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家,春,秋 | ![]() |
|
![]() |
家,春,秋 | ![]() |
网友对家,春,秋的评论
我也是把三本读完了才来评论的。第二本《春》中有一点点瑕疵,有一个地方把淑贞和谁的名字用反了,看起来又不是印刷错误或者排版错误,也许是作者自己的笔误??巴金的文字很平实,很真切,与读者的距离似乎很近很近,质朴的文风初读起来觉得没啥精彩的,只是在平铺直叙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已,及至读下去,越来越多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竟然让我觉得自己就可以感受到主人公(觉新)的痛苦与无奈…………进入了书所呈现的天地,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令人同情,深切地为之悲哀,为那个充满旧的不合理的荒唐的礼教感到愤慨。很庆幸我生活在21世纪,我想这书带给我最多的就是“坚强和感恩”吧…………文在普普通通的文字书写中,赋予你对生命的敬爱和尊重,赋予你一种切实的坚强。
最近利用点点碎片时间终于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里确是不断浮现《红楼梦》,总觉得两部伟大的著作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封建的礼教,都是时代没落的大家族,都是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是一个个悲叹的命运……
《家》《春》《秋》讲的是一个连续的故事,以五四运动后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新的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历史。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族的绝对统治者,他一手创建了这份大家业,用一身的时间建立起这个大家族,高老太爷最满意的地方便是自己的家族终于实现了四世同堂,所有的儿孙也在他的绝对统治下,至少表面上是服从他的管教。然而长房的孙子觉民、觉慧确是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那一代,他们通过自己的各种行动来反抗着这个大家族的统治,反抗这个社会的吃人的礼教,有反抗失败的时候,也有反抗成功的例子。最后的高家分奔离析了,觉民、觉慧他们这一代中的部分人却得到了自由,这还算是一个好结局。
阅读的过程中有时候促使我想要快点继续看下去的原因竟是因为气愤,气愤的一小部分原因来源于这部作品中一个性格有点复杂、有点懦弱、也有点无奈的长房长孙觉新,作为长房长孙,他从小被灌输的思想便是承担起团结维护这个大家庭的重担,所以,他秉承着自己的“作揖主义”、牺牲了自己年轻人的理想与生活,想着只要自己不去惹他们、只要自己不去对抗他们、只要万事多忍耐些便能团结维"rest":"护这个大家庭,觉新一直是这样做的,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件事,所爱之人一个个因为封建腐败的礼教而死去,慢慢的压垮了觉新一贯以来的信念。觉新在成亲之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梅,因为双方母亲的矛盾未能成亲,梅嫁与他人之后丈夫早亡、郁郁而终。觉新的妻子瑞钰是一个温婉贤惠的大家闺秀,她深爱觉新也深深地理解觉新内心的苦,在这个大家族里,她深受觉新弟弟妹妹及部分长辈的喜爱,却因为要生产之时恰逢高老太爷离世,被部分内心阴暗的小人以孕妇在家生产会冲撞死去的老太爷的魂灵为理由要求她搬到偏远的城郊生产,最后难产而死、一尸两命,觉新在她临死前也被那些小人以服丧不能进产房为由拦在门外……此后的觉新内心悲痛无法振作,但这件事情并没有让他起来反抗,我觉得反而加深了他的“麻木的作揖主义”。觉新妻子瑞钰去世后,觉新舅家表妹慧也对觉新倾注好感,但因为父亲为了讨好同事逼迫慧嫁与父亲眼中熟读四经五书之人,之后被凌辱与病痛折磨,慧父亲及其丈夫却在中医治疗无望时仍昏庸地拒绝西医的诊治,直到最后在众人的哀求下才勉强同意送往医院治疗,却为时已晚,慧丈夫满嘴的伦理道德、四经五书,忙着续弦却迟迟不愿给慧安葬,任其尸首寄放在荒芜的寺庙,慧父亲为了讨好慧公公迟迟不去交涉,其他家人伤心、难过、失望、悲愤,却抵不过慧父亲的一个“不”字,只是在难过、悲愤之后归结于一个“命”字……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觉新和书里的一些有共悲伤心肠的人一样,碰上一件件这样的事,失去一个个被“吃人的礼教”迫害而去的挚亲、挚友,他们悲愤、伤心、难过、恨自己,却只对自己捶胸顿足、只对自己懊恼,有的人哭一场,有的人时时难过折磨自己,却都不反抗,都默默地接受了这样的结局,抱着“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这种心态继续生活下去,继续看一个个类似的悲剧发生……还好,在故事的结局中,觉新的“作揖主义”终于被一件件类似的事情压垮,终于不再抱有自己要拯救这个家族的幻想,或许是他明白了这个外表曾光辉的大家族里面养着一个个害虫,兴衰更替,总有一天会分奔离析的。觉新终于接受了这样的分奔离析,卸去了外界抑或是自己给自己的重担,开始过自己的生活。<br /><br />觉新的三弟觉慧在第一部作品《春》后就只是从其他兄弟姐妹的书信中看到他的情况,因为他是一个热血的新青年,他早已看到这个大家族的阴暗可恶,于是他离家出走了,去了学生运动更加激烈的上海,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在家族长辈的严重,他是一个逆子,可是他却明白自己不在乎这些,他有了自由、有了新思想、有了和自己一样热血的青年,他已无所畏惧。这是整部作品中最爱恨分明且有决断的角色,当整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让我气愤又悲痛时,觉慧的出走并做自己喜欢的值得为之奋斗的事情,这就像是一缕清风,吹走一些阅读时的难过与悲愤。<br /><br />觉新的二弟觉民贯穿故事的始末,他既不像大哥觉新那样无法决断,又不像弟弟觉慧那样冲动果敢,他也是一个新青年,学习了新思想,和同学一起参加学生运动,冒着风险创办宣扬新思想的报刊,他看不惯这个大家族背后的阴暗肮脏……老太爷是家族绝对的统治者,将家里美好年华的17岁的鸣凤送给了60岁的豪绅冯乐山“做小”,致使鸣凤投湖自杀,之后却若无其事地将另一个丫鬟送去;家里的一些长辈每日只只打牌、挥霍、吵着分财产;三爸是绝对的古板派,无法接受子侄们在他看来叛逆的行为;四爸在老太爷死后却立即将丫鬟收房,忙着生儿子;五爸在外面办小公馆、养戏子、吸鸦片;老太爷的陈姨太及四婶五婶尖酸刻薄贪婪的嘴脸;家族自己这辈的弟弟们满嘴的下流话,做的下流事;自己的妹妹及表姐妹们天真可爱、善良有思想,却因为是女子,无力反抗,躲不过长辈的安排,一个个被封建的礼教葬送……觉民深爱着和自己一样接受新思想教育、一样有别样追求的表妹琴,琴是这部作品中小辈们智慧温暖的大姐姐,她总是能给人安定与温暖,在觉新、觉民、琴等的鼓励与帮助下,他们即将被逼嫁的二妹淑英终于从刚开始的难过悲哀叹气中鼓起勇气,在大家精密的策划中成功离家出走,去了弟弟觉慧那里开始新的自由生活。觉民与琴有更多的牵挂,所以他们还在这个家庭,但他们始终没忘记自己的目标,一直在向自己的目标中靠近,也一直在帮助自己的妹妹们,他们生活在这里却不懦弱,不断地向社会的封建礼教做抗争,始终不低头,一直在捍卫自己、捍卫新思想。<br /><br />觉新五妹淑贞也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她从小被自己那顽固封建的母亲裹脚,她从小在自己的兄弟姐妹们面前就带着自卑与胆怯,在哥哥们和琴的开导下她逐渐恢复了一个小女孩应有的笑容,姐姐淑英的成功离家出走也给她带来了些许鼓舞,她也渴望离开这个家庭,然而她一贯以来胆怯、默默承受惯了,还有也因为其母亲的古怪性情,每每在淑贞父亲前受气总撒到淑贞身上,动辄打骂,淑贞心里燃起的一点点勇气也在这漫漫打骂羞辱中消失殆尽,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投井自尽。淑贞母亲在她自尽后万分伤心,然而为时已晚。也许人就是这么奇怪,在你认为一定不会失去的东西在不懂珍惜之后总要失去给你看,让你无可追悔。虽然看到最后淑贞母亲伤心的样子心中有所解恨,然而一个正年轻的生命终究失去了,失去之时仍带着一腔难过与恨意。每每想起淑贞,有时候会想是不是因为她不够有勇气,也许她多向自己的哥哥们还有琴多倾诉些,多请爱自己的哥哥姐姐们出谋划策,是不是也能像淑英那样逃离这个腐朽不堪的家?也许这和她的性格有关,也和她那个性情古怪的母亲从小带给她的压抑环境有关。<br /><br />作品里的丫鬟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她们大部分人都心灵美丽善良,在那些家族的统治者严重却是一文不值,没有生命的可贵之说,像被他们捏在手里的蚂蚱,生死与命运完全在别人的掌控之中,前面说到的鸣凤,为了逃避被高老太爷送给思想腐朽肮脏的豪绅冯老太爷,在深夜中走投无路跳湖而死;婉儿代替鸣凤被塞上了冯老太爷的花轿,此后深受冯老太太的折磨;倩儿被四太太折磨生病,却不愿意请医诊治、死后只许家丁用草席卷走,不止这样,也斥责好心替倩儿买一副薄棺安葬的觉新……淑英的丫鬟翠环是这些丫鬟中命运最好的一个,被淑英当姐妹看待,教她读书认字,翠环心里深深理解觉新的不幸与苦痛,在故事的结局中嫁与觉新。<br /><br />我们不能责怪故事中那些悲剧的人们内心的软弱,很多是由社会背景所决定,就像古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虽然近现代皇权制度已废除,但总有一些残留的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制度,这是一个过程,好在类似的作品总是在慢慢带给人们一些新的曙光。<br /><br />读这部作品时,不断地想到《红楼梦》,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红楼梦》中有座大观园,《家》《春》《秋》中也有一个美丽的后花园,这都是这些年轻一代们暂时逃离得以片刻开怀的乐园;前者有一群可悲可叹的丫鬟,后者也有一群心灵善良的丫鬟,两部作品中的大部分都没逃过最后的可悲且无法反抗的命运;前者有皇权的统治、有错综复杂的家族利益关系,后者也有腐朽的封建礼教,甚至比皇权的统治更杀人于无形;前者有一个悲伤却意料之中的结局,后者的结局却更带给人一些希望一些曙光,也许说明社会在进步,一代一代人不断在觉醒;前者在后人的研究中认为是曹雪芹自身家庭的写照,本部作品中讲的故事发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家庭,巴金先生也是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也许书中部分所讲也是和巴金先生自身的经历有关;前者描写更为细致,从建筑到饮食、从服饰到文化,均被曹雪芹先生描写得细致入微,后者则更注意心理行为的描写,有大量的心理活动,也许是不同的时代写作及要表达的主要目的不同,但读完都让我相信仿佛真的有那样一群人,有那样一个个角色。也许伟大的作品都有相似之处也都有鲜活的情境与角色。<br /><br />读完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后偶然发现在1987年曾翻拍成电视剧,巧合的是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宝钗的扮演者张莉也在里面分别扮演梅芬和鸣凤,本来想好好看一下1987版电视剧,然而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拍摄技术也有限,只能找到画面模糊的视频,所以,仍感遗憾。<br /><br />后记:阅历有限,阅读的深度有限,一起学习讨论。"
kindle电子书错别字太多太多,几乎每页上都有,完全无法忍受!
品论有些晚了,收到货后很满意,是正品,提点意见,可以再发货的时候给我们书迷们发一些小赠品,例如,精美的小书签,对于每一个书迷来说,书签是我们看书时的必备良品!!一点点建议希望采纳!!!
这种写家庭的小说 每次我都看的入迷!
这本书的Kindle电子版我购买后在自己的Kindle中打开,发现字体比其它在亚马逊上购买的Kindle电子书字体要大一号,只好调小,看其它书时再调大一号字体,调来调去太麻烦,希望尽快调整字号。
一开始看《家》时,对不够白话的白话文感到艰涩,渐渐的倒是被情节抓住了,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是空闲时间都忍不住拿起看,紧跟着高家的发展调整心情。情节是越来越紧扣人心。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很正宗的感觉,书皮很有质感,多年后重温经典,适合收藏,价格也实惠。
书应该是正版,挺喜欢。美中不足的是第一本书整个右下角皱了,有点不开心??
经典好书,自己先看,孩子大了在看!
喜欢家,春,秋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