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完整图文版) (开放历史系列)

2017-03-14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内容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完整图文版) (开放历史系列) 去商家看看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完整图文版) (开放历史系列) 去商家看看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完整图文版) (开放历史系列)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内容简介:一九四九年两岸分治,此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始终摆脱不掉“丢掉中国的人”。其专制性格,加上白色恐怖的印象,也似乎掩盖了他的复杂功过。然而蒋介石是唯一在中国大陆与台湾都曾掌权的政治领袖,终其一生不断参与具世界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且其时间长度近代少有人能及。蒋介石的一生牵动着现代中国的挣扎以及世界局势的复杂变换。
哈佛学者、前美国驻华外交官陶涵的这本《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通过近几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以及一系列难得一见的档案,在历史还原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以第三方视角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家。他一方面敌视中共,却敬佩他们的纪律与效率;他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训斥后便不再记恨;他年少时曾经风流,却对宋美龄情有独钟;他思念儿子却谨守家国分际,不愿用条件与斯大林换回蒋经国。他要求属下忠诚至上,却也会行径残暴,运用一些拙劣的外交手腕。《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是紧扣时代、贴近人物的蒋介石传记。不论你怎么看待蒋介石一生动荡岁月的功过,这本书里他的故事大有可观。

网友对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完整图文版) (开放历史系列)的评论

这本书我是从书店买的,还没看完,看了一半了。今年已经从卓越买了两千多元钱的书,我从不发表评论。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评论。本想给五星的,看到有评论者揭露这又是一个阉割本,给四星吧。不过,在当前的环境下,这本书能出版,已经不容易了,也算是当下读书人的一点点幸运吧。我本家的一位爷爷曾是国民党的下级军官,淮海战役之后不愿意归降回了老家,后来划成分为地主,经常挨斗挨打,我那时小,经常偷着去看热闹(母亲不让去)。这几年我回老家经常和我大叔(爷爷的长子)聊这些事情,大叔跟我说:你爷爷每次挨斗回到家总是伤感而气愤,特别是批斗他的人说国民党不抗日,说蒋介石种种劣迹时。他对蒋介石是很尊敬甚至崇拜的。所以,我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会首先想到如果爷爷现在还活着该多好,我先给他老人家买一本。

一九四九年,毛革命胜利建立政权,蒋介石和国民党仓皇撤退台湾。从此,毛的传记多如过江之鲫,从哈佛校园到非洲荒野,没有人不知道毛。他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名的中国人,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远超过孔子和孙中山。
反观比毛还早搞革命并领导中国抗日胜利的蒋,在一九四九年内战失败以后,被国际舆论讥为“政治难民”,处境维艰,角色尴尬。这位曾十度出现《时代》周刊封面(斯大林亦十次)的政治家,变成一个被遗忘的人。西方有关蒋介石的著作,可谓寥若晨星;拥有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华裔学者陆培涌(陆品清,Pichon P.Y.Loh,一九二八年生,上海人)于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一九四九年国民党之溃败》、《蒋介石的思想信仰》和《蒋介石早年的人格及政治研究》等英文论著,为西方学界的“蒋介石研究”开辟了道路,但后继者很少。
曾在中国驻足多年的美籍英国作家白英(Robert Payne)写过《蒋介石》;柯洛吉(Brian Crozier)和前香港《大公报》资深媒体人周榆瑞多年前合撰过《失去中国的人》;前香港英文《南华早报》总编辑范比(Jonathan Fenby)二零零三年出版《蒋介石传》,只写到一九四九年。这些通俗著作皆不能令人满意。
由陶涵(Jay Taylor)撰写的这本《蒋介石和近代中国》,即是一本全面平反蒋介石的著作。今年七十余岁的陶涵,毕业于田纳西州纳希维尔范德比特大学(V"rest":"anderbilt University,即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树的母校),并在安娜堡(Ann Arbor)密西根大学获远东研究硕士。一九五七年起当外交官,足迹遍及台湾、香港、北京和非洲。<br /> 过去一段长时间,西方对毛的评论褒多于贬,最近几年则贬多于褒;对蒋的看法,一九四九年后有贬无褒;二、三十年来,由于台湾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水平和政党政治的卓著表现,举世瞩目,西方媒体和学界出现了为蒋平反的趋势,褒远多于贬。<br /> 一九七五年四月,蒋介石以八十七岁高龄辞世时,陶涵正以美国国务院中国科官员身分在中国大陆旅行。他听到蒋去世的消息,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及至二十多年后撰写蒋经国,始对老蒋有进一步认识。当哈佛出版社约请他在蒋经国传之后写蒋介石传时,他想了很久才答应下来。经过五年的研究、访问和旅行,他开始了解到老蒋是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他是一个现代新儒家,但他支持女权,并和蒋夫人的同性恋外甥女孔令伟相处至为融洽;他是个坚决的民族主义者,痛恨西方列强侮辱中国,但他的孙辈全是混血儿(章孝慈、章孝严是例外);他的领袖特质(charisma)并不显著,和他同时代的人亦不喜欢他,但他的决心、勇气和廉洁,使他间或受到全民拥戴;他是个抑制型的人,但他却有慑人的威严;他显得沉着庄重,但无幽默感;他脾气暴烈,但容易微笑,有时亦会痛哭失声。<br />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为我们全面展现了蒋介石的一生,包括他的家庭生活,革命社会生活,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被描绘的“人民公敌”。"

有关蒋介石的书实在不少,可是多半刻意为之,缺少很真实的史料,难得开阔的视角,写蒋介石如果没有看过蒋介石日记,其实没办法真正接近蒋介石其人,别小看蒋介石日记,他应该说是在国家领袖中,能坚持一生(大概是从28岁写到85岁)50几年写日记,每天不断,这是何等的毅力和坚持,而且日记中据说除了他日常骂骂人自省之外,还有治国计划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换句话说,中国现代史中最关键的一些历史事件,蒋介石是如何抉择的,都能在日记中找到端倪,尤其日记是不想给别人看的,多半表达的是最真实的想法,所以蒋介石的这批日记就好比出土文物一样珍贵,这批日记一直由蒋经国保存,后传到蒋方智怡手里,她担心在台湾这批日记的下落,后转由斯坦福大学胡佛纪念馆收藏,直到2006年才公开,也就是说,2006年之前的有关蒋介石的书,作者们几乎百分之百没看过蒋介石日记,即便如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解读蒋公日记》,他也是一条真正蒋介石日记都没看过,是从秦孝仪的《大事长编》里二手过来的,汪荣祖和李敖之辈就更加主观批判了,国内我只知道杨天石先生是真正看了蒋介石日记的。

关注陶涵已久,知道他写完《蒋经国传》后在写蒋介石传,只是没想到,他居然是第一个系统参考蒋介石日记来写蒋介石传的第一人,所以,这本传记必须得读了。

另外不同的是,故意妖魔化蒋介石是错误的,但刻意还原蒋介石也不可取,陶涵原来是"rest":"外交官,后为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搜罗了现在仍未公开的很多中美关系秘档,这不容易,估计国内的学者们这方面的史料是没发比的。所以,陶涵以国际关系和外交的大视角,来看到中国现代史及蒋介石的角色,非常的开阔和客观,读了书忽然发现,中国现代史上的很多事件,并非如之前学者所云蒋介石如何如何决策有问题,其实是有复杂的中美、中苏关系在其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左右,能打开很多结。<br /><br />这本传记写出了作者最擅长的部分,关于蒋介石前期的描述较少,是因为这方面的资料他未必如国内学者掌握得多,总体是下了功夫的蒋介石传记,是第三方视角,是中肯的。"

根据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则,根据改朝换代后不用政治力量污蔑对手的中国历史学传统。再参考大量的国府档案,我们可以确认蒋在近代史上功大于过,蒋的失败不只是蒋个人的失败,蒋的失败可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的重大挫折,共产主义的暴兴,是中国现代化的一股逆流,这股逆流牺牲了大批国共双方的菁英份子,这股逆流饿死了数千万善良百姓,这股逆流让中国社会倒退了几十年。最后共产党放弃了共产主义,以致于虚耗了几十年后一切从头开始。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拿到手的时候,心中默念:作者千万不要胡说八道,否则一定在评论里遇神骂神,遇鬼骂鬼。盯着封面看了半天后,陶涵?这是谁,再看后面还跟着译者。赶紧打开序言一看,怪不得似曾相识,原来是那个原先给蒋经国写传记的洋鬼子,怪不得对林添贵也是听着耳熟却想不起来什么。早在两年前,台湾的时报文化就出版了这本书,我还感叹了一番啥时候能够大陆也读到呢,没想到,中信出版社就做了这件好事,深表感谢。虽然从别处得知台版近800页,身处此地也不能多要求什么了不是嘛~尽管大多数时候,少一点儿比起什么都没有要更糟糕。
在说内容之前请允许我表达一下对译者林添贵先生的景仰,我之前并没有读过林先生的其他译作,但读了这本书之后,决定以后要把林先生的译著都尽可能找来读一读。众所周知,台译与大陆相比,不仅严谨程度高得多,非常难听但是诚恳的说,就是靠谱程度都有很大的差距。前段时间那个博士生还是博士后把蒋公名讳译成Chiang Kai-shek)常凯申也犯不着拿来说了,但凡有点脑子的译者看到一个自己完全没听过的名字也要去探寻一下,如大陆常被译为“斯图尔特 米尔”的“斯图亚特 穆勒”更何况是出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除了少部分音译海峡两岸不完全相同外,读遍全书,没有出现在大陆经常出现的这里还叫A翻过一页就更名为B的情况。所以说中信在林先生译本的基础上出版此书是非常明智的。再有就是要感叹一下台湾学者的自身文化积"rest":"淀。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新学了不少成语俗语,开始觉得是台胞爱拽文,越读越觉得这些原先不知道的成语用的很妙,很贴合文意,历史书籍兼而有文字教育功能,这是少有的。<br />这本书的内容评论起来倒是让我挠头,只要不是胡说八道,人物传记不易界定好坏,但是在教科书总是胡说八道的环境里长大后,再看不受本国言论自由及思想独立约束的观点,就觉得难以衡量,几年前开始,关于汪兆铭的翻案就已有燎原之势,毕竟一贯的丑化,且是拙劣的丑化让文革前受旧式教育的人们不耐烦了。关于蒋公更是众说纷纭,具体的事迹不提,留下那么多图片的人,竟然相貌也能在亲见和未见的人中得到能够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评价,这就可见民间的矛盾。在这本书里,先写了儿子传记又来写老子传记的陶涵先生似乎对蒋公的评价也是四个字“难以掌握”。除了功过的评说,对于这位传奇人物的性格,在同一页里,作者也似乎同意“证明了耄长久以来的看法:蒋不正直又一直自命仁义道德”,但紧接着“蒋的崛起乃是一个与坚毅、忠诚、勇气、真诚等种种品质相关的故事”,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并未发现后一句为反讽或特别的语气,那么两种可能,一是我读漏了,而就是出版总署的删节又顾头不顾腚,从大伙的尊严来说,我希望是前一种解释。容我宕开一笔,其实除了传主蒋公外,陶涵先生似乎是无意识的效仿了太史公的手法,在这本书里,还可以看到其他一些我们原本没指望读到的东西,比如我们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以及中山先生等在历史上,至少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上描述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所做过的“事儿”,至于这些“事儿”有什么微妙的含义或是根本就无足轻重,那是诸公自己的判断了,我只想说,这本书的互见法的使用很有意思。<br />根据陶涵先生的论述,蒋公的一生,他之于中国的一生,不能简单的用悲剧一次来形容,不管于历史还是于自己。在后人的眼里不论是怎样,教科书中却总是一样,虽然我对陶涵先生相当篇幅的描述都不同意,但归根结底,这是一种看法,且能自圆其说,差强人意,比起脑子里被灌了二十多年的东西,我愿意将其当一杯醍醐饮下去。"

喜欢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完整图文版) (开放历史系列)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