诉读者:在地缘政治上,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洛阳地区成为中原王朝文明的发祥地。我们的华夏民族、我们的中国就是这样逐步发展形成的。当然,这样一个链条既有连续,也有断裂,应该是受限于考古发现的材料,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去弥补和充实。
作者虽为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但对公元前2000年前后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夏代,仍持极为审慎的态度,甚至认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原腹地的考古学景观,导致源自后世文献的统一强势的早期‘夏王朝’可能被解构”(页150),因为“考古学上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解题,页3)。但对其已形成最初的国家形态(作者谓之“中原广域王权国家”),则予以肯定,不持异议。作者在研究中,较少取证于后世的文献,避免了被其误导的可能,这对王国维所创始的“二重证据法”是一个突破。该法用于对商周时代的研究,因有甲骨文、金文材料的存在,自有其价值和作用;而对此前没有留下文字的年代,则失去了效力。有关上古的后世文献充斥着传说和臆想,如果对其过分依赖,走不出“证经补史”的藩篱,的确充满危险。在学界急于为夏商周进行断代的背景下,本书没有把二里头文化作为“夏朝”来叙述,应属不随流俗、独立思考的可贵表现。
篇幅短小,语言通俗,论述客观,观点新颖,雅俗共赏
这部小书是许宏老师的作品,之前就有所耳闻。11月下单买来翻看。书里内容是我很感兴趣的,文字流畅,有丰富的图片示意,书装帧很有印象派的符号感,是一个旗帜般的中。这部书深入浅出,可以说是学术作品通俗化的很好的范例。
幸亏没有在2007年读到这本书,否则我一定会抵住老师、父母的压力,不顾一切地报历史系,并选择考古方向。我对上古时期华夏国家群形态的朦胧思考与书中描述和解释相似颇多,读书读到这个地步,才快乐。
书不厚,讲述了公元2000前根据考古发掘所能得到的中原地区的信息,带我们走出神话时代,去寻找中国真正的起源
历史爱好者。底子全靠高中文科,现在来看的话,专业性比较强,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对我来说这本书值得静心来读。
喜欢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