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 ![]() |
|
![]() |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 ![]() |
网友对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评论
这是罗辑思维的第三本书了,第一本名为《罗辑思维》,第二本叫《罗辑思维2》。这第三本取名作《成大事者不纠结》,意义重大。第一二本书都是第一季的节目,制作上主体工作就是将罗胖在视频节目中说的话文字化并排版。第三本书则是从第二季节目中选取题材,以“成大事者不纠结”为主题选取符合的节目进行文字化,并且在选择好之后也不是照搬,而是截取其中契合的部分收录,所以本书可谓全是干货。
看目录,本书十足像一本心灵鸡汤。近两年,心灵鸡汤一词成了一个贬义词,然而若真的需要饮一碗鸡汤的话,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不似其他为了鸡汤而鸡汤的书,《成大事者》是以历史人物为引展开来说的,不是生硬的说教,是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作为罗辑思维的忠实粉丝,对于罗胖阐述的这些的道理我是认同的,《成大事者》或许会成为一本影响我一生的书,至少罗辑思维在这两年对我影响颇大。
书中提到的人物均大名鼎鼎,他们是张廷玉、曾国藩、拿破仑三世、卢梭、嘉庆、李鸿章、雍正、甘地、隋炀帝、屋大维和胡适,以他们为例,也讲了很多道理,我体会最深的还是活在当下。说实话,我有些太执着于“活在当下”这条教导了,以致于阻碍我从罗辑思维学习其他知识,同时也让我产生人生不需要规划,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在生活中遇事时干劲略显不足,他人都认为我不太积极。幸好,我明白我自己做事还是踏实的,拙嘴笨舌不敢吹大牛"rest":"大包大揽的坏习惯我慢慢改吧。<br /><br />我自己阅读本书是在亚马逊买的电子书,一口气读完后,我便做了一个决定,购买一批纸质书送给我珍视的朋友们。如今我即将毕业了,正好也可以作为毕业赠礼。其实在毕业季送本书给朋友们的想法也是与他们共勉,我们即将走出校园,真正踏入社会。在过渡时期,我们很容易陷入迷茫,不谙社会世故,不懂职场规则,甚至毕业即失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容易失去自信,这么没用来世还不如做一只海螺。<br /><br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不再是学生,很多“优待”不能享受了,将直面社会的残酷,很多人一开始都还想回到校园去,不少人考研也是这个心态,不是逃避就业,就是舍不得校园的舒适。可是出来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便今后考研也是为了提升技能,不是重享当初学生时代的美好,所以从毕业那一刻就要有毕业的心态,从现在起转变思想,做一个社会人,一个职场人,否则老板只能告诉你:你不换思想,我们就换人。然而我们需要担心很多吗,能不能找到工作,找到工作能不能胜任做好,做好能不能升职,升职会不会遇到小人使绊下套?工作所得够不够养活自己,能不能存够钱娶妻生子,会不会成为房奴车奴孩奴?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定,你认为现在够倒霉的了,恐怕是最倒霉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就错了,因为未来还有更多倒霉的事会降临到你身上。但是都不是你担心的那些,或许你担心的事一件都不会发生。当倒霉的事真正发生的时候,你也处理得很好,你也在成长的,不要以现在的情况评估你解决今后遇到的重大问题的能力。<br /><br />不要因为“活在当下”被打上了心灵鸡汤的标签就排斥它,这只能证明你思想上的狭隘。这个世上有很大一批人是遵循活在当下哲学的,每天尽心尽力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这样的人并非胸无大志,他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你不知道只是因为他不愿意与你分享,但是他知道他正迈着坚定而稳重的步伐走向自己的目标。"
没看过罗振宇先生的脱口秀,完完全全是看了这书之后才发现:哦,原来还有这个事儿:“互联网思维下的知识性脱口秀”。
在目前极其浮躁的“团结一致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下,能凝聚起一帮还未摒弃读书、还未鄙视知识的四有青年,个人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一个尝试。尤其是脱口秀这种节目形式:大家都很忙,可能许久都抽不出时间去翻开一本真正的书(正如本书在卢梭章节里所提到的那样)。这节目就能在零散细碎的时间里,给那些目标人群(我相信他们肯定也属于中上阶层)普及一些知识,再提供一种“我这也算是读了书了,我还是有文化的”的感觉。
这是个很有积极意义的脱口秀,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脱口秀上的口水话整理成文就能算是一本合格的书。所以我在这篇评论里只能承认这只是一本脱口秀“语录”一样的东西。它面对的受众到底是谁也很令人茫然:傻壕对这肯定没兴趣;读书人从这书里学不到什么东西;至于这节目面对的粉丝,他们不是很忙么,有什么理由让他们就单单能翻开你这本书?
至于“互联网思维”,我也是一名IT行业的从业者,也看多了这种很搞笑的现象。现在总有一些人喜欢把这个词语放在嘴边,似乎无论什么行当都能托出这万金油一样的标准答案。似乎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已然是一种耻辱;而某些卖狗皮膏药的二混子则高呼着他们自己都不甚了然的“互联网思维”口号,大行其道。
忝以为:读书的意义并不在于让人觉得自己多么多么牛逼,什么问"rest":"题都不是问题;而是让人清楚客观地承认和认识到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做不到的。正如“互联网思维”这种外挂不可能完美地适配于世间万物。<br />----比如好好地去读一本书,比如好好地去写一本书。"
罗胖说三十岁之前喜欢看知识类的书,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思想。
三十岁后认命了,该懂的懂了,不懂的也没希望了(呵呵),
三十岁后更喜欢看人物传记,看不同的多彩人生,看懂别人的人生对于自己活明白这辈子是非常有帮助的。
书里12个故事,讲述了11种人生(曾国藩有两篇),
很多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以为是什么时代巨变,以为是什么90、80后代购,我们以为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棘手的、史无前例的,
其实,翻开这些几百年前的人物,看看他们的人生,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所有遇到的新问题,都早已有了现成的答案。
别再纠结迷茫彷徨孤独……人生有限,赶紧麻溜的该干啥干啥去吧!!!
喜欢看。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事看人看对相同物。所有的历史和评论都是个人观点的代表,看不同作者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便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概貌。事情本来就是多角度的。最有价值的是帮助我们学会接纳和反思。也看到一些读者对罗胖子和书内容的攻击,我认为其实没必要,事情永远没有完全的真像,所有的追述和记录都有个人思想的痕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过,尝试用另一种视角看待事物,再做取舍,就是收获。
并,强烈建议KINDLE,将更多的书编辑成电子书,方便携带,并便于化零为整地利用时间阅读。我找不到《辛德勒名单》《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等书的电子书。
上次看知乎,看到这句话“你不可能出现在多个地方,但是你做过的事情可以”,很有道理的一种思考方式。读完这本书,立即就想起了这句话,它们很match。
从最开始的两本书到现在,罗辑思维一直在强调一个优盘化生存,即脱离强大的组织,做一个受益人,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嘈杂的环境下,这种纯粹的手艺人思想,可以让人更加专注,不管以后,至少当下专注,干好了还是有好处的。书中说到,你现在干的事情,不仅是为你现在的领导干的,也是让你将来的领导看的。
书中一大篇幅是对比了晚清重臣的行为,有的人恋旧,有的人对未来很狂热,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过去的行为准则失效了,未来的路谁也拿不准,在这个背景下,恰好是木讷一点的只活在当下的李鸿章过得最好。
罗胖的书的观点,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今社会面临互联网的冲击,这种冲击是革命性的,是历史上重来没有过的,也没有人知道具体未来的变化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种种可能的结果。不管是教育还是传统观点,都是没有考虑这个前提的,所以大家互相看来都是天壤之别。有了这个前提,看这本书就更多怀一份探索,而少一分批判或者狂热了。
在前途不知道走向哪里的时候你怎么做?这或许是这本书更适合的一个标题。做个负责的人,自己先搞定好自己,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一下社会,能力之外的事情不去追求。所有的坚固都会烟消"rest":"云散,就不要那么在意外在的东西了。<br /> 不管过去,忘掉过去;不惧将来,抛开幻想,就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喜欢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