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常识 | ![]() |
|
![]() |
常识 | ![]() |
网友对常识的评论
观点在大陆还是比较新颖,写的也不费力。但文道老师写的这些文章还是不够细腻,正如他自己所说,太仓促了。另外是这本书错别字和排版错误比较多,我随便一翻就看到两处,可见怎样了。请编辑同志仔细校对过再重新印刷吧,实在是……
本书的观点,我和另一位读者的意见是相同的,在大陆比较新颖,但是从文中可以发现作者受香港的教育理念很深,有些香港中文大学的遗风。不拘一格,直言人生。而且分析社会现象有很强的法制观念。或许这正是我们现在缺的,例如文中对“艳照门”事件的解析。
这让我想起很早以前的一位老师举的一个案例:在中国,两位小同学打架了,老师的目的是为了看见他们最终手牵手的走出办公室,不会去过多的强调谁对谁错,因为和谐,因为中庸。而国外会让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错了就应该承担责任。
但是让我感觉文章结构松散,似乎有些匆忙,没有认真的审稿,修饰。或许梁先生在等等出版,让这本书再厚重一些,就更畅销了。
首先对于先前看到的一些评论我对这些方面的评论是:
我买到的书是正版,排版也很好,书的重量好像比一样厚的书要略重些。
有人说作者自己说写得仓促,我在自序中没看到作者如是说。其实书的上编都是作者往日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一些文章,且作者在最后一页的鸣谢中也提到“多谢邓小桦小姐及陈景辉先生,他俩花了好大功夫才把我散落各处稿件收集齐全。”也说明文章并非在仓促下写成。
再就是一点我个人看法了:
这本书我现在只看了一半多,整个阅读的感觉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轻松来自作者朴实的语言。时而又一些幽默,例如在上编“大国|温柔的必要”中写到“假如别人冤枉你是暴徒,你会用暴力恐吓的方法叫他认错吗(例如某些网站上声称要痛打外国驻华记者的帖子)”。
这本书中大量的常见事例及作者言语中透露的广博学识让我受益匪浅。初中生读可扩宽视野,高中生读会思考自己往日看事物的角度,成年人读会或反思或在反刍中有新体悟。
既然是常识,那就自然不会太晦涩、复杂深刻。
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文章大多是选自2006——2008这段时间。
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或许有的观点囿于当时背景。
对于时评类文章我看的比较少,看这本书时,我一拿起就不忍放下了。看完这本书我真觉的自己还有好多东西要再深入了解以解心中不断涌出的疑惑,自己以前对时事的不够关心要趁闲暇时光补回来。
无论现在是学生还是曾经当过学生,都应该经历过写作文这件让人及其痛苦的事情。手里拿着一支3.5的黑色签字笔,皱着眉头满脸愁容,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作文纸,搜尽枯肠都挤不出一句话来。终于好不容易花了两三个小时凑成一篇,一交上去一发下来顶多也就42分(满分60),一看别人动不动就50多,眼红之余也更好奇他们到底是不是有一支怎样的生花妙笔写出那么高分的文章。
趁着中午教室没人,偷偷溜回班里小心翼翼地找到他们的作文本,翻开一看让我果真大开眼界。短短800字的篇幅,从苏轼、文天祥一直可以谈到屈原、司马迁,而陶渊明仿佛已经成了众人共同顶礼膜拜的精神偶像,用什么溢美之辞来歌颂他都不能算是过分。光是夸夸是不够的,还得引用上他们的名作名句才能以示尊敬。于是,只要是实现目标放飞梦想的主题就会出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材料与隐居出世有关,陶潜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肯定少不了;要是要写忍受苦难成就大事,司马迁受过宫刑这件事就一定会被提起,顺带他老人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我对作文拿高分是彻底绝望了。首先我并不清楚文天祥这个文武双状元到底是怎么样对南宋死忠的,也不知道屈原究竟受了什么委屈而投了汨罗江;至于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不起,我从来就没有告诉过我他的具体事迹,我就只背过他的几首山水田园诗而已。然后我对宋史几乎是一无所知,我"rest":"连屈原是春秋抑或战国都不清楚,而且也没完整度过他的“成名作”——《离骚》,。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史记》那么伟大,仿佛人人皆知仅我不知它的巨大价值伟大意义。我不知道,我就不谈论;我不明白,我就不评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是每一个受过基础文化教育的人都应该知晓的道理。我之所以那么崇拜季羡林,不是因为他“中国最好一个国学大师”的名号,而是他对自己权威的一种慎用。他经常在作品中写道:“我不是研究这个的,所以我就不多加评论了。”<br /><br />跟我在这方面深有同感的晶哥也经常得低分,他在第一次网上购书的时候,在畅销书榜上看到《常识》这本书,加上他经常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热门节目《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书作者梁文道的身影,就在订单上加了这本经典之作。这本书到了之后,晶哥对它赞不绝口,左一个“优到不行”,右一个“弟很自卑”。在我借过来看了两天之后,简直就不想还给他了,心想撒个慌说被人偷走赔他几十块钱好了。<br /><br />作为一个时评作家,梁文道在许多大报都有自己的专栏,比如说香港的明报和为我们所熟悉的南方都市报。《常识》主要收集他在05到08年之间所发表的部分时评,在我这个崇拜者看来,可谓篇篇经典句句精彩。他让我知道,写文章不都是虚无缥缈的,动不动就上升到人生价值观层面(仿佛不这样就体现不出作者的思想有多么高深)。在《江山不幸诗家幸》(《常识》自序)中,他写道。。。。。。<br /><br />虽然他经常自嘲自己只是贩文为生“搵口饭吃”,但是他的评论从来都是激扬文字,有让人为之一振的力量。奥运“造假”,他敢著文批判;“毒奶”事件固然是奸商无良,他还愤然提出政府的失职也是那些受害婴儿体内肾结石的“帮凶”<br /><br />;部分大陆厂商向女工派发避孕药,他挥笔写下《还有不准流血的血汗工厂》。<br /><br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常识》让我明白如何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教我如何才能<br /><br />思考地比较全面。《电话》、《汪辜》二文指出一些看起来貌似很美好的东西其<br /><br />实是对现实更大的嘲讽;《反法》、《反日》让我们明白“整体否定”到底是如<br /><br />何形成,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角度思考方式;如果你看完《浮躁》、《空话<br /><br />》,你就会明白什么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花了一个月时间,我才仔仔细<br /><br />细地把《常识》看完,震撼很大。仿佛他对此早有预料,“理想的话,这种反复<br /><br />出入的程序可以使我同时看到内地人自己不一定意识得到的内地常识,与香港人<br /><br />自己所不知的港人常识,在这个意义上,我的时评与杂文其实都是一种诠释的工<br /><br />夫,目的是把一连串看似浅白自然、不得不如此的“常识”一一揭出,逐个指认<br /><br />。或许,我们接着就会发现自己不一定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爱国”,而平常以为<br /><br />的“左派”也不尽然是左的”。<br /><br />整本书没有一点的故作高深,只是告诉我们一些常识,一些我们本应该知道却还<br /><br />不明了的道理,以此抗衡一些空洞玄说犬儒心态。脚踏实地,回归现实,这难道<br /><br />不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吗?"
凤凰台《锵锵三人行》节目里的“侃爷”又摇身变为作家,而且作品格外买的“火”。我最初对此表示怀疑,以为炒作。但文道老兄接二连三的出书,竟是持续的热卖。看来此人不同寻常。
本书的书名也极为普通《常识》。
可以看出老兄对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着浓浓的赤子之爱。
作者就是要用常识的涓涓细流,浇灌和润泽国人干渴已久的心田,矫正一个个被坏的政治扭曲和异化的心灵,努力恢复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果然如此,则是民族之大幸。
喜欢常识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