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

2017-03-01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讲述了日本列岛和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 去商家看看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 去商家看看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讲述了日本列岛和日本人的形成以及“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构成日本二元政治的“武家政权”的建立,叙述了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尽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以至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爆发,陈述了“东京审判”的历史史实,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

网友对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的评论

虽然跟第一版比起来已经不错了,但是硬伤还是不少。以下勘误到79页为止。
1、P16:倒数第二行“坚穴(竖穴)”,后文中还有数个“坚穴”。
  2、P26:第十二行“甍棺(瓮棺)”
  3、P30:第十一行“真藩(真番)”;倒数第三行“师升(帅升)”
  4、P31:(此处勘误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影印本《二十五史?第二卷?三国志》为准)
  第十一行引三国志:“倭人在带方(此处缺‘东南’)大海中”;
  第十九行:“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脂(此处应为‘诣’)郡……将送旨(此处应为‘诣’)京都”;
  第二十一行:“……离(难)升米、次史都市年(牛)利……斑(班)布二匹而(二)丈”;
  第二十二行:“如(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如(汝)之忠孝”;
  第二十四行“并宣(原文此处为‘齎’,故简体字应为‘赍’而非‘宣’)诏,赐金帛、锦(此处应为‘锦罽’)”;
  第二十六行“绛青缣、帛(原文为‘緜’,系‘绵’的繁体,故此处应为‘绵’而非‘帛’)衣、帛布、丹、木(木字旁一个付字【反犬旁字旁一个付字】)”;
  第二十七行“掖邪狗等(后缺‘壹’)拜率善中郎将……诏赐我(倭)难生米……”。
  5、P32
  第二行:“父母兄弟皆(此处多‘皆’)"rest":"卧息异处,以朱丹(后却‘涂其身体’)……”;<br />  第七行:“……重者灭其门户及宗族(亲族),尊卑何有所序(各有差序)”;<br />  第八行:“下户与大人相逢大路(道路)”。<br />  第十七行:“神宫皇后(神功皇后)”。<br />  6、P36:第十九行末至二十行初的“黏土廓”,应为“黏土椁”。“黏土椁”是指在木棺外包裹黏土,以黏土为椁。日本埼玉县稻荷山古坟就曾出土过一具黏土椁。<br />  7、P39:倒数第十一行:“第14代天皇仲衰(仲哀)”。<br />  8、P39:倒数第四行:“第10代崇武天皇(崇神天皇)”。<br />  9、P49:倒数第十七行起:“物部尾兴(舆)”<br />  10、P50:第十行:“司马达(这个人的名字应为‘司马达等’)”<br />  11、P53:(此处勘误参考岩波书店1965年出版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8•日本书纪下》,以下凡对《日本书纪》相关引文的勘误均以此书为参考)<br />  倒数第十行:“……地欲天覆(地欲覆天),则至怀(坏)耳……”<br />  倒数第六行:“……见贿厅(听)谳,便有财之讼,如右(石)投水……”<br />  倒数第三行:“……为绝人臣(民)之锋剑……”<br />  12、P55:(此处勘误参考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简体字本《二十四史•隋书•东夷传》,第1226页。)<br />  第十三行引《隋书•东夷传》:“其诉(俗)杀人强盗即(及)奸皆死”。<br />  第二十二行:“……上,令所司访其风俗……”,这句出现了句读错误,“上”指隋文帝,因此其后不能有逗号。<br />  第二十四行:“……高祖曰,此大(太)无义理。”<br />  另,按《隋书》记载,当时的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并非“多利斯比孤”。尽管都是音译,“思”与“斯”同音,在文章中也没有对论述产生任何影响,但是原则上仍应以古籍原文为准。<br />  13、P55引《日本书纪》<br />  倒数第三行“……旧约(九月)辛未朔辛巳……”<br />  倒数第二行“……则复以小野(小野妹子)臣为大使……”<br />  14、关于“僧旻”:P56页第一行引《日本书纪》:“学问僧新汉人日文”,P63页第三行作“学问僧僧旻”、倒数第六行作“惠旻”。“日文”、“僧旻”均指僧旻,“惠旻”当为误写。<br />  15、P56引《日本书纪》<br />  小标题“四、‘兴隆三宝’和‘飞鸟文化’”下数第二行:“……诏皇太子即(及)大臣……”<br />  16、P57第七行“推古三年(559年),高句丽僧惠(慧)慈登陆日本……”<br />  17、P64~65引《日本书纪》<br />  P64最后一行:“皇子再三固辞,(‘让’前缺‘转’)让于古人大兄皇……”<br />  P65第二行:“……臣愿出家入于吉野,勤修佛道,奉佑天皇!辞毕(讫)……”<br />  第五行有句读错误:“……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臣为右大臣,以大锦冠;授中臣镰子连为内臣……”。根据岩波书店1965年版《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8•日本书纪下》第270页译文:“蘇我倉山田石川麻呂臣を、右大臣とす。大錦冠を以って、中臣鎌子連に授けて、内臣とす。”显而易见,“大锦冠”应与后文相连,不应有分号。<br />  18、P73<br />  第九行:“……和高天元(原)神话系统不一的出云系神话……”<br />  倒数第八行:“……如以后的恒(桓)武朝……”<br />  19、P74<br />  第九行引《日本书纪》:“……聚书生,始写一切经于。”这句话没有错别字,但是原文为“始写一切经于川原寺”。引文将“川原寺”这一状语省略,破坏了原句的语法结构,这不符合引文要忠实原始材料的原则,不知出于何故。<br />  20、P78第十九行末:“……如纲野善彦所言……”此人名为“网野善彦”,而非“纲野善彦”。日语中“网”写作“網”,“纲”写作“綱”,两字非常像,但并不一样。此人名字的日语写法为“網野善彦”,故对应的中文写法为“网野善彦”。这个错误在此书的“序言”第二段第二,以及第83页第十六行中均有出现。<br />  21、P79页第二段引了《隋书》中的一段话:“日本国,倭国之别种……故中国疑焉。”这段话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段话出自《旧唐书》而非《隋书》,隋书中并没有关于“日本国”的记载,只有关于“倭国”的记载;第二:引文与原文略有出入。"

本书大篇大篇的引用古籍和他人的论述,虽然参考大量文献史料是好事,但作者仅仅是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罗列,书里充斥着大段大段的引文。一本好的书,作者应该把这些文献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再以清晰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就算要引用,也不用在正文里大篇幅引用,可以放在注释里。大量的引用大大影响了文章的连贯性和通畅性,读着很费劲。

而且,文章里有不少日文式的表达,如果作者要借用日文材料,至少应该翻译得更像中文一些。

内容故作高深,完全是各种材料的堆砌,晦涩难懂。这书真厚,除了偶尔客串一下枕头,真不知道还能有什么用

1.这样一本书,竟然缺少参考文献;
2.几乎就是历史的堆积,日本有一套20多集的《日本通史》,是否就是那套通史的摘抄;
3.读起来非常生涩,无趣;
4.书的质量粗糙,与价格不符。
以上,断然退货!

书是不错,作者挺负责。但读起来比较费劲,对日本了解不多的人不容易读懂

帮别人买的,据描述写得很不错,观点挺客观的。

同意孙蓉和金果的评论,这本书一路看下来,值得赞扬的优点是按照时间顺序将日本历史划分为不同时代,每个时代成为独立章节,每章节里还有小标题提示下文内容;就学术展示来看,作者在寻找材料时花了很多功夫,尊重历史,只是大多直接引述原文。另外,在引述原文和整体行文中,日式翻译腔很严重,不是好的中文(如P409第三段讲“血税一揆”中写道“……则使这场农民暴动的发生具有必然因素”,为什么不能直接写成”……则是这场农民暴动发生的必然因素“呢?)。

这本书很全面、深刻,值得一读

书已收到,很满意,好评

厚厚一大本,也不是一般的流水账,看得出作者很用心。但如果只是想像我这样了解战国和幕末时代的同学,那这本书就不算是好选择了.......

喜欢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