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日本大败局: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 | ![]() |
|
![]() |
日本大败局: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 | ![]() |
网友对日本大败局: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的评论
1941年,日本领导人完全了解与美国在军事特别是工业上的悬殊差距,许多内阁成员、海军高层甚至天皇自己都怀疑与美国开战的前景,然而开战的建议却是一致的。问题是,这些日本人究竟在想什么?本书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和思考,给出了极富戏剧性的答案。
从1854年佩里准将“黑船舰队”的羞辱到偷袭珍珠港之前的最后几个小时,通过在宏大与细腻中自如切换的叙事,作者将许多日本历史与文化交织在一起,追溯了开战决定的根源:几个世纪幕府武士的统治、天皇超脱于政治却又是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矛盾、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国家复兴之梦、陆军与海军间的竞争、鼓励冒险和开脱个人责任的集体决策传统……最终,1941年12月,出于对罗斯福冻结了在美资产、实施了禁运后国家将耗尽所有石油的极度焦虑,日本领导人手拉手带领国家从悬崖边纵身一跃。
尽管结局已知,但本书却让人难以放下。随着为战争准备而人为指定的最后期限不断临近,作者的叙事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使读者就像日本内阁一样,在最后一根稻草的各种会议中随波逐流又反复错失机会,直到完全可以避免的战争最后扑面而来。此外,作者还一次又一次描述了貌似勇敢、理性、可能会叫停开战厄运的人,但军事和内阁领导人在私下里的坦诚和忧虑永远不是其在各种正式会议上的表达,最终让偷袭珍珠港的赌博成为了重大战略失败的开端。
本书非常好,充满细节,发人思考,翻译通畅,唯一不足之处是省略了参考文献和引文。
推荐阅读。
该书删除了原文本的参考书目和引文出处,无法知道作者的陈述依据,实在是不负责任。就本书而言,前面几章的历史背景基本上可以两三页就交代清楚,而重点的对美开战决策却说来说去就是决策机制复杂,导致政府没人负责,而几个反对开战的又完全不起作用。但问题是,WHY?如此赌上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关节,在作者的东拼西凑之下,结论就是“没人负责”?作者仅仅凭借大本营的政府联络会议记录就可以呈现开战之决策始末?资料太贫乏,立论太随意,而文本读起来基本上就是通俗小说了。
尚未读完。现在的印象 日本明治维新是很深刻而广泛的。
翻开封面页码就已经是25——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此书可读,看看另一种观点。
喜欢日本大败局: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