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三联生活周刊?2014寻味套装:年货+春宴(套装共2册) | ![]() |
|
![]() |
三联生活周刊?2014寻味套装:年货+春宴(套装共2册) | ![]() |
封面故事
节令、食材里的饮食美学
春宴
54 惠州:饮食中的古老春天
64 苏州春宴:清淡与浓艳
74 昔日北京的春日饮食
78 广州:春日古早味
86 宜宾春食
96 昆明春天的花草宴
106 “老底子”杭帮春菜
114 老徽州春日风物:竹笋与山野菜
124 有多少春天在前面等你
经济
130 市场分析:疲软的开局
132 商业:奥迪A3价格下探与市场自信
136 商业:春天从一杯竹叶青开始
文化
140 话题:我们现在不再是时尚业了,我们都身处娱乐业
148 艺术:史蒂夫?麦奎因:一种安静的平等主义
154 戏剧:《耶路撒冷之鸽》:一只鸟儿所能承载的爱情
164 思想:柏拉图来做客
166 书话:脚注趣史
专栏
24 邢海洋:当改革遇到阻力
158 苗千:宇宙暴胀的痕迹
162 张斌:巴菲特的小游戏
2 环球要刊速览
12 读者来信
14 观察
18 天下
26 理财与消费
28 好消息?坏消息
30 声音
32 生活圆桌
36 好东西
160 健康
168 个人问题
插图:
《惠州:饮食中的古老春天》
所谓酿春,是把肉馅塞进鸡蛋或者鸭蛋黄里,慢慢地填充,保证蛋黄不散。这就需要酿者的技术,这道菜,流传度不广泛,局限于惠州,甚至郊区就少人制作,关于它的来历,没有人说得更多,也许得之于某个传奇厨师的创造?现在惠州人吃得也少,只有重要场合才制作,包括家人生日。家中的某位能干人上灶,手拿青竹片准备酿春,家里人识趣地退开,坐看大厨忙开了。
先在做了十几年惠州菜的高燕来手底下看到酿春。他是地道的惠州人,早年在东江上跑船,跑了12年的船之后,厌倦了,就上岸做了厨师。他热爱的是民间土菜,从前在船上就热爱自己做着玩,别人越嫌弃繁琐的菜,他越是要骄傲地制作出来。他的大厨房,历年积攒下来有不少好菜,比如久煮还嫩的猪红汤、阉鸡粥、盐焗鸡,包括各式点心,酿春只是其中之一,现在不少饭店嫌弃酿春繁琐,已经废弃了。
摘掉叶片的枸杞梗活像芹菜,同样水嫩,可是苦味更显著。这个梗一定要保留,用枸杞梗煮汤,汤色碧青,然后再放进酿好的“春”进去,慢慢煮熟,称为“养熟”。
老实说,我就是被“酿春”这道菜名吸引到惠州的,如此别致的名字,真要在菜碗酿制出春天?后来才知道,惠州人的语言系统中,蛋发春音,所谓酿春就是酿蛋,想象跌到平地,好在酿春的制作,看起来也是颇为漂亮的。
高燕来用大碗装敲好的鸭蛋,他说鸭蛋鲜香,蛋黄又金灿灿的,胜过鸡蛋。别人喜欢用青竹片挑开蛋黄的外膜,他仗着自己技术好,用竹筷子,把刚剁好的掺杂了蘑菇和木耳的馅料顺着筷子尖儿往里面填,几下子就把蛋黄戳涨了一轮。力量正好,蛋黄还是好好的不散开,隐隐约约看见红色的肉馅,据说他最多能酿进去二两馅,蛋白蛋黄还是各自完整。
按照高燕来的说法,这就是一件“急不得也快不来”的事情,包括煮的过程。整个蛋放进锅里,不能用大火,也不盖锅盖,就用小火慢慢煨熟,一定要加上纯绿豆粉做的粉丝,晶莹地垫在鸭蛋下面。最后的工序,是撒上切碎的枸杞叶,整个汤,讲究的是清鲜——广东人的饮食系统里,鄙视滚汤,也就是只稍微煮了煮的汤水,在他们看来北方的汤基本不算汤,可是在酿春这道菜式上,他们倒是让步,滚汤也可以接受,也许因为枸杞叶的绿,蛋黄的金和那点若隐若现的肉馅的红,若是放在老火靓汤里就都没有了颜色。
《宜宾春食》
冬天还没过完,四川人就急吼吼跑到宜宾喜捷镇的山里,问菜薹上来了没有,要的是最顶级菜薹做的冲菜,是“年饱”大鱼大肉之后的解药。黄七妹带我去看她的后厨并不情愿,冲菜是宜宾家家户户女人最会做又最难分享的部分,“就算看了,你回去也冲不出这个味道”。因为她雇的厨师就做不出来冲味,逼得老板必须亲自动手。她每天只拿粗陶坛子做一小瓮,差不多能摆五十来碟,每人一份,限量。坛口包着老蔫的大叶子,完全闻不出那种让人流泪的味道。冲菜据说和作者的性格有关,据说脾气越大冲菜越冲,恶人做得最好吃。黄七妹哼哼一声,她的冲菜据说一口就能辣出眼泪,但是她说那是不会吃的人,“就跟芥末一样,真正爱吃的人,是吃合胃,不是合口,你老说这个那个多好吃,吃多就腻,只有冲菜你肯定停不了”。
冬春交界的季节还是冷雨霏霏,油菜花明明已经开了,但是丝毫没有春暖花开的温柔景象。阴冷的春季里,长芥菜经过一冬时间抽出了菜薹,如果没有开花太嫩的菜薹就只能炒着吃了,而最细嫩刚抽出来苔即将开花之际,那种细米粒一样的小花蕾开始钻出了苔头,但是尚没有开出一朵淡黄色小花,只有取得这样勃发到极致又没开花的芥菜薹,才能有一种一年里唯一时节的冲辣之气。冲菜在宜宾到泸州一带有“春菜第一味”的名号。“我们这里的芥菜最相因。”看起来绿绿瘦瘦的不起眼,一吃下去却能明白其中奥妙,这好像日本人专门拿上好的芥末来做纯味的盖浇饭,喜欢这个味道的单纯吃这一点就够了。
“能吃到冲菜的季节也正好这二十来天,再晚一点,菜薹花开起来,梗子一粗,味道就一点也不冲了。”黄七妹在宜宾市里开着自家的本地菜食堂,价格便宜得惊人,来吃的都是本地人,冲菜一绝。本来我以为菜薹类都是清清淡淡地炒,算得上四川特有蔬菜吃法的一种,但是冲菜却不一样。为了让冬季里缺乏运动冻得呆乏的人活跃起来,主妇必须用非同凡响的味道负责给大家开胃,本地人叫青菜,就是芥菜,和北方常见的芥菜类似,但是处理思路完全不同。
《外婆的麻心汤圆》
对麻心汤圆的记忆,几乎就是关于童年最初的记忆。那些薄雾蒙蒙,呵气成霜的清晨,我们挤在外婆的小床上,裹着厚厚的被子,透过小窗,瞪着窗外光秃秃的树影,等着公鸡打鸣,天色泛白。
至今我仍很难想象当年外婆那张小床上,为什么能塞下四个活蹦乱跳的小孩。我们缩在被窝里,互相扯着被子,想把自己裹得再严实一点。正在纠缠间,从楼下传来一阵淡淡的、清澈的糯香,突然间谁都不怕冷了,争相从被窝中跳出来,光着脚丫就往楼下跑去。
四个人排排坐在小板凳上,每人面前一个小碗,热腾腾的冒着气,里面躺着七八个硕大的汤圆,雪白剔透,上面细细碎碎撒了一层金黄的桂花,香气扑鼻。
我们比着各自碗里汤圆的多少,个头的大小,一边向外婆抗议着莫须有的偏心,一边迫不及待地一勺下去。汤圆实在太大,一口吞不下,只觉得一团滑溜溜,软糯香甜的东西在嘴里化开,滚烫的芝麻缓缓流出,味蕾瞬间开出一朵朵花来。
我一向不喜欢甜食,唯有麻心汤圆例外。每年冬至,都要买上一包,但总没有童年时的滋味。大概是记忆和距离美化了当年的味觉吧。毕竟,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吃过外婆做的麻心汤圆了。
在我们那个江南小镇,老人们也管冬至叫“冬节”,冬节要吃汤圆,尤其是小孩子,吃了汤圆,才算长了一虚岁。事实上,过年的气氛就是从冬至前后慢慢酝酿起来的。经历了“十月末,水冰骨”的寒流后,阴雨绵绵的天气逐渐放晴,变得干燥,适宜晾晒。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汤圆粉晒干后放入洋油箱,要吃时拿几块出来用水浸开后使用。除了麻心汤圆之外,汤圆还有很多种吃法,比如醪糟汤圆、桂花汤圆,或者做成咸的(实心小汤圆清汤煮后加入肉丝、笋丝、虾皮、紫菜等汤头),或者擂成麻糍(方块状的糯米团子经清汤煮后,在麻糍粉中搅拌)……
除了晒汤圆粉之外,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还开始陆续挂出酱油鸡、酱油鸭、酱油肉,长长的竹席上晒满了各种鱼鲞,小黄鱼、白果子、鮸鱼、鳗鱼、乌贼干……一些心急的人家,甚至开始熬起了肉冻。一个大蹄髈,一只老母鸡,放入酱油、老酒、糖、盐,炖上七八个小时,直到肉和骨头都融成一锅浓汤,然后找家里最大的碗盛起来,放到窗外冻一夜。第二天一早,刮去上面一层白白的猪油,就露出晶莹剔透的肉冻。
《从腊月到正月,陕北年食总动员》
糜子是很有趣的粮食作物,长在墒湿的背洼里,不由得去捋一把那光滑柔嫩的穗子。“糜子地”是陕西话里说人昏了头,晕转转飘乎乎不知所往的意思。糜子化粉软烂的程度简直令人欲罢不能。一边是蒸上了黄馍馍,一边是油锅支起来烧热了,田妈妈前天留出来的糕坯,用手揪一个小面疙瘩,然后用指头在中间绕出个洞,转两圈巧手就把面圈弄圆了,下锅炸。“这个现做的都是半成品,炸糕要晾一晚上硬硬的再炸,油馍馍要发酵个一两天,所以你吃才是酸甜的,不腻。”对于一个以点心为生的家庭,早上天天吃这个好像很奢侈。但是更华丽的早餐还在后面。“少吃多香。”田妈妈给了我一个,但是要我再等。我以为要蘸糖,结果一会儿端来了她自己酿的黄米稠酒,在一个铝的封闭罐子里热着,放在水锅里隔水热开了。
原来这就是贺敬之写的“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黄米酒喝前要筛滤一下,酸香一下子就冲淡了凌晨寒风中的冷气。我被拉上炕桌,和田家五六口人一起吃早饭。这里可没有甜食那种精致的氛围,油馍油糕的最佳搭配,是炕桌上那一大锅大烩菜,是在红炖的猪油里加上白菜心、海带丝、炸豆腐、粉条。这个白菜叫高腰卷心白菜,只吃心,是陕北冬天最好的蔬菜。“这个白菜心是我们自家菜窖里窖的,又脆又甜。”绵润、醇香,酸中带甜,一碗黄米酒下肚,浑身热乎乎的,解油腻又好喝。谷子分饭谷、粮谷、酒谷。“酒谷穗头分为九辫,格攒攒活像些猫奶头,专门用于酿酒。”
吃着又来了另一个最有名的陕北点心,老南瓜蒸软米饭。陕北人不吃新鲜南瓜,老南瓜长在田畔,尽可以漫不经心,颜色丰富,形状多样,轻重不一。认识老南瓜还有许多诀窍:真正好吃的老南瓜颜色稍暗,气度深沉,红的酱红,绿的墨绿,表面上有一层霜一样的东西。这样的老南瓜质地瓷实,又甜又面。同样个头的南瓜,重的比轻的好吃。同样的轻重,瓜把粗的比细的好吃。同样粗的瓜把,棱子多的比棱子少的好吃。有一种叫八棱子南瓜的,个头不大,形状扁圆,瓜把壮如小臂,瓜脐小似鸡眼,用来蒸饭,外皮已经薄的像纸,里面甜软绵得震惊。
网友对三联生活周刊?2014寻味套装:年货+春宴(套装共2册)的评论
书的封皮是破的,快过年了懒得退!想不到三联还是这样对待顾客的!一起买了13.14.15年的3套,并预定了16年的春节特辑!
大致轮廓还是齐的。作为资料可以收藏
收藏用,其实没怎么细看……
每年的年货专刊都会看
是值得收藏的一套书,当时还可惜装帧太简单 。这会好了,再买套放着。
书内容真好,无奈刚收到的书像是淋过雨的,地下若干页完全邹邹巴巴,封面也有折痕,似乎是二手的。
买来收藏的,可是外包装是个什么鬼?袋子都破了,书也压的破了,能不能用心一点???
开封后除了盒是新的杂志是旧的,本来是要买来收藏,懒得看了,直接退了
喜欢三联生活周刊?2014寻味套装:年货+春宴(套装共2册)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